“網紅”汽車教會我的產品那些事兒
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成長沒有局限某個行業。在其他行業中,我們也能學到知識。本文作者分享了自己從汽車行業和李想的《產品十六講》中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家。
前陣子,小米SU7成為了各大群聊的中心話題,在一段時間內也刷屏了朋友圈。
無論是發布會、試駕,還是預售銷售,每個環節都是熱點滿滿。
無論產品品牌知名度,還是產品銷售量,都很難讓人不將它定義為一款“成功”的產品。
雷總造車為什么能“成功”(在當前階段)呢?
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說,“雷布斯”發布會的演講力、小米公司的宣發力,都是數一數二的。做得好不如賣得好,在賣貨層面上,小米絕對是行業頂尖。
也有人說,小米汽車是真的充分考慮了用戶體檢,將那些以前很容易被汽車廠商忽視,卻又很難被用戶忽視的細節,做到了滿分。比如車內多處設計了手機放置區域,并支持無線充電功能。這樣在長途駕駛中,手機電量不足的焦慮感就能被無線充電功能輕松化解,安全又放心。
也有人說,小米汽車定位清晰,“年輕人的第一臺電動性能車”。這跟小米手機當年打出的“性價比”旗號如出一轍。好看、時尚、不貴、性價比高。從手機到汽車,小米的定位都無比精準且清晰。
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這些原因都讓我想起了一個很熟悉的人。
他也是做互聯網產品出身,最終投入到新能源汽車賽道,并推出成功的產品。
他就是理想汽車的創始人——李想。
在去年李想產品實戰16講中,他分享了做汽車、做產品的思路和方法。我也整理了學習筆記。
這十六講主要講述了產品如何從0到1,又如何從1到100。從0到1,離不開產品定位、品牌心智、產品標準、用戶體驗、技術選擇、銷售定價的努力。而從1到100,又依賴產品節奏、產研流程、財務利潤、團隊文化、人才發展的建設。
對于互聯網從業者,特別是互聯網產品經理,其中有一些成功經驗是尤其值得學習的。在今年小米的案例中,剛好有幾點又是完全契合的。這更說明了,產品的失敗各有各的原因,但產品的成功多是大同小異。
一、產品定位的建立
做產品頭等重要的是什么?——找對用戶,找準細分市場定位。
就好像理想汽車切入家庭用戶,小米汽車主攻年輕用戶。做一款產品,一定要知道,自己是要賺誰的錢,才能知道怎么讓他開心,才能知道自己要怎么更好的為他服務。
很多時候,我們總想著賺最多人的錢,尋找更大眾的市場定位。但結果往往令人失望。除非你是人民幣,不然不可能讓所有用戶都喜歡你。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用戶群體和市場定位?
1)尋找差異化定位
換個角度思考,當大家都從A角度看待一個問題時,你從B角度看待,就可能找到新的解題思路,那就有可能打造差異化的產品。
就好像大家從來沒想過從人生階段去細分汽車市場,當你從這個角度去看待時,就會發現好像并沒有專門服務于“有孩子的家庭”用戶的汽車品牌。
差異化定位就出來了。
2)高速增長的市場
光差異化不夠,想要在負增長的市場中盈利,是不可能的。還要盡可能找到高速增長的市場。
也許當前的市場規模不大,但如果這個市場是明確的高速增長的,那意味著市場規模在逐年增大,那這樣的市場空間同樣是值得探索嘗試的。
3)需求沒有被滿足
有了定位,有了市場,最終要回到產品的出發點——滿足用戶需求。當前該定位對應的市場中,用戶需求是否已經被充分滿足。如果還沒有被滿足的,那是哪部分存在空白,找準這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就是你的第一機會。
所以,產品定位是一切產品建設的源頭、根本!一定、一定、一定要在做產品之前,就想好你到底要服務于誰,是否有發展空間。想好了再開干,切忌干到一半開始懷疑,這部分用戶值得去服務嗎?這個市場是不是沒有發展空間了?這個需求是不是已經被滿足了?這樣產品之根就不存在了。
二、產品標準的制定
當你知道為什么要做這款產品后,你怎么知道自己做的好與不好?
