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調研問卷”的3個核心要素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如何設計有效的調研問卷,提出了三個核心要素: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降低用戶的理解和操作門檻,以及明確問題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最近接觸了三類用戶調研問卷,一個是工作中遇到的問卷設計,經過幾次迭代和評審,讓我對調研問卷的設計有了更垂直的理解;
另一個是無意中在群里碰到的問卷,因為領了紅包不得不做完,但做了一半我就想把紅包退了,這個問卷太讓用戶“惡心”了;
還有一個是參加活動之后填寫的,我也從用戶體驗的角度給到設計者一些建議。
試想,我們好不容易有觸達用戶的機會,一定是更想通過問卷的形式獲得用戶更真實的想法,一定想通過問卷來優(yōu)化迭代自己的產品或服務。
然而,我們設計的問題真的能收集到用戶真實想法嗎?這些收回的答案真的能指引自己迭代優(yōu)化嗎?
如果問卷設計的不合理,上述的目標肯定是達不到的,甚至會形成有悖于真相的結果,由此可見問卷設計雖小,如果不用心,依然設計不好。
經過這段時間我對問卷的幾次頻繁接觸,對其中的設計提煉了三個核心要素,今天分享給大家一起探討:
一、讓用戶一眼能看懂
都知道產品設計需要“以用戶為中心”,然而到了執(zhí)行層面,真正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并不多見,上面提到的三類調研問卷,基本都是以設計者為中心。
首先應該注意“知識的詛咒”,即問卷中的名詞概念、語義描述大家是否都能理解?
比如“您覺得金剛區(qū)的圖標設計清晰嗎?”
這個問題中的“金剛區(qū)”用戶能懂嗎?這對于設計者來講是一個常用語言,但正是因為常用,讓我們忽略了這類名詞的“概念基礎”。
其次要注意問題的描述是否拗口,用戶一眼掃過去是不是就能明白。
比如“您買這款手機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包含:給家中老人使用、孩子上網課使用、自己當做備用機”。
而這個問題和答案可以優(yōu)化成:
“您買這款手機給誰用?答案:自己用、給老人用、給孩子用”。
這樣用戶的理解門檻幾乎就沒有了,而且原答案中的“孩子上網課、自己備用”這種比較具體的約束,也容易限制用戶的用途,因為他可能是給孩子用的,但不是上網課。那這時應該選啥?
這里又體現(xiàn)了一種語言的藝術,就像我之前寫過的一個面館的老板,他不會問你:加不加雞蛋,而是問你:加雞蛋還是丸子。
我也經常跟女兒說,找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可以不問:我們可以一起玩嗎?而是直接說:我們一起玩XXX游戲吧。
這背后其實都是體現(xiàn)了語言促使對方如何思考的問題。
另外,還要注意各個問題之間有沒有相關性。
①有相關性的問題,盡量放在一起。
②有相關性的問題,考慮是否可以合并。
③有相關性的問題,按邏輯關系設計分支。
其中①和②比較好理解,我們更多是在設計中強化這種意識,而不是想到哪寫到哪,當問題列完整之后,基于這些原則進行合并、調整。
③也很常見,尤其是咱們做心理測驗之類的較長的問卷時,會因為用戶的選擇而展示不同的問題。
借鑒這個思路,在我們日常的問卷調查中,也可以根據(jù)用戶的選擇設置不同的分支。
比如一款軟件使用頻率的高低,針對頻率高、頻率低的用戶,一定會設計不同的問題。
最后,要注意“必填”的提示,雖然很多問卷軟件自動生成的時候會讓設計者選擇本題是否為必填項,但我也發(fā)現(xiàn)很多問卷會忽略這個友情提示,然后在提交時各種“彈窗”報錯,簡直是煩死了。
以上幾個層面,都是為了讓用戶易懂,也就是降低用戶的“理解門檻”,這是用戶是否有意愿填寫問卷的基礎之一。
二、用戶不覺得填寫麻煩
上一節(jié)重點是“理解門檻”,本節(jié)依然是“以用戶為中心”的視角來審視用戶的“操作門檻”。
首先,不容易理解,自然就不愿意填寫,無論是問題,還是選項,都需要讓用戶一眼看明白,很快能夠做出選擇。
所以上面關于如何讓用戶易懂的內容,還要進一步重視。
其次,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簡答題,大家應該知道各自的差別,也可以回顧一下簡答題自己有幾次會填的?有幾次會認真填的?
