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選擇更多?還是更好?

0 評論 283 瀏覽 0 收藏 10 分鐘

在追求商業成功的道路上,企業家和職場人常常面臨一個選擇:是追求規模的擴張,獲取更多的資源和市場,還是專注于提升現有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做到更好?

文章結合了作者保羅·賈維斯在《一人企業》里的理念,探討了在現代商業環境中,如何找到增長與品質之間的平衡點,以及如何在職場中培養"做好"而不僅僅是"完成"的工作態度,希望能幫到大家。

豆芽君最近在看這本《一人企業》的商業模式書。

看到第二章,作者(保羅.賈維斯)提到的一個觀點:把企業經營的核心放在更好而不是更多,這和我之前在flomo中記錄下來想分享的:職場工作應該是做好,而不是做完,基本如出一轍。那就借著這個機會,聊聊更多和更好這個話題

企業看重自己的增長還是對客戶更好?

作者在書中講了多數企業都是以不斷增長為目標,這也帶來企業需要招聘更多的人,更多地向外融資,購買更多的固定資產等。

這似乎也成為多數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但事實是很多的企業就死在擴張期,而其本身的產品或服務其實沒有什么問題。

這似乎有點反我們多數人的直覺,我們多數人只看到成功者,這會讓我們有很強的幸存者偏見。難道這些成功者不都是靠著增長,成為行業龍頭,所以我們更熟悉它們的品牌,對它們更信任嗎?

但如果我們切換到經營者的視角,增長是一種向外看,我們就要盯著競爭對手,我們甚至會打價格戰,哪怕虧本也要拿下市場。

這不是一種良性循環,哪怕真的打敗對手,明天我們也還是會向下游消費者漲價,或不斷擠壓上游供應商的利潤空間。我們只是贏得了市場的份額,并沒有真正地贏得顧客的喜愛。

我們繼續說說作者推崇的經營理念。作者提出了【一人企業】的經營理念,經營者先找到自己的第一個客戶,提供好的產品/服務給客戶,然后再繼續找下一個客戶。提倡服務好現有的客戶,讓他們成為我們的推銷員。但哪怕有越來越多的客戶,經營者也要做好業績增長和由此帶來的麻煩之間的平衡。在作者眼里,它更看重生活和工作之間的平衡,所以他不會為了企業不斷增長,而一味擴張。

作者提出企業應該朝著【更好】發展,這個【好】是對于自己的客戶而言。經營者通過服務好客戶,具備盈利的能力,就可以不輕易拿外部的融資,從而擁有對企業的掌控權。他們可以只服務好有限范圍的客戶,而不必成為跨國公司,去服務遍布全球的客戶群。

接下來豆芽君想聊聊自己對作者這種商業思想的看法。

單從作者描述的這種商業模式選擇,豆芽君認為這很像我們小時候看到的一些手工作坊類的經營。經營者們有自己獨特的手藝,街坊鄰居是他們的顧客,他們不輕易開所謂的連鎖店。

那么作者的這種商業思想是一種倒退嗎?或許是因為【不斷增長】成為大家對企業發展的普遍共識,所以我們會感到作者的【一人企業】像是一種倒退。

按照通用的衡量標準,當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算是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超過8萬美元,算是高等發達國家。豆芽君查了下中國、美國、歐洲主要國家最近公布的人均GDP數據,中國人均1.25萬美元,美國人均8萬美元,歐洲主要國家均在4萬美元以上。

當發展達到一定階段,發展速度必然會趨于緩慢,除非有新的科技的出現(我們每個人的收入增加,往往是因為享受科技發展的紅利)。我們要接受經濟無法像以前一樣每年保持8%甚至10%以上的增長,但多數人在物質上(比如之前房產泡沫帶來的債務)和心理上(比如以前年年漲工資就能經常下館子,現在不升反降,甚至發不出工資的心理落差)還無法快速適應這個變化。

在沒有新的機會出現之前,經營者們好好地練內功,服務好已有的客戶,相比瞎冒進來說,顯然是更合適的一種做法。

從當前的經濟形勢來看,豆芽君認同作者的這種【更好】的經營思維。

職場人的工作應該是做完還是做好?

職場人和經營者們有很大的不同。職場人只要完成公司布置的任務,就可以拿到工資。而經營者們往往需要自己命題,他們得找客戶,得參與產品的研發,沒有人給他們布置具體的任務。

多數職場人在職場上工作,會習慣性【完成】就好。這里有職場人自己的問題(比如有的人把工作當做只是換取收入),也有來自上級的任務布置的問題(比如上級并未說明成功標準,與其他更大目標的關聯性)。

不知道你在看到【完成】時,第一直覺會想到什么?豆芽君的第一直覺是機器。只有像機器這種由人創造出來的工具,它們才會內置從開始到結束的每一步具體活動。當沒有人按下停止按鍵的時候,機器默認是一直往下執行,直到完成任務為止?!就瓿伞克坪蹙褪撬鼈兣c生俱來的使命。

那么職場人為什么也會被按下啟動鍵,一心只想著完成呢?我們先拋下這個問題,接著繼續講講與之相對的是另一種工作理念【做好】。

關于【做好】,說實話也是比較主觀的說法,這個好更多是從執行者本人做這件事時的意識來說。比如執行者在做這件事時,是否有互聯網公司常說的owner(主人翁意識)。一旦有了這個主人翁意識,執行者想到的、看到的就是更大的目標(包括對公司更有利,對自己的崗位發展更有利),而不會只執迷于他人交代的任務。

當然,也不是所有工作都真的需要這個主人翁意識,對于一些常規性、事務性的工作,執行者可以天天依葫蘆畫瓢,也不會有什么大的問題。而對于其他場景復雜、沒有標準做法的工作,確實就很需要執行者的owner精神。這也是互聯網公司招人一直強調應聘者要有owner精神的原因。

我們切換到執行者的視角,要主動【做好】。這要么需從價值觀、意義這些比較虛的方面讓它們認識到應該做好工作,而不只是完成。要么就要做一些利益捆綁,比如說把一件件的任務一起打包成一個項目,按項目最后的成果來設定績效(我們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講觀念,不深入講操作,你有興趣可以留言,我們結合你的具體場景來探討)。也可以兩者一起上。

說實話,影響人的觀念、價值觀是比較難的,但經濟利益對多數人都是顯而易見的。所以管理者通過利益捆綁的機制,有更大幾率讓執行者主動去【做好】。

我們最后回到前面的問題:為什么職場人像是被按下啟動鍵,一心只想完成?這里面的因素有多個,有受管理者的管理偏好的影響(比如強勢的管理者,習慣事無巨細地安排);也有受自身人性的弱點的影響。

但從執行者未來要工作30-40年的角度考慮,有【做好】的心態,會讓它們感到更幸福點,更不像一臺“機器”。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豆芽悟】,微信公眾號:【豆芽悟】,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