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平臺已死
前幾年大家創業的時候,都是雄心壯志想要做一個大而全的平臺;現在回頭來看,互聯網產品少有真正的護城河,連帶著平臺的說法也可能都算“死”了。
這是我今年以來改變比較大的一個認知。
互聯網平臺有真正的競爭壁壘或護城河嗎?沒有。
- 強如滴滴,在數據、算法、運營、組織等各層面都已做到接近極致,但是不妨礙高德日均下單量已經趕上滴滴的近30%。
- 強如美團,在面對抖音想大力發展本地生活業務時感受到的巨大壓力和無力感時,股價咔咔下跌。
- 強如阿里,多少大佬、高p、人中龍鳳,面對拼多多的低價內卷時,也只能做跟隨策略,淘寶也能做低價。
……
究其原因,從本質上,我們是一個供應體系起家的國家。
我們生產了全球30%以上的商品,很多行業甚至貢獻了90%以上的產能,而人口占比卻只占全球18%。
這一巨大的12%gap,是通過人口紅利卷出來的,很多行業已經卷到所有人都不掙錢,比如中國光伏。
互聯網平臺高速發展的基石是供給側,供給側本應該是壁壘、是門檻、是體驗。
但現在,滴滴司機、外賣小哥、貨運師傅、快遞小哥等,已經飽和到需要政府部門預警。
長期的供給遠大于需求會帶來什么?價格下降,是人這一商品的價格下降。
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低價螺旋下降的惡性競爭循環里,本應該提高效率的互聯網平臺,卻成了作惡內卷低價的工具。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如果所有人都一起卷價格,卷到后面,我想沒有一個人是受益的,所有人都會是受害者。
所以說互聯網平臺已死,本應該提高效率、改善行業、減信息差的ta們,到現在都成為了壓迫供給的工具。
拼多多們壓商家,商家壓制造商,制造商壓工人,最終承受整個壓迫的不是平臺本身,而是真正具有供給能力的勞動力們。
我單方面認為,人力不應該是一種資源,是目的,不應該是工具。是具有鮮活生命力具體的人。
需求收縮供給過剩,這一現象將持續多久?單崩塌的房地產都會溢出3000萬勞動力,中短期內都會如此。
為什么大家都說要出海,國內存量是真卷不動了。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小河運營筆記】,微信公眾號:【小河運營筆記】,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為什么說是壓縮供給側呢,單從勞動力角度來說,互聯網給了外賣小哥的一個高薪的機會,沒有互聯網的改變,許多人也找不到一個更好的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