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離職員工擠爆小紅書,卷出一個賺錢新賽道
在小紅書上,涌現出許多離職博主,離職何以成為一門生意?本文從四個方面闡述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離職博主正成為小紅書最擁擠的賽道。
最近常刷到吐槽:“小紅書已經不能看了,全是離職博主?!北姸嘀T如《字節離職后月入5萬》《大廠裸辭,如何靠副業月入1萬》《裸辭做全職博主,我再也不想上班了!》的帖子,刺激著那些一方面戰戰兢兢害怕被裁,一方面又極其厭惡上班的職場人敏感脆弱的神經。
在每個被工作折磨的深夜,在每個擠地鐵的清晨,在痛罵“這破工作是一天都干不下去了”之時,刷到這樣的帖子難免讓很多人蠢蠢欲動,幻想著屬于自己的爽文人生。
離職,何以從羞恥到炫耀,進而成為一門生意?
一、失業潮中的離職博主
3月初,小紅書用戶“阿穎啦”隨手發了一條“100個贊就離職”的帖子,吐槽工作通勤3小時,無用會一開3小時,好想離職。
網友本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原則“助力每一個夢想”,流量洶涌而至。至今,這條內容獲得了100萬瀏覽,28萬點贊,3萬評論,3千收藏。
而在此之前,阿穎在小紅書完全屬于小透明,這是她發布的第一條內容。她驚訝地表示:“這輩子沒見過這么多贊!沒想到是離職帶來的。”
阿穎后來的內容完全圍繞著離職展開:離職前的糾結、父母的不同意、跟領導提離職、離職后的生活等。然而流量沒有再次眷顧這位新晉離職博主,上百萬看熱鬧的人中只有大概2000人留下來關注了她,目前也沒有任何變現。
但這種方式卻被許多人競相模仿:發一條“多少贊就離職”的帖子,再配上大廠的工牌照片,總能輕易獲得驚人的瀏覽量,屢試不爽,因而成為眾多離職博主起號的方式。
從所曬工牌來看,不乏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華為、美團、快手等知名互聯網大廠,標題也更加五花八門:《在職最后一天,字節為我花了五十萬》《阿里last day,知無不言》《曠野人生啟動資金已到賬,下一站巴厘島》等等。
為什么小紅書突然涌現了這么多離職博主?
顯性原因是自2022年以來互聯網行業風光不再,持續降本增效,大廠頻頻爆出裁員消息。比如字節跳動相繼裁撤了教育、pico、游戲、飛書等業務線;騰訊去年比前年少了1萬人;今年一季度阿里少了1.4萬人,與兩年前相比更是少了5.4萬人。
對一些人來說,離職博主只是失業過渡期的一個嘗試。大廠的工作經驗使他們深諳流量套路,小紅書有1000粉絲后就有接廣告變現的可能,門檻相對較低,只要內容好,平臺并不吝嗇給流量,吸引了眾多人躍躍欲試。但大多都淺嘗輒止,在找到新工作以后停止了更新。
隱性原因則是人們對于職業的焦慮和迷茫。原本行業高速增長,就像乘著一輛高速上升的電梯,當行業增速放緩,不管是薪資還是職級都很難再提升,就會讓人懷疑工作的意義、自己的能力。
很多人不免生出這樣的疑問:一旦脫離了平臺,只靠自己能做成什么?
