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新公司,接手新項目,如何快速上手?
進入一個新公司,大多數人都會經理3個月左右的黑暗期,需要學習一些行業、產品、工作流程的相關知識,以及適應新公司的文化,這種情況下,如何快速上手呢?這篇文章,作者給到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幫到大家。
進入新公司的3個月左右的時間稱為黑暗期,在這個時間段內需要去學習一些像行業、產品、工作流程等知識還需要適應新的公司文化,特別是進入到一個全新的行業,對人的挑戰是大的。
產品經理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或許會有一些跨界的跳槽,可能因為先前的行業越來越卷了沒有好的機會,也可能是因為有一些細分的市場逐漸增長,原有體系下的產品人才滿足不了需求就需要其他領域的產品人才,在面對一個全新的領域,產品經理該怎么系統性的學習至關重要,這關系到試用期能讓老板看到價值增大轉正成功的概率,也關乎于讓產品能在正確的軌道上行駛,方法不對,學錯了,學的不全面都會影響后續產品功能交付產出的質量。
那么下面就講講如何才能有【系統性】的快速學習。
一、了解公司做啥生意的?
一家公司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賺錢,賺錢的方式是通過公司提供產品或服務滿足用戶或企業的需求,所謂的了解做啥生意就是了解需求端和供給端以及盈利方式,公司目前的產品(服務)有什么?目標客戶群是什么?大致是怎么滿足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例如拿我之前呆過的一家做營銷saas的公司,產品服務是營銷自動化軟件,目標客戶群是toB制造業為主,一方面是通過提供例如直播、線下活動等營銷工具以及像郵件、企微、微信營銷渠道和自動化營銷功能讓營銷變得更高效簡單,另一方面將營銷數據沉淀到系統中為企業的營銷投入和客戶運營做提供數據支撐。盈利方式主要是saas年租方式,可以拆分各個營銷或功能模塊按需售賣。
上述舉的例子可能就是草草的幾句話,但真正意義上能正確了解到以我的經驗并不是很容易,可能你問一些公司內部的老員工他們也不能幫你總結的很好,需要你去多方收集信息后總結出來,大部分情況下先去看看公司官網就能總結個大概了。
二、行業畫布
有個幾年的產品工作經驗的產品經理去了新公司最體現自身價值的是【幫公司賺錢】,而有能力幫公司賺錢的基礎要求就是需要對公司業務所在的行業要有一個較清晰的框架性的認知,怎么才能達到【框架性】,是有方法的。
無論是哪個業務通常都會有上下游,上游可以理解為產品或服務原材料提供方,下游通常指經銷商,互聯網時代很多都屬于營銷媒介。舉個例子蘋果公司靠賣iPhone賺錢,例如像三星提供手機屏幕的供應商,例如像富士康屬于蘋果代工的供應商,這些都屬于上游廠商,那么蘋果團、官方公眾號、蘋果官網這些產品推銷媒介都屬于下游廠商,主要是為了能讓商品觸達消費者的。我們可以看下面這張圖更直觀一些。
產品支持方、產品提供方包括信息渠道通常情況都不止一家,為了看清全貌,盡量把所有的公司都列舉出來,形成體格完整的圖譜。以下以iPhone為例。
這里給大家用了一個很簡單的框架做這個畫布,實際情況可能還會復雜一些。
三、行業格局內外部影響因素
我們都知道行業的發展和布局都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可以將其歸納為外部影響和內部影響,對應的都有一套現成的方法論框架:
外部影響要素(PEST):
P:政治動因:包括政府頒布的相關政策和法規、監管的執行力度或者處罰,相關牌照的資質或者是一些限制。
例:上海新能源牌照政策收緊會影響到新能源購車的需求。
E:經濟動因:涉及宏觀經濟指標,如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利率、匯率、失業率等。
例:銀行降息會導致市場流動資金多,有錢的財主會考慮非儲蓄類投資行為,例如VC、股票。
S:社會動因:包括人口統計數據、文化趨勢、消費者行為、生活方式的變化、教育水平、健康意識等。
例:目前經濟環境差,裁員失業,都市白領普遍壓力大焦慮機會催生出一些身心靈療愈機構。
T:技術動因:及技術發展水平、研發活動、技術進步對產品或服務的影響。
例:大語言模型的誕生會帶來一些新的產品機會,能更好的解決某類問題。
內部影響要素(波特五力):
波特五力模型(Porter’s Five Forces)是由邁克爾·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1979年提出的一個分析行業競爭強度和盈利能力的框架。波特五力模型認為,一個行業的競爭強度和盈利能力主要受到五種力量的影響,這五種力量是:
