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富神話破滅,AI公司排隊賣身
在AI行業經歷快速增長后,我們目睹了造富神話的破滅和現實挑戰的浮現。"AI看似是個造富神話,其實是只有互聯網大廠才能玩得起的‘資本游戲’",這句話概括了當前AI公司面臨的困境。隨著2024年第二季度尚未結束,美國AI公司倒閉和尋求合并的熱潮已經開始。
AI大模型不光有造富神話,同樣也有破產、倒閉、求收購。
2024年第二季度還沒有結束,美國AI公司就開始倒閉熱潮。曾經有10億美元估值、180名員工、創造出Stable Diffusion系列模型的明星創企Stability AI,傳出資金鏈斷裂,正在尋求合并的消息。
據Theinformation消息,由前OpenAI和谷歌AI開發人員創立的AI公司Adept,正在與AI巨頭就出售或戰略合作可能性進行了談判。
大語言模型創企Reka AI被曝可能以10億美元被數據存儲和分析公司Snowflake收購。
一時間,越來越多的生成AI公司考慮加入出售的行列。
這也證實了,AI看似是個造富神話,其實是只有互聯網大廠才能玩得起的“資本游戲”。
一、AI世界開始大洗牌
2024年Q1季度,注定是一個AI世界的關鍵節點,甚至可以將其視為“AI公司的洗牌期”。
波及到90%的AI公司,不是已經被收購,就是尋求高價收購的路上。就算有足夠資金支撐下去的AI公司,也開始了裁員和降本增效。
在尋求收購的AI公司里,大多數不是行業小透明或空殼公司,其中不乏一些獨角獸公司。
例如Stability AI,它在2022年,完成至少1.01億美元的融資,進入獨角獸行列,又在2023年年底,與英特爾達成了5000萬美元的投資協議;連續兩輪融資后,Stability AI的身價從1億美元飆升至10億美元。
Adept融資戰績更是輝煌,因為創始人出自OpenAI和谷歌AI團隊,剛剛成立就獲得行業大佬、知名VC的投資;在2023年,Adept又籌集了兩輪總計4.15億美元的資金,投資人包括英偉達和微軟,并快速躋身獨角獸行列。
如果你說,這些被收購的AI公司,都是搞大模型的,市值太虛,資金鏈一斷就拉倒。那么除了大模型公司之外,AI硬件公司也過的不好。
去年,可穿戴人工智能設備AI Pin火遍全球,它背后的母公司Humane,同樣也是獨角獸公司,拿到過微軟和OpenAI一億美元的C輪融資。
但AI Pin剛剛正式發布一個月的時間,Humane就被媒體曝光,聘請了一名財務顧問,創始人夫婦Imran Chaudhri和Bethany Bongiorno希望能尋得7.5-10億美元的收購價格。
AI Pin不止是賣身,AI公司也開始了裁員。
- AI編程公司Replit,宣布公司已裁員30人,約占其員工總數的20%;
- AI獨角獸Jasper AI解雇了數量不詳的大量員工;
- AI語音識別及轉寫創企Deepgram宣布已裁員約20%,即約20人,包括數據科學家、研究人員和工程師;
- 生成式AI公司Tome重建團隊,裁掉59名員工中的20%,包括更關注免費使用Tome產品用戶的消費者市場團隊和產品開發人員。
甩賣+裁員,成了AI公司的集體選擇。在這個大背景下,互聯網大廠也開始了買買買。
據市場調研機構Stocklytics最新報告,截止2023年,蘋果公司總共收購了32家AI公司,是科技公司中收購數量最多的;谷歌母公司Alphabet收購了21家,Meta收購了18家,微軟收購了17家。
到了2024年,大廠們收購之路并未停歇,蘋果公司再次收購了一家加拿大AI創企DarwinAI,這也是蘋果已知收購的第33家AI公司。
AI聊天機器人創企Inflection AI與微軟達成協議,微軟聘用了Inflection AI的大部分員工,并向這家創企支付了6.5億美元,以這種另類方式“變相收購”了Inflection AI。
一時間,AI世界呈現出一種極為原始的行業生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融資。
二、AI熱潮下的盈利困難
不論是被收購,還是裁員,AI公司暴露出來一個殘酷的行業現狀:盈利困難。
什么才是生成式AI應用的最佳商業模式?
