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亂之道!數據要好看,所以業務要改變?
現在不論是產品還是運營都會用數據輔助決策。這種情況下,如果數據不好,就有可能會在數據上動手腳,讓數據好看一些。但這種行為是否可???這篇文章,來看看作者的觀點。
業務建構–>流程建設–>產品建構–>數字化實現(技術建構、IT建構),業務飛輪轉起來之后,業務動作產生數據,業務的現狀和約束也決定產品形態,激進的產品策略無疑是對用戶和市場的 YY,削足適履之舉更是令人貽笑大方。
用戶的自我成長,你們省省心吧!
用戶首先不是人,而是不同場景下的效用組合,我在下雨天不想開車、不想乘坐公共交通時候,這時網約車產品大概率是我的最優選擇。我在想吃辣的,但又不想吃火鍋那么大陣仗的時候,我可能是火鍋串串店的的用戶。
用戶是不能被教育的,用戶是自己隨著約束和環境自我成長的,而不是被產品和技術教育的,產品、技術、市場、營銷、政策等都可能成為是用戶的外界約束和條件。這些共同決定了用戶的行為演進和選擇的變化,也就是我們口中的“教育用戶”、“用戶成長”。
過往產品實戰中,偶然接觸到團隊大數據部門的一次奇葩想法,為了某個數據產品呈現在屏幕上的結果更加規整、更加具備所謂的“可用性”(希望數據刻意的去符合常識,比如一個時間周期指標通常結果是在“天”維度,如果突然出現一個超過月的特征數據,就被認為數據不太可用、不符合常規),而反向希望業務去刻意規避某種業務行為。這是不是太滑稽了!拿著業務的果,去動業務的因。如果沒有因,根本也就看不到所謂的果,又何來去對因的要求。
且不說上面這個低級的邏輯謬誤。
再來說,對于數據我們到底想要什么?
答案絕對不是讓數據隱藏、剔除、過濾掉不應該舍棄的信息,這部分信息當然要區分,不排除有些是噪音數據,但是另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正是真正重要的數據——也就是風險數據、離散數據,這讓積累的數據具備“業務系統”的遍歷性。就像50年、100年一遇的大雨、大雪、大風,你一定不會認為這部分數據應該剔除掉。
上面這些數據是對真實業務的反應,我們絕不應該規避這些數據。這些業務行為過去既然會發生,哪怕概率很小、很偶然,也不等于未來不發生。拋棄這些,未來談數據支撐無疑是盲人摸象。
你們又會說,數據可以驅動業務優化啊!
數據是以特定視角,呈現業務結果。結果相關的復雜的關聯因素集合,再加上數據分析部門本位上不能替代業務視角看待問題,非業務部門也很難和業務部門做到風險共擔,不是一條繩上的螞蚱,難免意識和想法、行為的分道揚鑣。
那些一句“我為業務好”的人,不過是一句口嗨。如果有一個團隊對業務、數據、策略都負責,比如:全能運營戰士,情況也許會好上許多。數據呈現結果,組織發現問題/改善點,業務部門最終自己驅動業務優化。
為了數據治理而治理業務?豆腐腦兒吧!
數據潔癖催生數據優化,數據優化反向治理業務。
——這是最大的笑話!
所謂的數據治理、技術治理,自然是聚焦在為服務業務發展的前提下,而非為了數據治理而治理業務。
沒有業務發展,當然用不上數據、技術,除非數據、技術本身就是經營上的“業務產品”,比如當下很多的大模型產品。如果不是,那業務發展需要到技術,技術支撐業務發展,此時業務就像“大腦”,全身的骨骼、肌肉都是可以被調配、組合的硬件/技術資源。大腦自然會因其指令不能得到實現,而催生意識的變化和調整,繼而產生匹配的行為。
本文由 @Kris_3zzz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