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天生適合干產品?

0 評論 4418 瀏覽 6 收藏 5 分鐘

本文主要探討了什么是真正適合從事產品工作的特質,并強調了業務認知、正確的價值觀及豐富的經驗與個人品質的重要性。

這兩天每到晚上8、9點,就像卸下盔甲的戰士,一身輕松。白天的工作內容繁雜,且一直都在和領導相互碰撞溝通,對于難題不是沒有解法,而是解法太多。

這一鋤頭發現金子,那一鋤頭發現銀子,每個角落往下都有很大的挖掘空間,隨之而來的也有大量的求證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其實我們經常提的什么價值、定律類的方法論,我發現完全融入不了日常討論,也根本不需要。

溝通過程,沒有什么術語,單純的看數據、看路徑、討論用戶在做什么。但過完后,回頭一想,這種類型的工作雖然繁雜,但是也有跡可循,隨便來個人都能干,那對于崗位上的個人來說,能力差異是什么?個人價值又是什么?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聊聊自己這些年來關于某些角度的看法。在剛進入這一行的時候,我最像“綿羊”安靜聽講的時候是別人在表述業務觀點的時候。

那時候,我感覺自己和這些人有好大的差距,能把業務講的這么透徹,這么有見解還流暢。再到近幾年,我再去聽這些人講述業務的時候,我發現大多數人講述的觀點零零散散,既不連貫也沒邏輯。唯一能讓外行人不明覺厲的就是加了一些行業術語。

這些人利用了話術(行業黑話)騙取他人信任,糊弄面試,這是他們的職場生存法則,但不是身為一個產品或者業務人的能力。

身處B端業務,這些年來做的每一個項目,都讓自己對這些用戶和場景有了新的認知。甚至還是一年前的訪談用戶,一樣的行為,卻看出了用戶背后不一樣的意圖。

業務的背后,其實都是在看人看事。剛入行時,初略的看;工作一段時間后,細致的看;現在,嘗試抽絲剝繭的看。而這些沉淀下來的,就是你的經驗以及對行業的認知。

一句“產品不是教育人的,而是服務人的”道理誰都懂,但往往最后變成了“投機取巧”和“我覺得”。支付寶活動變成理財推薦,網絡平臺默認人人都是“老色痞”瘋狂推擦邊。

你說這些人不懂這些理論嗎,我覺得是懂的,但這些人一定沒有隔壁菜市場的王大媽了解自己的客戶。老李家的孩子最近感冒了,吃不了辣,海帶絲涼拌菜就沒放過辣椒;老孫家的大爺愛吃蒜,每次買完菜都送人家一頭…

再回到問題,個人的能力差異和價值是什么?其實任何單一的工作每個人都能做,但牽扯到業務本身,難免認知局限,視野受挫。

業務認知,讓你了解用戶,看清行為背后的含義;

正確價值觀,讓你堅持觀點,服務好用戶;

拼到最后,往往拼的是你的經驗和個人品質。有好品質的人不少,有行業豐富經驗的人也不少,兩者兼備的人少之又少。

人如此,企業亦如此。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都市擺渡人】,微信公眾號:【都市擺渡人】,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