也許整個社會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對于做產品的人來說,心中一定要有一把尺。
而理想汽車的答案是——安全感,價值感,向往感。這三個標準其實是循序漸進的。
首先,一款產品,他可以沒有吸引用戶的亮點,但他一定不能有勸退用戶的致命缺點。安全感就是這個產品的底線。
就好像汽車產品而言,如果讓用戶覺得開這個車會有人身安全,那其他一切做的再好也沒用。當然,不是說不危害生命安全就是有安全感。比如說,你做一款金融產品,讓用戶感覺到使用你的平臺會虧錢或者會債臺高筑,一不小心就陷入圈套,這些同樣是不安全感。
要做到安全感,一定要擅于打破行業慣性,從行業慣性里找空間,去解決那些慣性中的不合理之處。
其次,只有安全感是滿足了基本要求,還要真的給用戶帶來價值觀,也就是滿足了用戶的某些需求,實現了用戶的一些價值。
價值感,就是面對你的目標用戶群,他們花同樣的錢,買到的功能和體驗,是不是對自己最好的,而不是產品自己刷出來的存在感。
比如說,對于理想汽車,它面向的群體是家庭用戶,所以我無需像跑車一樣提供極快的加速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乘車的舒適性和安全性。而對加速體驗要求沒那么高后,又可以拿這部分成本置換為車載冰箱、車載屏幕,這又給用戶帶來了更好的乘車體驗。
提升產品的價值感,沒有什么竅門,就是聚焦目標用戶群,提供完整的價值體驗,絕不要東拼西湊,東施效顰。
最后,向往感就是用戶渴望擁有的場景,這又是在安全感和價值感的一個升級。
有些特定的產品,他不只是工具,他是身份、地位、能力的象征。比如說你開什么車,就很大程度影響了別人對你身份地位的象征;你雖然坐在車里,但感覺好像在家里一樣舒服,能享受冰箱、彩電、大沙發,這也是一種向往感的體現。
提升向往感的關鍵在于洞察用戶使用場景,想辦法讓產品喚起用戶心中向往的場景。比方說做一個交友產品,怎么讓用戶在交友過程中,悄無聲息,不露聲色的體現出自己的魅力,包括身份、性格、興趣等等,同時又能讓其吸引到同類朋友。
這三個產品標準也是相對通用的,只要我們做的產品,既有功能性,同時能夠體現用戶的個性或者生活方式,都應該適用。
三、用戶體驗的重視
無論是理想,還是小米,對用戶體驗的重視,都是做到了頂尖程度。帶來的影響也有目共睹,他們的產品在用戶體驗這塊的口碑上,是相對較好的。
每個公司,每個產品都會講,我們要提升用戶體驗。但是這條路好像永遠沒有終點,你提升了A的體驗,又會出現B的問題。
所以,怎么提升用戶體驗,也是有方法的。
首先,要找到哪些是重點問題,提升哪些東西帶來的用戶感知最明顯。答案是——高頻需求。
要想做出好的產品,就不要去區分需求是大眾需求還是小眾需求,而是要判斷是否是高頻。只要是用戶高頻使用的功能,你在上面下功夫,相對來講,就更容易給用戶帶來可感知的體驗升級。
其次,這些高頻需求中,我們會做,競爭對手也會做,那怎么脫穎而出,讓用戶感覺你的產品體驗是更好的?答案是——對標中權衡機會。
我們需要先做到原子級對標、像素級對標,只有這樣才能知道我們和競品之間的差別在哪里,我們的機會在哪里?然后在這些機會中,我們要合理的運用成本,選擇給用戶最大化提升體驗的點,這就是機會。
最后,提升體驗一定要務實。不能為了提升A體驗,又產生了B問題。我們很常見的會覺得用戶操作很麻煩,我們為用戶簡化流程,提升體驗。但是簡化流程意味著我們會把一些東西前置堆砌展示給用戶,用戶是否可以理解?如果用戶不能理解,那這又產生了一個新的體驗問題。
新技術,新設計,固然能夠讓用戶興奮,帶來一些體驗的升級。但是,如果不能夠解決新技術帶來的問題,結果有的地方加了一分,有的地方減了三分,那整體的體驗反而是下降的,相當于是做了無用功。最終得不償失。
四、產品定價的設置
產品的定位夠清晰,產品的標準足夠高,產品的體驗超級好,最終也都是要由市場來檢驗的。消費者是否買單,是最終環節。
