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制伏「AI逆子」的方法,超級簡單!

0 評論 759 瀏覽 0 收藏 9 分鐘

在探索人工智能輔助創作的道路上,我們可能會誤以為給AI提供的信息越豐富,其創作的內容就越精準。然而,現實往往與預期相反,過多的信息反而會導致AI生成的內容偏離軌道。本文將分享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來調整與AI的互動,幫助我們更好地駕馭AI,讓它成為創作過程中的得力助手。

最近看到有小伙伴拿AI寫懸疑文,好家伙,開局直接被AI賣了。主角一路直搗黃龍,分分鐘揪出幕后真兇,八匹馬都拉不回來,差點把作者整崩潰。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 把大綱發給AI想磨細綱,沒擴幾章AI就迫不及待把主線劇情寫完了。
  • 把完整的故事走向、隱藏劇情告訴AI,期待AI能在了解全局后,在故事片段中故布疑云,結果AI直接打明牌了。
  • 在小說里玩“失憶?!敝圃靸蓚€人的相遇,本該形同陌路的兩人硬是被AI寫成了久別重逢。

……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認為,給AI投喂得越多,AI就越懂我們想要什么,從而表現得更好。但是經我實踐下來,發現并不是這樣。恰恰相反,某些場景下,說得越多,AI產生的“幻覺”就越多,生成的內容根本沒法用。

一、對AI的誤解

舉個例子,在《這套「AI寫網文」提示詞,長篇日萬so easy!》一文給出的提示詞中,我最開始嘗試的方向就是給出完整人物設定,讓AI充分理解人物,以期能把人物寫得更真實。

沒想到,AI反而更離譜——人物塑造沒多少長進,反倒可能亂吐人物的背景故事。當把人物設定改成最簡單的標簽之后,這些問題就消失了,也更貼近我預期的效果。

似乎AI在寫小說時會展現出超乎尋常的“表現欲”,恨不能把它知道的所有信息一股腦倒出來。

由此可見,“越多越好”可能是我們對AI最深的誤解。

AI是用海量數據訓練出來的,卻并不代表“調教”AI也必須要大量數據,因為AI和人腦構思小說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我之前的文章里談到過多階意向性的問題。一部小說放在我們面前,我們并不需要了解任何創作技巧或規則,就能輕松指出哪些人物立不起來、情節不對味、感情線沒處理好……因為人類天生具有多階意向性,哪怕最缺乏同理心的人,也能夠將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把握得八九不離十。

小說作者創作時會用到人物小傳、世界觀等一系列輔助手段來構建小說世界。將這些豐富多彩的信息綜合起來,形成每一步對人物處境、行動的把握,這是人類的本能。

AI則不同,AI處于零階意向性狀態,對于AI來說,所有問題都只是數學問題。讓AI站在人物的視角來思考、行動,那是不可能的。它可以偽裝成一個知心伙伴,撩得你心花怒放,但這絕對不是因為它懂你,而是因為它知道怎么說打動你的可能性最大。

兩者有本質區別。

當我們將人物的一切丟給AI,AI其實不會像我們一樣對人物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對它來說,這些都只是塑造人物的素材,既然是素材,就都能拿來用。至于素材中涉及到的一些邏輯問題(比如前面講到的失憶梗),能不能識別出來就看各家AI夠不夠“聰明”啦。

二、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想不到這條法則也有用在AI身上的時候。

注意,我并不是說所有場景下都要給AI做減法。

經過我的實踐,以下這些場景,做減法會比做加法效果更好。

1. 大綱→細綱

大綱包含故事主線,但相對比較粗。如果我們希望用AI來寫文,就必須將大綱打磨成細綱,AI才有用武之地。但是,直接把大綱投喂給AI,生成細綱的效果是很差的。尤其是寫長篇的情況,需要大量劇情來撐起整個故事,但AI的創造力不夠用。

說實話,我最近也一直在琢磨,有沒有好用的提示詞能打通大綱到細綱的生成過程??上疫€沒能把這套提示詞搗鼓出來,但也不是全無收獲。

我發現一條可行的路徑——將大綱分塊,每一塊單獨拿給AI擴展,框死起點和終點,讓AI在不撼動故事總體走向的前提下擴展劇情。這種方法采用的是分形的思想,在網文圈里不算什么新思路,雪花寫作法也是參考分形思想設計的。

可能有人會問,這樣很多設定不得重復投喂給AI?不麻煩嗎?

我的經驗是,沒有想象中麻煩。很多設定留在作者心里就行了,作為指引AI修改細綱的依據,未必要直接投喂給AI。AI生成的細綱本身就很難一步到位,與其后面對著AI完全放飛自我的細綱慢慢磨,不如一開始只給夠用的信息,看AI出的成果再來調整,反而更快。

2. 細綱→正文

用細綱生成正文,就是《這套「AI寫網文」提示詞,長篇日萬so easy!》中的提示詞啦。實際操作時建議分塊,只提供最精簡的人物標簽,確保人物在正文片段中保持人設一致,盡量不要發生人物弧光的轉變,這樣人物不容易走形,初稿需要的改動也會大大減少。

這個階段,千萬不要把完整的故事梗概給到AI,而且要盡可能刪除無關信息,讓AI在有限范圍內發揮。有很多信息,告訴AI之后就不是秘密了,比如開篇講到的懸疑文“真兇”。要騙過讀者,先騙過AI吧。

至于故事節奏的把控,同樣簡化成了用字數作為標尺。AI不需要去理解怎么控制敘事節奏,只要按照字數要求來選擇詳略,故事節奏自然就控制好了。

這其實是在做降維,把人腦構思中復雜的關聯關系,轉化為簡單的控制指標。不夠靈活,但操作性更強,讓AI小廢物不理解也能做得八九不離十,這就足夠了。

有時候面對教不會的小弟,不必非給它講明白原理,只要它能乖乖聽話把動作執行到位就行。

三、小結

雖然我一直說AI是我們創作過程中的伙伴,但本質上它還不夠聰明,只會機械地拿素材模仿、變換,生成我們要求的東西。鑒于此,如果我們在交互中發現AI怎么都不聽話,不妨試試精簡掉部分信息,把AI當成純粹的執行者,說不定能有奇效。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不知】,微信公眾號:【不知】,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