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打響價格戰,落地前的關鍵一役

0 評論 781 瀏覽 0 收藏 7 分鐘

自2023年以來,以OpenAI為代表的國外大模型已經開始了降價步伐,而國內大模型在經歷了多輪技術競爭后,也開始轉向應用和商業化,降價成為吸引用戶、獲取數據、擴大市場的有效手段。

大模型價格戰還真是說來就來。

5月15日,字節打響了大模型價格戰“第一槍”,突然宣稱旗下兩款大模型擊穿行業底價。

全力進軍AI的阿里立馬坐不住了,一周后宣布旗下9款大模型全面降價,以擊穿全球底價的勢頭回擊。隨后,這場價格戰愈演愈烈,百度文心Speed和文心Lite、騰訊混元Lite、科大訊飛紛紛宣布加入戰局。

仿佛一夜之間,剛剛摸索商業化起步的國產大模型,又走回了燒錢換增長的老路。降價能吸引不少用戶,有利于大模型加速落地,但對于缺乏教育的國內企服市場來說,這未必是一則利好消息。

01 紛紛降價,一方面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是大模型自身迭代的需要

以OpenAI為代表的國外大模型早已走上降價之路,從2023年至今已經連續四次降價。上個月,OpenAI官網宣布ChatGPT無需注冊即可免費使用。近期發布的GPT-4o相比此前的GPT-4 Turbo,速度快了2倍,價格卻便宜了一半。

顯然,對于OpenAI來說,降價已經成為滿足模型升級與擴展市場的核心策略,其他大模型諸如谷歌的Gemini等也在跟進這一策略,可以說,大模型降價已經成為行業趨勢。

而國內大模型在經歷了卷參數、卷長文本等多輪較量后,也終于有了清晰而明確的主線——做應用、做商業化。降價最直接的結果是,足夠低的訪問成本能吸引用戶使用,不斷投喂的用戶數據可以為大模型打開更廣闊的應用市場。畢竟,能被大眾廣泛使用,才是一項技術走向成熟的標志。

目前看,各家大模型在技術層面差距并不明顯,沒有誰能一騎絕塵、遙遙領先,降價很可能是一個最優的業務及競爭策略。當然,大模型降價潮也向外界傳遞出一種積極信號,即國產大模型從技術研究走向商業化應用的全面加速。

02 表面卷價格,實際卷生態,這場價格戰真正搶奪的是B端用戶

價格戰看似在爭奪用戶,實則不然,對應用開發者的爭奪才是這場戰役的關鍵。畢竟,大模型競爭的核心還是生態。

對開發者來說,大模型API降價能夠直接降低自己的購買成本。吸引開發者加入,大模型廠商也能降低應用創新成本和訓練成本。而率先建立起生態的大模型廠商,未來的商業化之路自然也會順利很多。

打個比方,大模型調用API降價,類似于智能機發端時期,電信服務商集體降低流量價格。過去10年,流量價格的下降間接催生了智能終端應用(APP)的大繁榮。

而國內這輪大模型價格戰的引爆,導火索實際是云廠商的內卷外溢。因為國內大模型目前主要的商業化方式是拿To B訂單。類似于SaaS和云的合作模式,大模型也變成了SaaS產品或者項目合作的增值要素。這也就不難理解字節大模型的降價為何會引發業內的連鎖反應。在AI和云業務上加速進軍的阿里,原本正沖著市占率第一的目標狂奔,沒想到被字節大模型的降價反將一軍,把AI當作救命稻草的百度自然不會坐以待斃。

03 降價治標不治本,大模型最終還是會回到自我造血的良性增長模式

盡管國內的SaaS、云市場都走過流血換增長的老路,也基本驗證了這一路徑不是可持續的健康盈利模式。但國內企業服務目前所處的弱市場、強銷售階段,直接影響了大廠的市場策略。換句話說,短期內只有降價能起到教育市場和擴大用戶的作用。

當然,價格也僅僅是企業選擇大模型的其中一個因素。真正決定留存率的還是模型背后的云廠商能否支持業務獲得長期增長,在該廠商的產業鏈之下能獲得多大的收益。

同樣在云計算和SaaS時代,往往能夠留住客戶的不是低價,而是更深層次的綁定關系或者利益關系。例如,當企業采用了字節的豆包大模型,是否就能在抖音投流上享受到優惠?接入通義千問,其產品是否就能與阿里生態打通,獲得更多資源支持?

引用一句阿里巴巴原副總裁賈揚清在朋友圈的發言:“站在整個AI業界的角度,降價是個拍腦袋就可以做的簡單策略,但是真正的To B商業成功更難?!?/p>

說到底,在高度同質化的行業中,開卷價格是卷不動技術和應用場景的下策。想要在技術層面有所突破,免不了大筆的研發支出,燒錢模式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只能說,這場價格廝殺也只是終極一役到來前的緩沖,大家樂見技術普惠和AI應用的生態繁榮,但大模型廠商們顯然還需時間打磨自家的產品。

作者丨Lime?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明晰野望】,微信公眾號:【明晰野望】,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