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是大廠的捷徑,To C是獨角獸的野心

0 評論 487 瀏覽 2 收藏 14 分鐘

今年的焦點從以往的技術參數競賽轉移到了實際應用和商業落地上。百度的李彥宏在會上提出了對To B場景的重視,而像月之暗面這樣的獨角獸企業則更專注于開拓C端市場。閱讀本文,我們將一起探索大模型技術如何在不同的領域內實現應用,并分析其對互聯網生態未來格局可能產生的深遠影響。

為期3天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圓滿落幕,參會企業中除了BAT、華為、中興、科大訊飛、商湯、特斯拉、微軟等大廠,也不乏月之暗面、Minimax等大模型獨角獸企業的身影。

不過不同于一年前百模大戰時的唯參數是瞻,本次大會不管是參展企業亦或者AI愛好者,關注的重點都不約而同地聚焦到了“落地”和“應用”上。

而在開幕式上,百度李彥宏的發言則耐人尋味,講到應用時,他例舉了一些To B場景的落地案例及數據,并同時強調:“我們要避免掉入超級應用陷阱,覺得一定要出一個DAU10億的App才叫成功?!?/strong>

顯然,李彥宏對百度做大模型的現階段的重心定位理解更偏向于B端。

然而當下業內卻有一些跟他幾乎完全相反的布局思路,比如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曾接受采訪表示:“我們To B倒也不是說完全不做,但是我們可能最主要的肯定還是會去聚焦和發力這個C端?!?/strong>

目前正在發力大模型的玩家,無不面臨這樣一個宏觀決策層面的問題——ToB / ToC 能做皆做,但總要選一個現階段的重心,這兩種思路本質上沒有優劣之分,僅僅只是需要各個玩家根據自己當前的特點做出選擇。

綜合來看,目前的行業狀態就是大廠更擅長 To B ,而獨角獸走向了 To C 。

01 To B是大廠的捷徑

傳統互聯網科技大廠認為現階段 To B 更為重要是可以理解的,大廠在 To B 上的客戶資源確有優勢。而不管是大模型,還是以往出現的新概念新技術,早期都往往是先在To B場景達成了商業化。

李彥宏稱:“在快遞領域,讓大模型幫忙處理訂單,做到了’一張圖一句話寄快遞’,處理時間從三分多鐘縮短到了19秒,而且90%以上的售后問題都是由大模型來解決”,還有“小說創作領域”,以及“百度內部有30%左右的代碼已經是由AI生成的,代碼的采用率超過了44%”。

除了這些快遞訂單,小說創作,以及企業代碼等場景,百度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基于大模型宣布了各種合作,比如百度與國家電網、浦發銀行等的合作共同研發垂類大模型。

不過更典型的代表則是蘋果與大模型廠商的合作,有媒體報導,百度將為蘋果今年發布的iPhone 16、Mac系統和iOS 18提供AI功能。這包括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技術,并將深度集成至蘋果產品中,顯著增強Siri、Spotlight、Apple Music等應用功能。

盡管該消息并未獲得雙方的官宣,但此前蘋果已在國際上官宣了OpenAI作為其智能生態建設的合作伙伴,顯而易見,此類合作跟上述百度與國家電網的合作分別屬于ToB的兩種模式:
前者是產業類合作型,即不管是合作的決策者,還是最終使用者都是產業場景,都非C端場景;后者則是C端場景合作類型,即合作的決策者是B端客戶,而最終的使用者依然是廣大C端用戶。

此次同樣參展的另一家大模型廠商科大訊飛同樣也在兼顧這兩種To B的商業化落地渠道,此前《新立場》的文章《做大模型的百度訊飛,C端敘事上的殊途同歸》中曾提到,從科大訊飛從財報的營收結構來看,大頭的還是教育板塊跟 G 端 和 B 端的合作,這是產業類的合作。

而其 C 端業務主要以家長用戶群自主購買為主,包括 AI 學習機、個性化學習手冊等產品。這里的家長購買行為盡管被科大訊飛列為C端,但是其更顯著的特征是“家長”,依然是決策者并非第一使用者,是C端場景類合作。

更不必說華為,騰訊以及阿里,這一年多的時間里聽到的最多的,就是這些大廠類型的大模型在醫療,教育,政務,金融等多個領域的滲透。

事實上大模型的進化更需要的依然是通用場景以及廣大的C端用戶。比如最典型OpenAI的GPT系列,他目前成為最領先的AI大模型的關鍵就在于,先用一個技術模式吸納C端用戶,用戶在各種聊天和文本生成任務中,提供了大量數據,進一步幫助模型不斷學習和適應和進化。

接下來在國內,誰能夠復刻這樣的“時間差”,誰的大模型就有機會獲得更大的優勢。

所以對于國內大多數大廠玩家來說,可以通過B端客戶資源優勢,“強行”為C端用戶決策,以獲取更多的C端場景數據。因此在進化速度是第一要事的前提下,大廠們目前把重心放在自己更順手的 To B 場景落地上也情有可原。

