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聊聊需求是如何產生的
需求始終是產品經理最核心的課題,了解需求產生的過程,從表面需求找到深層需求,深刻理解底層的本質,推薦想要不斷提升、不斷發展的產品人群體閱讀,保持深度思考,得以更好的發展與進步。
每次招聘產品實習生,我都會問ta這個問題:如何理解需求?需求是什么?
因為作為產品經理,是要面向需求的一生開展工作的,從需求收集、評估、篩選、分析、轉化、落地到復盤、迭代,所以需求始終是產品經理最核心的課題。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慣性依賴,常常按自己理解去認識需求、應用需求,不求甚解,看不見隱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無法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從而對工作錯判。
現在先看產品領域里最經典的一個案例:用戶想要一匹更快的馬,福特公司創辦人 Henry Ford聊了一番發現,用戶實際上是要更快到達目的地,最后福特提供的解決方案是一輛汽車。
在上面的例子中,其實不難看出
“一匹更快的馬”是用戶表達的「外在的想要」,屬于外在需求,外在需求的特征是表面的、具體的,往往以有針對性的目標呈現。
“更快到達目的地”是福特經過洞察,挖掘到隱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洞悉到用戶的「內在的需要」,屬于內在需求,內在需求的特征是深層的、原始的,尚待挖掘的。
再看幾個日常生活的例子:
- 炎炎夏日,逛著逛著街,想去買一個西瓜,
- 看到微信群有人推薦產品課程,就去付款買了一個系列來學習
- 健身房里,很多人跑步都戴著耳機在跑步
以上的三個例子,都是表現出來的外在的目標,這些行為背后都藏著用戶內在的需要:
- 買西瓜是因為天氣炎熱,想通過西瓜的冰涼來降溫,從而獲得快感
- 買課程是學習知識,緩解焦慮,幫助解決職場實際問題,從而達到升職加薪的目標
- 戴著耳機是聽音樂,為了對抗跑步帶來的身體疲勞,從而更有節奏有耐力地跑步
因此,普遍情況下,需求分為外在需求和內在需求,換種說法也稱為表面需求和深層需求,也可以是 Want(需求)和 Need(需要)。產品經理平時要干的事情,就是從表面需求找到深層需求,找到產品的本質。
這基本上就是我們日常討論、分析、運用需求時常見常用的說法。如果一個產品實習生能回答到這種程度,就大概率能讓他通過了。
但我認為,產品之路漫漫其修遠兮,產品人須上下而求索,要深刻理解一個事物就要不斷思考,直到想清楚本質。
在上面例子里,一個產品經理要怎么才能從外在的表面需求洞察到內在的深層需求呢?又或者說,Need(需要)是如何產生如何發展成為Want(需求)的呢?
然后,我在KIMI AI里面輸入了關于“需要”和“需求”的最早期定義,得到以下回答:
先來看看心理學定義的“需要”,有點晦澀難懂,但不要緊,用大白話來說,“需要”就是我們在活著的過程中,覺得必須得有點什么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是身體需要的,比如餓了想吃飯,也可能是心理需要的,比如難過想有人安慰。
簡單地說,就是身心想要某些東西來保持穩定,只要身心不穩定,需要就會出現。
再來看看經濟學定義的“需求”,這里面包含兩個要素,一是“愿意”,二是“能夠購買”。
“愿意”可以理解為“做事情的動機”,當一個人愿意做某件事時,通常表明他們有做這件事的動機。在心理學中,動機是激發和維持有機體的行動,并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部驅力。
動機就像是你心里的一個小聲音,告訴你:“去做這個,去做那個”,它讓你有動力去追求你想要的東西。所以動機可能會導致多種想要,通常是基于個人偏好、認知和經驗而定。
另外,產生動機的基礎是“需要”,為了滿足需要,個體是會找到一個目標,從而激發和指導行動。
“能夠購買”應該不太需要解釋了,直白去說,就是有能力有條件去購買。比如,小明想買一個籃球,但是超市里沒有,那么就不能夠購買,如果超市補貨了,但是小明沒有足夠錢,那么也是不能夠購買。
好了,說到這里,腦袋里是不是一團亂麻了?其實上面的敘述都圍繞這四個關鍵詞來展開的,包括
- 需要(Need)
- 動機(Motivation)
- 想要(Want)
- 需求(Demand)
這四個概念在心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中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需求的產生。
用關系鏈條把他們串聯起來就是:當身心出現不平衡狀態時,就會出現需要,為一個未被滿足的需要而找到一個目標,從而激發了動機,這種動機基于個體的偏好和認知產生了特定的想要,而當個體有能力購買市面上存在的產品或服務時,就形成了需求。
再用上面福特汽車的案例來延展一下:
1.用戶經常需要出外談生意。
2.某天開始,發現同樣的出發時間,自己卻比以前更晚到達目的地,甚至遲到。(出現不穩定不平衡狀態)
3.他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想要更快到達目的地(需要出現)
4.于是,他打算買一匹更快的馬替換掉現在這匹(找到了目標,激發動機)
5.沒過幾天,他就帶著足夠的金錢,去找福特先生買馬兒(產生了想要)
6.但是,福特先生聊了一番后跟他說:“我這里有一臺汽車,它能更快速到達目的地,要不要帶你兜兩圈?”(基于個體的認知,用戶此前不知道有汽車這種東西)
7.他在試駕了兩圈之后,發現速度比馬兒快多了,心里想肯定更短時間更快到達想去的地方,于是激發了想換成汽車的念頭(基于新認知,找到了新目標,動機導致多種想要,因為不同的滿足方式可以減少同一需要產生的緊張狀態)
8.福特先生說:“這款汽車剛上市,售價1萬?!保戳丝村X包,發現沒帶夠錢,得回家跟老婆要一些。(不能夠購買,需求沒有形成)
9.幾天后,他帶著1萬塊找福特先生爽快地成交了。
10.下一次出外,居然比平時提前半小時到達?。ㄐ枰粷M足)
最后用一張圖來總結歸納一下這個需求產生模型,應該就會清晰很多了。
另外常見的需求理論還包括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卡諾(KANO)模型、以及后面發展出來的,像谷歌案例里的“止痛藥和維生素”理論、梁寧老師的“痛點-爽點-癢點”的需求理論,其實彼此之間都是相通的,它們對理解、拆解和分類需求都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最后,把這些都忘掉,不用嘗試記住任何概念,做產品,最重要是要持續深度思考,深刻理解底層的本質才能更好地發展和進步。
本文由@老麥的產品筆記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好文章,但依然有不解之處請教。
”另外,產生動機的基礎是“需要”,為了滿足需要,個體是會找到一個目標,從而激發和指導行動?!薄馑际钦f”動機源”是“需要”,這個理由有論述沒?理由足夠充分不?
”當身心出現不平衡狀態時,就會出現需要”——同樣,一是具體怎么定義“身心不平衡狀態”?二是這個理由有論述沒?理由足夠充分不?
望賜教,或者薦書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