1.同業競爭:做相同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對手
例:快手和抖音,我如果是快手的PM那就需要研究例如抖音近期上了哪些功能,抖音哪些地方的體驗比快手要好。
2.賣方議價能力:通常指一項產品或服務的供應商
例:拿iPhone手機舉例,屏幕的供應商是三星,假定說符合iPhone需求的屏幕制造商僅此一家,那就說明三星的議價能力高,對iPhone不利,如果多家且質量都差不多,那三星的議價能力就相對較低。
3.買方的議價能力:買方通常希望壓低產品價格獲得更高質量的產品或服務
例:假定我是三星的老板,對蘋果公司來說要采購三星的屏幕那蘋果就是買房。蘋果當然希望能花更少的錢才夠質量更好的屏幕。
4.潛在競爭者:在某些紅利行業里通常會吸引層出不窮的競爭者,通常對于有能力進入同業競爭的公司組織需要保持關注。
例:在某些細分市場中起初只有幾個玩家,市場的蛋糕較小,隨著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市場需求激增,這時候有一定資源的玩家就會陸續進場。
5.替代品的威脅:出現一些更好滿足需求或滿足同樣需求情況下更便宜的產品出現。
例:網約車出現前打車需要在路邊等著空余的出租車,車輛少,等待時間長,而現如今只需要手機叫車,網約車司機多且等待時間短。
四、行業相關數據
我們一直聽一些企業家老板說,這個業務的蛋糕有多大,天花板有多高,值不值的做,其實背后就反應了需要通過一定的行業數據做一些決策,可以說脫離了數據,很多決策等同于拍腦袋。
數據從哪里來呢?需要哪些維度的數據?
數據來源例如:宏觀層面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一些調研機構出的統計報告,公司層面,一些上市公司的年報,財務報表都可以看。
我最近對比了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4年1季度各大宗產業的GDP增長情況,對比23年、22年,發現GDP增長幅度較高的依舊是軟件IT行業,其增長幅度在小幅度上升,這說明了軟件行業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嘛,依舊是一個相對來說機會更多一些的領域。
需要哪些維度的數據例如:市場份額占比,對比同業競爭的公司,這里還有一個小知識,如果是兩三家寡頭占據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市場份額,那說名這個市場很難再有機會,因為資源都被寡頭壟斷了。行業體量,能夠反映這個蛋糕有多大。行業增速,這個指標可以反映行業屬于成長期還是成熟期還是衰退期,通常處于成長期的行業紅利大,人才需求大,更能賺到錢。
五、產品熟悉、競品分析
有了行業的基本認知之后就可以過渡到對產品的研究,我通常會把自己帶入用戶的角色去體驗,當然很多公司有一些操作手冊、產品的功能介紹,這些也都可以結合著看,在體驗的過程中會發現一些不理解不明白的點,可以記錄下來,找一些公司內部年限長的員工去問,toB建議去問客戶成功,toC可以問運營。
在熟悉產品體驗的過程中有兩個方法供大家參考:
1)帶著價值點去體驗:不要僅停留在功能流程,試著想一下這個功能點圍繞產品提供的核心價值起到什么作用或在客戶的真實場景中是什么作用帶來什么價值;
2)輸出:輸出是提升學習效率的一種方式,你可以拆分功能點去體驗,把每個功能點大致的操作流程和價值通過文字的方式寫出來,寫的過程是一個邏輯再梳理的過程,也會避免在體驗過程中過于枯燥導致很難長時間專注。
產品熟悉的過程中或者整體熟悉完之后就可以圍繞競品去看,看競品是怎么滿足需求的,哪些功能競品有,自己產品沒有,哪些功能自家產品做的沒競品好的。在這個過程中都可以列出來,很多需求的產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
如果時間允許,我覺得定期輸出競品分析文檔,比如一個月一篇是幫助很大的,一來輸出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而來競品分析的內容不管是將來自己回顧還是給公司的同事看都有價值。
產品熟悉和競品分析做完后基本上對用戶的使用場景也有了比較完整的認知,我認為到這個程度就可以接做需求規劃了。
對行業的認知和產品客戶的認知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以上是提供了一種在我看來更高效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后,大語言模型的誕生有可能在未來會加速各行業的變化,所以無論在任何環境下都需要產品經理有比較強的學習能力順應時代。
本文由 @產品蕭書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