小劉在西二旗一家互聯網大廠工作了6年,做產品經理,聽著很光鮮,實際上每天遵從領導的意志,做一些換按鈕顏色這種小修小補的工作。
在這樣的工作中,她找不到任何成就感,升職也屢屢被卡。有一段時間她憋著一股勁,特別想“取得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就”來證明自己。于是她注冊了一個職場搞笑幽默領域的微博賬號,做到了30多萬粉絲。雖然當時沒想到要怎么變現,但也讓她獲得了極大的自信,以及安全感。
如今當紅的平臺從微博變成了小紅書。有越來越多的大廠人,每天生活在不知何時被裁的陰影下,就來小紅書開賬號當博主,想著以后哪怕失業,也能有個抓手。
二、離職:從焦慮到生意
時代變了,以前失業大家都會覺得羞恥,恨不得不留一絲空窗期,立馬銜接下一份工作,現在卻如此樂觀豁達地廣而告之,甚至把這當成一個標簽。
對他們來說,離職博主只是人設,變現才是根本目的。
目前離職博主變現的方式多種多樣:接品牌方廣告;幫人改簡歷、面試培訓教人入職大廠;做小紅書培訓導師教人當博主;賣小紅書運營資料;還有人結合原本的工作經歷帶貨、探廠。
接廣告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目前博主在小紅書一篇筆記的報價約為粉絲數的十分之一。
某博主是字節離職賽道的一位博主,目前粉絲數有2.6萬,圖文筆記報價4000,視頻筆記報價4500,月收入1-2萬。但也有客單價比較低的,某位在騰訊、字節、阿里都待過的博主,目前粉絲1.2萬,圖文報價只有300,視頻報價500。
雖然互聯網的光環正在褪去,但仍然是眾多求職者,尤其是應屆畢業生心儀的選擇。據智聯招聘2023年大學生就業力問卷調研數據,互聯網行業位列畢業生期望就業的行業第一名。因而從大廠離職后的博主教人入職大廠,也不失為一門好生意。
小趙也曾在西二旗的一家大廠工作過,她的賬號主要以分享職場干貨為主,以提供內推機會的方式建立社群,進而在朋友圈、微信群等場所推銷,為其受眾提供簡歷修改、模擬面試、職業規劃、離職指導等一條龍服務,價格在幾百到上千元不等。
有的博主在跑通了平臺起號、接廣、建立IP的模式之后,就開設了小紅書個人IP陪跑營,手把手教人做博主。從定位、選題、寫筆記到作圖、視頻,提供全流程保姆級服務,價格每月上千塊。此外還有一對一的私教、咨詢等服務,收入十分可觀。
還有的博主在小報童平臺分享運營經驗,用戶付費閱讀,價格在幾十到幾百塊不等,博主跟平臺分成,有的博主已經實現了上千人訂閱,收入幾十萬。
以上基本都是圍繞著怎么入職大廠和怎么當小紅書博主提供服務,還有一類離職博主開創了自己獨有的變現模式。
某博主簡介為“前阿里資深小二,累計服務過上千個商家,現在是職業探廠人,打算探訪上百家源頭工廠,幫好的工廠找銷路”。該博主會在視頻筆記中展示產品細節、產品制作過程、工廠氛圍環境等,進而在小紅書賣貨,作為新的中間商賺差價。
總而言之,成功的博主月收入已經跟原本的工資持平,甚至遠遠高于月工資。但這也存在某種幸存者偏差,多數人還沒等到開始變現,就放棄了這條路。
三、?其實是在給平臺打工
離職博主看似自由,無拘無束,實則充滿了焦慮。
接廣告首先要邁過1000粉絲量的門檻。一篇帖子分享了?快速漲到1000粉的捷徑:立人設,讓人一眼就清楚你是干嘛的,關注你能帶來什么好處;持續發布同一個領域的內容;內容風格統一突出;有節奏的更新;收集同類爆款筆記進行拆解,先模仿再做出差異化。
這就需要練就多種能力。比如選題能力,就要關注實事熱點,隨時隨地記錄選題靈感;文案寫作能力,要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圖片制作能力,好的封面能讓點擊率大大提高;數據分析能力,根據數據進行復盤優化;還有攝影攝像剪輯能力等。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學習能力,當博主要持續穩定地輸出內容,有輸入才能有輸出。這相當于是對一個人綜合能力的全面考驗,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
雖然不乏有半個月、一個月起號成功的牛人,但普通人一般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煎熬過程,某博主分享自己前500個粉絲用了7個月,后500個粉絲用了39天。前面自認為做好了每一步,依然不漲粉的七個月,怎么會讓人不懷疑自己?
而且離職博主這個賽道的內容難以持續。無非就是點贊離職、離職過程、離職后續,接著就是平淡瑣碎的生活日常,難免讓人失去興趣。做這個賽道也意味著要出賣個人隱私,講自己的故事供眾人審視,負面評論讓人無比內耗。于是有人轉而選擇發職場干貨,營造一種專業的形象,再提供課程、咨詢、面試等服務賺錢。
此外,還要保持日更、周更的更新頻率,每篇筆記至少花費2小時,是不是也像極了打工?實際上,當博主就是在為平臺打工,賺廣告的錢相當于平臺給你發工資。
為什么這么說?每個月想要接廣告,就必須產出一定數量的筆記,并且保證筆記的數據在一個基準線之上,如果數據不達標,品牌也很難來投放。
這就是在維護整個平臺欣欣向榮,表現好了再分你一點廣告費。如果在公司里做新媒體運營,每個月拿一萬左右的工資,同樣是發筆記,還有剪輯、美術同事配合來做。自己當博主,每個月發的篇數更多,但只能接到幾百、幾千塊的廣告。
接廣告完全是靠天吃飯。品牌只有在發布新品、618、雙11這種大促節點才會找博主投放廣告,趕上行情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幾萬塊,行情不好的時候顆粒無收,也不知道品牌方何時會再次眷顧。
有時接廣告對于賬號來講也是一種傷害,接了跟賬號調性不符的廣告,分分鐘被質疑“恰爛錢”,接著就被限流、取關。即便如此,放眼望去,還有那么多同類博主嗷嗷待哺。
在如今的市場形勢下,品牌方的日子也不好過。前些年新消費火的時候,自媒體的廣告接到手軟。如今品牌方也勒緊了褲腰帶,精心挑選性價比高的博主,每次投放都精心計算投入產出比,優先選擇能帶更多貨的博主。
離職博主看起來背景履歷、帖子數據、粉絲畫像都還不錯,但從品牌方的角度來考量,美妝品牌更喜歡找美妝博主,母嬰品牌更喜歡母嬰博主,離職博主能帶什么貨?
