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現在不疊點buff,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AI的

0 評論 1514 瀏覽 3 收藏 12 分鐘

在人工智能(AI)領域,各種花哨的頭銜和職位名稱層出不窮,仿佛不給自己加上幾個buff就不足以顯示專業地位。從“高級提示工程師”到“AI操盤手”,這些聽起來高大上的稱謂背后,可能隱藏著對實際工作內容的夸大或誤解。

高級提示工程師”、“AI操盤手”……這些聽起來高大上的頭銜,在AI圈子里越來越常見。AI圈的“大冰”也越來越多了,在個人簡介里一堆斜杠title已經沒地放了。仿佛不給自己疊幾個buff,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AI的。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花里胡哨的頭銜背后,可能只是一個剛入門的菜鳥、一個會接API的碼農、或者一個靠吹牛完成KPI的產品經理?

當然,疊buff不是AI圈的專利,各個行業大家都在玩這個游戲。畢竟,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一個亮眼的頭銜,可能就能讓你在茫茫人海中多了那么一點存在感。

但是,當所有人都在疊buff的時候,也意味著這些頭銜正在經歷一場“通貨膨脹”?當“AI教母”都在嫌棄這個稱號的時候,那些自封的“AI精英”又當如何自處?

讓我們一起來扒一扒,那些在AI圈“疊buff”的人,到底在疊些什么。

如果你不知道大冰是誰。

不管你現在混得如何,只要曾經在大廠待過,那就是一張永不過期的“飯票”。

科技圈人士把前司放在簡介里,就像在集五福。

“ex字節員工”、“ex騰訊”、“大廠早期員工”這些標簽,就像是一道道金光閃閃的buff,不僅能在親戚面前吹牛,還能在職場上鍍金。

某雙非畢業,在AI公司做測試,建個微信群,拉幾個搞AI的就可以自封AI精英聯盟發起人。

喜歡玩ChatGPT,恰好認識幾個搞NLP的,又建個群,自封AIGC產業聯盟秘書長。

前司是AI獨角獸,估值幾十億,又可自稱人工智能行業頭部企業核心成員。

由于會接API,給甲方爬點數據,做做PoC,又可以吹噓是知名企業AI解決方案提供商。

恰巧又在知乎寫了幾篇AI科普文,閱讀量破萬,又可以說是AI科普領域的意見領袖。

學術圈是一樣,課聽了多少不重要,先拜師把buff拿了。

參加行業學術頂會?先改個狀態。

當然也有反向操作的。

我沒去,勿cue

這哥們還告誡同行們要注意心理健康。

隨著AI行業的發展,一些聽起來高大上的職位其實可能只是華而不實的“噱頭”。比如“提示工程師”(Prompt Engineer),這名字聽起來好像很專業,但實際可能就是輸入幾個關鍵詞。

李彥宏曾經預測,十年以后,全世界有50%的工作會是提示詞工程,不會寫提示詞的人會被淘汰。這個預測會不會成為現實暫時還不知道,不過Prompt Engineer已經儼然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buff,畢竟,只要會打字就行。

有一種觀點認為,Prompt Engineer類似于互聯網初期的“谷歌搜索專家”,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這種職位會變得不再必要,就像早期互聯網用戶需要“谷歌搜索專家”幫助他們進行搜索,但現在大多數人都能自己熟練地使用搜索引擎。

更高端的可能是首席人工智能官(CAIO),吳恩達很早就在呼吁,每家公司都應該招聘首席人工智能官(CAIO)負責制定公司的整體AI戰略,包括AI技術的設計、開發和實施。

出發點是很好的,只不過落到現實中,可能只是高級的“背鍋俠”,一邊要應對高層對AI的天馬行空的期望,一邊還要處理技術團隊的各種難題。

“AI產品經理”也成了新寵,聽起來負責整個AI產品的生命周期,有不少可能只是拿著別人的成果去開會吹牛。

還有“數據DJ”,聽起來像是在搞創意,但實際上可能只是簡單的數據清洗和拼接。更別提那些什么“幻覺馴服者”和“算法煉金術士”,簡直是把普通的技術工作包裝成了神秘的魔法。

在我們還沒弄清楚操盤手到底操的是什么盤的時候,AI操盤手出現了。

直到我刷到了這條:

最后我問了問AI未來還有哪些buff可以疊:

  • 提示詞魔術師:通過設計巧妙的提示詞,從AI模型中引出最佳輸出
  • 幻覺馴服者:在AI模型生成無意義或離題內容時進行控制
  • 數據DJ:混合和匹配數據集,為AI模型創建完美的訓練配方
  • 偏見破除者:負責識別和消除AI算法中的偏見
  • 數字傀儡師:設計和控制用于各種應用的AI角色
  • 算法煉金術士:實驗不同的AI技術,創造創新的解決方案
  • 神經網絡保姆:培育和訓練AI模型,使其達到最佳狀態
  • 現實檢查官:驗證AI生成內容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 首席創意催化劑:監督并激勵一個由AI驅動的創意團隊
  • 緊急關機工程師:在AI失控的時候負責拔掉電源

職位頭銜的通貨膨脹可能已經超過了現實世界的通貨膨脹。

其實這個現象早已經在各個行業出現。在招聘崗位上寫程序員是不會有人去應聘的,網站設計早已改叫前端開發,以前叫平面設計師,現在叫視覺設計。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太無趣了,現在都叫Head of People。前臺可以是“第一印象總監”。

在大環境不好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公司和個人開始在職位名稱花功夫,用看上去更光鮮的title來包裝。

如果覺得自己太過于普通,你還可以這樣疊

我們生活在一個老板們自稱為“登月隊長”(Google X的負責人Astro Teller)、以及“特斯拉科技之王”的世界里。

華麗的頭銜和標簽,成為了吸引眼球的手段。同時,社交媒體也放大了人們的焦慮感和比較心理。

看到別人的高大上頭銜,自己也忍不住想要跟風模仿。久而久之,個人簡介變成了一種裝飾和包裝,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在充滿不確定性和內卷當下,個人簡介中的頭銜buff可以是自我表達和自我營銷的一種手段。我們希望通過這些頭銜展示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成就,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僅是對自己職業身份的認同,也是吸引潛在雇主、客戶和合作伙伴的重要工具。

疊buff有時候就像考試遇到不會的大題,別空著寫滿了,沒準就能得個辛苦分。

只不過,對于真的AI大佬來說,是不需要疊buff的。

不好意思,手抖放錯圖片了。

“我不是AI教母”。

山姆,你也很酷。

作者|周一笑 郵箱|zhouyixiao@pingwest.com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硅星人】,微信公眾號:【硅星人Pro】,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