02 獨角獸更需要To C

在客戶資源積累方面比不上大廠的獨角獸企業,做大模型再去卷 To B 資源顯然不太現實,參照OpenAI的方向,直接 To C 才是他們更大的出路,而國內的獨角獸也是這么做的。

雖然重新建立一個 To C 平臺風險會更高,但畢竟特定的 To B 場景遠不如 To C 復雜,To C模式上限也會更高。

至于接下來國內大模型的進化路徑,是需要在通用場景與廣大用戶自主共創,其中用戶的主動權和主動性是最重要的,而這兩個特性在上述 To B 的兩種合作模式都做不到。

盡管這樣的 To C 邏輯又被李彥宏認為是“移動時代的思維”,但不管是哪個時代,“用戶第一”的出發點永遠不會變。

楊植麟此前就在5月份的活動上表示,他相信規模效應帶來的第一性原理,有硅谷經歷的創業者跟馬斯克一樣都喜歡談“第一性原理”,而這也確實是技術變革之下最好用的原理。

在他看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隨著模型能力越強,對話式Al邊界會被擴展。不只是語言的交互,還有多模態的交互,以及像圖形的界面是可以隨時生成出來的,所以有可能直接生成一個你想要的交互界面去解決這個問題。

而從更直觀的層面來說,這種規模效應意味著用戶數據規模的增長最終將超越模型本身的規模,楊植麟認為:“現在‘吃’的是 base model 的 scaling law,未來可能會去‘吃’用戶這個數據源的 scaling law?!?/p>

正因為在C端這條路走得更堅定,目前月之暗面的Kimi聊天機器人在C端的應用表現也算亮眼。根據SimilarWeb的數據,2024年5月,Kimi的訪問量排到了全球AI產品的第23位,也是榜單上排名最靠前的國產大模型,在各大模型自嗨式公布自身平臺訪問量數據的當下,這樣的數據還算比較客觀。此前 Kimi 甚至以打賞的形式開通了收費渠道,用戶可通過打賞在高峰時段同樣獲得聊天機器人的支持,意圖嘗試基于 Kimi 的直接商業化。

除了月之暗面,其他獨角獸大模型如Minimax同樣也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C端上。比如此次展會上,Minimax展臺的介紹:“Minimax是領先的通用人工智能科技公司,致力于與用戶共創智能?!蹦壳?,Minimax已基于大模型推出海螺AI,星野AI等多款面向C端的AI原生應用。

據悉星野AI是一款AI陪伴產品,用戶可以自主創建虛擬角色賦予角色特定的性質,并將其發布在平臺,而其他用戶可以與該虛擬角色溝通。目前這些角色大多來源于游戲、動漫、動畫等IP,此次WAIC期間,Minimax展臺更是請來部分角色的Cosplay,不乏有乙游角色賽博男友“沈星回”,從上半年乙游賽道的流水不難看出,用戶為虛擬陪伴角色的氪金意愿十分強烈,此類模式確實是目前大模型最接近C端商業化落地的模式。

盡管在此類平臺上創建具有版權的角色可能會產生一定的版權風險,但架不住這個賽道的火熱,目前市面上的AI聊天軟件早已數不勝數,甚至不乏大廠出品,比如抖音的豆包。

不過,這些獨角獸大模型自然也并非會完全拒絕 To B 的合作,此前2024釘釘生態大會上,釘釘就宣布將六家獨角獸大模型:MiniMax、月之暗面、智譜AI、獵戶星空、零一萬物、百川智能,集成到自己的平臺上。

然而,在這種平臺和大模型多邊合作的情況下,大模型沒有被平臺獨占,平臺也并非只有一個大模型,反而會更加回到“用戶為本”的第一性上,本質上這樣的合作看似是To B,但其實是To C,于獨角獸大模型而言,這只是多了一個C端用戶來源渠道。

03 寫在最后

當然,此次展會上展出的其他智能形態,如一些具身智能同樣不容忽視,雖然目前大多還遠未達到商業化的狀態,但它們在展會上的出現無疑為行業帶來了新的思考和啟發。畢竟從之前各個類型的技術展會來看,許多過于超前的技術概念展示,都未能在短期內等到一個合適的商業化落地模式。

而另一方面,其實大廠面對大模型的發展路徑,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后,也正在慢慢分化出模式差異。比如上述提到的抖音的豆包AI陪伴軟件,抖音作為一個內容類型的大廠(也算是獨角獸),其在大模型商業化的發展方向自然是更偏向于 To C 的。

對于騰訊,阿里這樣的云計算基建型大廠,其在建立新的 To C 平臺上顯得有些遲緩,反而更偏向于為更多大模型廠商提供基建服務,甚至是投資,畢竟騰訊和阿里投資月之暗面的消息頻繁傳出,而Kimi用的也是阿里云的服務器。而百度和科大訊飛這樣的大廠,則是直接以大模型的形式與伙伴達成合作。

將來在大模型領域,大廠 To B ,獨角獸To C 的趨勢還將持續一段時間,直到大廠做出新的C端平臺,或獨角獸占領了C端規模優勢反哺B端場景,國內互聯網企業格局可能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者:XX,編輯:王威

來源公眾號:新立場Pro(ID:xinlichang66),換個角度看世界。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新立場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