所以,在供給端,離職博主過多;在需求端,品牌方在收縮,自然能接到的廣告就越來越少。
有人說,今年做自媒體的難度是往年的10倍不止。做博主本身就是一場小型創業,許多人卻想用其成為失業后的兜底,現實與預期相違背再正常不過。
一位博主分享道:沒有做博主的時候,我有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每天早起去遛狗,去跟朋友聊天,在家做飯,學學英語。自從做博主以來,我的精力和時間不自覺被小紅書偷走了,生活每天都是重復的,有趣的東西也不多。每天腦子里都是拍素材,想標題,為數據焦慮,沒有了之前的自由、灑脫,更多是在營造某種人設,沒有辦法專注生活,更沒辦法真正沉下心來去做自己。
于是她決定放棄做博主這條路。?
四、搞錢的同時還能不能快樂?
其實無論在職還是離職,當博主還是其他,核心命題只有一個:如何在搞錢的同時還能幸福和快樂?
我們很容易就接受了:工作本身就是痛苦的,沒有意義的,工作的目的只是能有一份體面的收入去還房貸、車貸、供養父母和孩子,同時有一個體面的社會身份去跟他人交往。哪怕工作做得再不順心都不敢輕易離職,害怕生活質量驟然滑落。
我們很難去問自己:我真的熱愛這份工作嗎?這份工作能讓我感到快樂嗎?我有時間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嗎?我所從事的工作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嗎?我跟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時間夠多嗎?
我們更難去追問:工作和幸福是否天然矛盾?所謂的天職是否真的存在?
多數國人的生活節奏都是圍繞著工作來設計的,如果工作不快樂,不僅是上班的8小時不快樂,而是上班前、下班后的時間都不快樂。
更進一步講,我們該如何處理工作、金錢和生活幸福的關系?
金錢自然能帶來幸福。但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對金錢與幸福的研究中發現,超過一定的充足度之后,更多的錢買不來更多的幸福。
一項調查顯示,當問大家賺多少錢才會滿意時,不管他們的收入是什么水平,每個人給出的回答都是:比我現在擁有的錢再多50%。在給自己的幸福度從1到5評分時,收入最高的人和收入最低的人之間并沒有顯著差別。
這表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與金錢建立自覺、清晰、有主動權的關系,而不是一心要賺到某個“數字”。
“擁有更多”是一個欲望的無底洞,但更多并不意味著更好。許多真正的好東西是免費的,比如晴朗的天氣,清新的空氣,絕美的夕陽,與家人共度的閑暇。我們需要弄明白,到底需要多少錢才能讓我們過上喜愛的生活。
如果花更多時間去工作,并且獲得了更高的回報,這些休閑時間也都變成了有價格的,可以按時薪換算損失了多少錢,為了工作犧牲個人幸福,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人類的相似性遠大于差異性,幾個世紀的哲學思考發現,幾個被普遍認同的人類幸福要素,對每個人都適用。比如友誼、健康、社群歸屬、用自己的智慧迎接挑戰,以及能掌控生活的感覺等,這些都是幸福感的來源。
真正的財務自由是不必為了錢而工作,而不是賺到足夠多的錢就退休。這種想法是一種對于幸福終局的幻想,但幸福不是終局,是活著的每個瞬間。
所以工作對于我們來說,不應僅成為一種謀生手段,而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方式。
既然大環境我們改變不了,至少可以改變小環境,具體到每天、每小時、每分鐘可以做啥,還是可以決定的。
因此,我們在選擇工作時,還需要在金錢之外,引入生命能量的度量衡。這份工作能否讓我們感到幸福和快樂?是否符合我們的價值觀和興趣?是否能讓我們實現自我價值?
如果真的有這么一份工作,那這就是我們的天職,它或許跟傳統價值觀中的穩定、體面、光鮮相去甚遠,但那又何妨?努力工作是為了生活幸福,而不是其他。
參考資料:
1、中信出版集團《要錢還是要生活》
2、虹線《幸福的積分》
3、面基《幸福這道題,做題家和小卷王們何解?》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商隱社】,微信公眾號:【商隱社】,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