當產品面向消費者的錢包時,自身的體驗是一方面,定價策略又是一方面。定價定的好,也許可以抹平之前的列示;但一旦定價策略出現偏差,則可能前功盡棄。
首先,站在理性角度,定價需要符合產品價值。
用戶覺得這個產品本身值多少錢,就是產品價值,產品價值=產品力÷產品價格×產品質量。產品力越強,銷量越好;產品價格越低,銷量越好;產品質量越好,銷量越好。
產品質量,包含了生產制造環節和后面的軟件服務環節。產品力就是在質量好這個底線之上,因為產品的其他優勢,讓用戶覺得更有價值。說白了,就是同樣的價格,可以買到更多的權益、更好的權益。
之所以把產品價值的公式定義的如此清晰,是因為在實際消費場景中,尤其是大額消費,用戶其實對產品的了解程度、理解程度、思考程度都是極高的。80%以上的用戶,都會很清楚地去分析,座椅通風到底是吸入式的,還是吹風式的,用的是獨立的電機,還是空調系統。這些都會是用戶數學題里的影響要素。也就造成了,產品在定價的時候,不能模糊地考慮性價比,而是也要像做數學題一樣做精確計算。
除了理性,還有感性維度,因為每個產品除了本身的價值,還有用戶的心理預期。
這個心理預期并不完全取決于產品的成本,還得看用戶在心里怎么定義這個產品的位置,是一個功能品,還是情感的寄托,還是身份的象征?同一類型的產品,在用戶心中的定位不同,用戶愿意花的錢也不一樣。
對于一款像汽車、金融屬性相關的產品,他不單單是一個產品,也是用戶的身份象征。如果定價過低,也會讓用戶覺得心理不舒服,產生抵觸。如果同行的競品定價都比較高,而你的定價過低,也會讓用戶懷疑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比如早期的拼多多。
所以,定價還得琢磨人性。
最后,定價還得考慮企業的實際經營。
無論是什么行業,什么公司,什么產品,有健康的毛利率和造血能力,是一家汽車企業的核心基礎能力。低價獲客只能是一時的促銷,而不能是持久的定價策略。
特別是對于超大規模的行業,薄利多銷或者燒錢補貼不一定適用。持續靠融資來發展,是打不贏持久戰的。
所以,定價時,需充分考慮企業對于這款產品的毛利率目標是什么,定價需嚴格考慮最終毛利。
五、成長才是第一驅動力
李想產品實戰十六講的結語是——成長才是第一驅動力。
可能完成了前面所有的工作,產品實現了從0到1的過程,就好像一個畢業生進入職場,開始適應、融入,成為一個合格的職場人。
但如果要從1走到100,還需要持續不斷地進步。
如何讓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公司、一個產品不斷地進步?答案是——逼迫自己不斷挑戰、不斷成長。
作為一個打工人,我更想分享下,我們每個人應該如何成長。
首先,我們要有一個信念,掌控自己的命運,挑戰成長的極限。
其次,找到各個領域、各個行業中,比自己更優秀、更專業的人,向他們學習,尋求合作。
然后,實事求是,知錯就改。我們都是在一次次犯錯中成長的,錯誤才是成長的催化劑。
最后,為自己建立正反饋循環。人都是因為痛苦而改變,因為受益而堅持。通過一次次實戰,取得一個個成績。
學習完李想產品實戰十六講,會有一種感覺,這里面好像都是通俗易懂、老生常談的產品理念、產品思路。但這些思路在一個成功的案例中體現出來時,感覺會更加深刻。
我不知道有多少產品同行,會在實際工作中,堅持這些產品原則、工作標準;也不知道堅持的人最終取得的效果如何。
但我覺得既然有取得成功的前人,那我們也可以嘗試復用這些經驗,在自己的產品實戰中不斷磨練。
專欄作家
產品小球,微信公眾號:產品小球,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95后的產品經理,潛心專研互聯網產品C端和B端設計,洞察用戶需求,探索商業模式。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