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做好需求分析?

0 評論 1061 瀏覽 12 收藏 10 分鐘

本文將深入探討如何進行有效需求分析、分類及優先級排序,從而幫助產品經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把握先機。通過引用經典理論和實踐原則,我們將揭示如何超越表面,深挖用戶真實需求,以及如何科學地管理需求池,優化產品規劃和迭代策略。

需求分析是產品經理工作的必要環節之一,是產品經理必備的專業技能。

很多時候,產品經理容易淪為“工具人”,只是機械地將客戶的需求以直接的方式轉化為原型或prd,容易忽略客戶的真實訴求以及產品的整體規劃,從而導致產品臃腫異常、尾大不掉。

如何在產品規劃路線內做好需求分析,是產品經理的必修課。

一、需求分析的原則

產品經理作為需求方與開發人員的橋梁,需要通過分析將需求全面、準確地傳達給項目組以實現需求。

原則1: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產品需求的三重境界:

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境界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境界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好的產品經理需要達到需求分析的第三重境界,即超越表面,洞察本質,從根本上解決客戶痛點。

這就要求我們在分析需求時能夠抽絲剝繭,不斷探尋用戶痛點。有時候,用戶表達的需求可能并不是其最本質的需求;有時候,用戶表達的需求與我們理解的用戶的需求可能不一致;更有甚者,用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無法描述。

因此需要我們多問為什么,厘清使用場景。沒有場景的單一的需求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么毫無意義,要么一觸即塌。在需求分析時,要不偏不倚,客觀呈現。

原則2:最小化可行性

我們在敏捷管理中經??吹竭@個詞。

在洞悉用戶需求之后,需要為需求設計解決方案。解決方案的最小化可行性不是對需求的閹割,而是以最簡單的方式滿足用戶的核心訴求。

一方面,對于需求方和我們自己來說,都是成本的節約;另一方面,最小化可行性隱藏了更大的可擴展空間和容錯空間,對于建設更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提供了更多可行性。

原則3:千舉萬變,其道一也

系統設計有其核心流程和業務范圍,需求一定要在產品規劃范圍內。切忌胡亂堆砌,偏離本質。

二、如何進行需求分類

需求分類的標準和維度不一而定,常見的需求分類有:

1. 按功能性劃分

功能性需求:產品或服務必須執行的具體功能和操作,描述了系統可以做什么。例如,一個財務管理軟件需要支持用戶進行憑證、出納賬錄入、報表查詢等功能。

非功能性需求:產品或服務的性能、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可擴展性等方面,描述了系統如何運作。

2. 按需求來源劃分

用戶需求:用戶希望通過產品或服務實現的目標和期望。如希望財務軟件提供批量憑證導入的功能以減輕數據遷移工作量。

系統需求:為支持、滿足用戶需求及產品服務流程所必要的特定條件,如系統架構、數據庫設計等。

3. 按需求性質

新功能需求:提供新的業務流程或滿足新的使用場景的需求,在原產品或服務上的功能新增。

優化類需求:為提升用戶體驗或提高產品性能而對現有功能的改善和優化,不涉及新功能的建設。

bug類需求:與bug修復相關的需求,解決現有功能中的問題或缺陷,以保證產品或服務的正常運行并滿足用戶期望。

三、如何進行優先級劃分

需求進入需求池后,產品經理需對需求進行優先級劃分,便于安排迭代計劃。

需求優先級劃分的方式較多,常見的方式包括:

1. 四象限法

四象限法通過【重要性】和【緊急性】兩個維度對需求進行優先級排序,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緊急

重要且緊急:客戶的核心需求或項目的主要流程,需要立即分配資源進行處理。

重要但不緊急:重要需求或項目的重要功能/流程,但不影響主流程,不需要立即完成。需進行持續關注并安排時間處理。

不重要但緊急:對項目整體成功影響不大,需要快速完成以便專注于更重要的需求。

不重要且不緊急:不關鍵也不緊急,需考慮是否有必要實現這些需求,或直接忽略。

2. KANO模型

KANO模型是由日本學者狩野紀昭(Noriaki Kano)在1984年提出的,從用戶滿意度的角度對需求進行分類的工具。

必須需求(基本需求):用戶認為產品或服務必須具備的基本特性,沒有這些特性用戶會感到非常不滿,但即使提供了這些特性,用戶的滿意度也不會有顯著提升。如空調的正常運轉。

期望需求(意愿需求):用戶的滿意狀況與需求的滿足程度成比例的關系。如果得到滿足,用戶的滿意度會提升;如果未滿足,用戶的不滿也會增加。

興奮需求(魅力需求):超出用戶期望的特性,如果能夠滿足,會顯著提升用戶的滿意度;但如果不滿足,用戶也不會感到不滿。

無差異需求:用戶對這些特性不感興趣或不關心,無論滿足與否,對用戶的滿意度影響不大。

反向需求:用戶認為不需要或不希望的特性,如果提供,可能會降低用戶的滿意度。

優先級排序時,要重點關注和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避免反向需求;產品優化時,多關注用戶的期望需求;努力尋找興奮需求,創新產品服務。

3.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提出的,用于解釋人類行為的動機和需求。這個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形成一個金字塔結構,從基礎到高級依次排列。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這是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呼吸等,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當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會尋求安全感,包括身體安全、就業、資源、健康和財產安全等。

社交需求(Love/Belonging Needs):也稱為歸屬和愛的需求,涉及對友誼、親情、愛情以及社交歸屬感的追求。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包括自尊、自信、成就、尊重他人以及被他人尊重的需求。這涉及到個人地位、認可和評價。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位于金字塔頂端,指個人潛能的實現,包括追求個人成長、實現自我價值、創造力發揮和個人潛能的最大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只有當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4. ROI投產比法

通過預期收益與成本的對比進行排序。

其中收益不僅包含經濟效益,可能存在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及可持續性等無法完全量化的因素。

產品經理要在原則內對需求進行分類和排序,付諸實施以實現產品價值。

本文由 @簡諳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