另外,最多設計多少道題,這是非常講究藝術性的。常見的問卷一般不超過10個問題,再多了很多用戶都會失去耐心。
文章開頭提到的我在領了紅包之后不得不做的問卷,印象中得有30道題,當我做到15時就已經沒有耐心了,這種問卷的設計者簡直腦殘,難怪要付費找人來填。
當然,這里也要看調研用戶的特征,如果是某些產品的忠實用戶,或者因為某些利益關系、政治因素等,用戶會認真耐心填寫的情況下,題目可以適當多一些。
只不過大多數(shù)的互聯(lián)網問卷,發(fā)起者與用戶之間沒有強關聯(lián),耐心指數(shù)自然很低。
下面分享幾個降低用戶操作門檻的方法,大家可以酌情使用。
- 單選題選項盡量精簡到4個或4個以內
- 多選題選項也不要太多,上限控制在7-8個應該就不少了
- 減少無畏的修飾詞或形容詞
- 問題要有遞進關系,最好能逐步調動用戶的思考(有點像游戲中的練級)
- 簡答題也可以提供選擇
- 開始之前,最好能讓用戶知道填寫問卷大概要花費多少時間
- 如果填寫問卷有獎品,一定要醒目,并告訴用戶如何獲得
- 你看我只是列到第八條,你是不是就已經眼前一片漆黑了?所以,同理心最重要!
三、你想通過這個問題得到什么?
上面的內容,都是從用戶角度出發(fā),如何通過降低理解門檻、操作門檻,讓我們精心設計的問卷能收獲更多的反饋。
本節(jié)的重點是站在設計者的角度,來分析每個問題是否需要存在,或者如何優(yōu)化問題的表述。
首先,如果問卷的使用渠道是在自有生態(tài)內,那么很多系統(tǒng)可以拿到的數(shù)據(jù),就不要再問用戶了。
比如你們有個app,問卷是在app內生成的,那么用戶的信息系統(tǒng)是可以拿到的,于是對于用戶的使用頻率、經常用哪些功能之類的問題,很多時候是可以刪掉的,沒必要用這些問題占用“額度”。
或者你們是通過互聯(lián)網工具分發(fā)問卷,但為了收集有效用戶的數(shù)據(jù),或者為了給用戶分發(fā)生態(tài)內的獎勵,可能會讓用戶填寫手機號、或者能夠識別對方身份的憑證。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刪減一些“正確的無效問題”,有點類似于“正確的廢話”一樣。當然這也不是絕對哦,自己權衡就好。
其次,你問這個問題到底是想優(yōu)化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這個一定要想清楚,不能“拍腦袋、憑感覺、想當然”。
比如參加完某個俱樂部活動之后,發(fā)起者會讓參與者填一個活動體驗問卷,里面有一個問題是:
您是通過哪個渠道了解到我們的活動?
A朋友介紹、B我是俱樂部會員、C我是其他俱樂部會員、D網絡搜索、E其他。
這個問題我建議組織者去掉了,因為它不能為后續(xù)的動作提供可行的參考。
因為這種活動幾乎沒有網絡搜索之后直接過來的,而且大家都知道在互聯(lián)網宣傳推廣方面做得不足,后續(xù)需要加強。
大部分都是朋友介紹來的,而且這類俱樂部就是依托朋友介紹、俱樂部之間相互引薦來發(fā)展。因此前面三個選項占比孰高孰低,本質上沒什么區(qū)別。
而且這個問題還會增加整體的問卷填寫時間,于是后面就去掉了。
還有一類問題,會引起用戶的強烈“反營銷意識”,形成一種自動的“自我保護”,進而降低整體體驗。
比如還以上述俱樂部活動為例,有個問題是:參與完活動之后,你是否愿意加入我們?
首先它沒有后續(xù)的動作,因為通過第三方平臺填寫的問卷,我們并不知道這個用戶是誰,愿意與不愿意,組織者都找不到他。
其次,選擇了不想加入,我們也不知道為什么,即便讓用戶輸入不想加入的原因,99%的人也不會寫啥,最多是敷衍了事,不會得到有價值的反饋。
最重要的是,類似的問題會引起用戶的反感和自然抵觸,尤其是當他選擇了不想加入,相當于在潛意識層面做了強化,后續(xù)的轉化會更難。
因此,我同樣建議把這個問題去掉了。
以上的幾個例子都是為了說明,作為組織者,我們一定要清晰的知道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么。
四、寫在最后
原本問題就不能太多,所以每個問題都很珍貴,每句話都要思考,每個選項都要打磨。
如果我們的問卷目標明確,層次結構清晰,既好理解,又很容易填寫,那收回來的數(shù)據(jù)才能真正利用起來。
所以,本文提到的幾個方法,你要不要嘗試一下?
關鍵還是以目標為導向,以用戶為中心!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不想延期】,微信公眾號:【不想延期】,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