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的效果被高估了
公眾號機制的改變,也讓我們的流量效果變得不可預測。作者分享了自己寫作和內容推送的思路,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公眾號列表里出現了第一條10萬+。
我本應該高興的,但我沒有。因為只要仔細對比其他文章的閱讀量,就會知道,這是意外,是平臺給的流量??。
更讓我憂心的是,沒有被流量眷顧的文章,打開率越來越低,甚至只有3%左右,相比過去平均的7%-8%,降低了不少。
我深知寫作水平才是關鍵,但推送機制的變化也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比如每天發文之后,我要在一大堆時間線混亂的訂閱列表里翻很久才能看到自己寫的文章(即便已經星標了)。
這樣的機制下,題目就顯得格外重要。而我被流量選中的文章,也許僅僅是因為題目。
后臺顯示平均完讀率只有20%,遠低于過去平均的50%;而平均停留時長不到1分鐘,低于2.5分鐘的均值。而10萬+漂亮瀏覽量數據背后,加關注的讀者僅僅50位。
相比過去的大號轉載,就是個小零頭。更困擾我的是,因為這篇文章我收到了不少奇奇怪怪留言,甚至是諷刺、謾罵。我也挺理解被推送者的心情,“為什么把這種文章推送給我?…” 心情應該和聽到騷擾電話一樣,他們也很無辜,只怪流量不精準。不過,我還是默默更改了設置”僅關注用戶可留言”…
我想,現在平臺更期望讀者看他們推送的內容,不太想讓我們自由訂閱。這樣,公眾號會越來越“頭條化”,視頻號越來越“抖音化”…
對于踏踏實實創作內容并期待與讀者建立長期溝通的人來說,這是極大的挑戰。首先,要平衡自己想寫、讀者愛看、平臺偏好三方面的比例。流量就像看不見的手,讓創作者有點“聽天由命”的感覺。誰也猜不透,什么時候“好運”就輪到你。
第二,對于內容的要求更高。讀者越來越喜歡不費腦,有趣好讀的內容,對專業領域的寫作者而言很痛苦。把復雜的問題寫得簡單、具體、易懂,需要數據、舉例,還需要故事…創作的難度不是低了,而是更高。第三,和讀者的深度溝通越來越難。
值得思考的內容少,互動就少。對原創作者而言,這是致命的打擊。沒有了彼此之間的交流,就少了創作的靈感甚至是動力。但,還要寫嗎?
最近,我寫得更多了。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我開始嘗試不同方向甚至不同時間點來發文。令我驚喜的是,隨著思路越來越打開,我現在寫得越來越順。
這幾天平臺開始推送我其他的文章,它變聰明了,也開始越來越精準了。這讓我再次深入思考,流量帶來了什么?
起初,我對變化深感不適。我看到了很多負面影響。但換個角度來想,這種變化是不可逆的,那就積極嘗試,說不定有新突破。比如,我開始用AI幫助寫草稿,寫一些能凸顯圖文優勢又能讓讀者開拓視野的文章,甚至嘗試用小說的方式來寫營銷職場….
這些變化讓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因此有了更多的靈感。感謝自己日復一日堅持深度閱讀、獨立思考、持續書寫…
幾個月前,攝影師好友楊菲朵在朋友圈有這樣一段話:
“晚上倒垃圾回來,看到小貓站在窗前等我,天邊有很美的月光。于是,習慣性地拿出手機,拍下今天最后一張照片。在我的手機相冊里,最后的數字是383053。是的,你沒看錯,這是我的照片數量,它們大部分都是日常用手機記錄下的瑣碎生活。這個數字,每天都在更新。就是這樣的練習,義無反顧的練習?!?/p>
怪不得,38萬張照片背后的記錄,就是比1萬張隨手拍更美妙。不僅僅是攝影、寫作,也許很多事都一樣。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Hanni】,微信公眾號:【時光筆記簿】,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