所有從業人都能口若懸河講個三五八條,可一旦實際操作起來,就連OpenAI也至今未能解決ChatGPT高昂的運行成本。
目前來說,大模型們都在“摸著OpenAI過河”,將ChatGPT訂閱模式和企業版模式作為行業統一標準。
ChatGPT Plus訂閱面向個人用戶,用戶可以通過訂閱ChatGPT Plus,以每月20美元的費用獲得更多的使用權益,包括優先訪問、更短的排隊時間、更高的并發使用等。
ChatGPT企業版全面升級強化了服務的安全性和隱私性,還能無限制的進行更高速的GPT-4訪問、處理更長的輸入、擁有更長的上下文窗口、高級的數據分析功能以及定制選項等。
ChatGPT企業版基礎版每月收費500元,支持30人團隊;高級版每月收費1500元,支持100人團隊。
ChatGPT雖然看上去很美好,但在互聯網世界里,想要習慣免費的用戶掏錢付費,無疑是個非常艱巨的任務。
據國外一家開源AI開發商Mistral披露,絕大多數客戶都在使用較小的免費模型,只有不到10%的客戶使用最大的付費模型。
不光創企們難盈利,就算大廠們在AI盈利方面同樣是捉襟見肘。
據Stifel投資銀行報道,微軟最近的一個季度中,云計算的AI服務銷售額約為10億美元,而一年前這一數字幾乎為零。
Meta為AI建設增加了約100億美元的預算,但扎克伯格依然對AI盈利表示悲觀,稱:公司正在通過投資來保持技術領先,且公司未來幾年內不會通過其AI產品實現盈利。
如果難盈利,那么公司靠什么維持下去?當然只能啃融資的老本。
行研機構PitchBook數據,AI創企在2021-2023年獲得了約3300億美元投資,同比增長2/3,但很多AI創企的錢仍不夠花,高昂的AI建設成本、人工成本已經拖垮不少AI公司。
例如上文提到了Stabilit AI,就算拿到兩輪1.51億美元的融資,市值飆升10億美元。但Stability AI每月的支出達到800萬美元,用于員工工資、AI硬件設備、高薪招募工程師,還花費大量資金開展業務。
那么Stabilit AI一個月能賺到800萬美元嗎?
The Information報道稱,Stability AI今年第一季度的營收不足500萬美元,虧損超過3000萬美元,甚至還拖欠了云計算供應商和其他公司將近1億美元的賬單。
三、只有大廠玩得起的“燒錢游戲”
Stabilit AI無疑是所有AI創企們的縮影:
在硅谷,招一批工程師、買一堆英偉達芯片,設計出一個大模型并不是很難。難的是所有的資金全靠融資,基本賺不到錢。
如果融資燒沒了,公司就只剩下賣身一條路。
這也是為什么AI是一個只有大廠才能玩得起的“燒錢游戲”,因為它們的資金多,合理運用資本手段也能支撐起。
在最佳商業模式模糊不清的當下,大部分AI玩家都將市場普及率作為突破口,也就是通過免費提供產品來吸引更多用戶。
免費用多了,收費就困難了。
除非后續跟進的AI公司,能提供有吸引力的附加功能,例如GPT-4o的創造力,大多數用戶愿意為產品付費。
想要在AI時代利用AI來賺錢,就必須考慮產品落地。
例如中國的一家AIGC視頻廣告公司FancyTech(時代涌現),它落地的方向就是“還原現實的換裝功能”。
FancyTech簡單來說就是基于一張商品圖,可以生成模特上身圖,并且是能自定義姿勢、自定義背景、自定義臉。完全可以替代電商商品海報圖、宣傳圖。
去年一年,FancyTech和超過500個國內外品牌進行合作,日均生成視頻量超過10萬。據媒體曝光數據,FancyTech去年收入達到5000多萬,比2022年漲了五六倍。
FancyTech是一家小公司,但也給不少國內外知名AI公司帶來全新的商業途徑。
比起卷生態、卷大模型、卷市場普及率,產品落地和商業模式更為重要。
畢竟產品力再強,也得考慮生存問題。
作者:孫鵬越,編輯:大風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鋅財經】,微信公眾號:【鋅財經】,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