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如何實現C端用戶增長?這份作業借你抄

0 評論 2201 瀏覽 5 收藏 21 分鐘

本文通過深入分析國內券商的新手理財活動和工具型產品,探討了如何吸引和留存用戶,增加管理規模的策略。從邀友獎勵到利用交易工具增加用戶粘性,文章提供了一系列的運營玩法和建議,旨在幫助券商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提升用戶體驗。

資本市場精彩依舊,上證指數在今年2月降至“冰點”,跌破2800點。經歷證監會換帥等事件,春節后,A股如雨后春筍般復蘇。海外市場更是熱鬧紛呈,日經指數勇攀30年最高,印度股市市值突破4萬億美元,納指、道指周K高漲,“投資越南股市”等字眼頻繁也見諸于國內公募基金投教物料。

在股市繁花似錦的煙霧彈下,性情堅毅者拾起被A股傷透的玻璃心,遠赴海外市場重塑投資信念;收益率跌穿心理防線的小白用戶,多黯然退場,惟愿把錢存在更安全之處,此舉引發銀行業大呼儲蓄額飽和,不少大額存單理財產品被下架。

而我的交易雖然暫停,但作為運營對產品的體驗未中止。這期間我留意到一些有意思的現象,促成本文誕生。我發現過去App內容空空如也的國內券商,卸下“高冷”偽裝,為獲得更多用戶、增加管理規模,逐漸上線新手理財活動。

可見縱使全球經濟環境再惡劣,生活總要繼續,畢竟已經搭好的戲臺子,絕無停下去的道理。從“新手理財活動”這一現象,我窺見國內券商對用戶增長的思考。為此我對多家國內券商及相關金融機構的App做了調研,梳理了一些運營玩法,接下來請跟著我的思路,大家一起友好探討吧!

第一招:入金有獎勵,邀友享更多

在拆解此類活動前,我先科普一個概念——賬戶。很多人曾聽聞“大A每人只能開3個戶”,就誤以為自己只能在3個證券公司開戶。

實則非也,早在2022年5月,“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官方簡稱“中國結算”)發布了一份材料,對“賬戶”做了說明,正文里寫道:

2.1.1【受理機構】投資者應當到開戶代理機構辦理證券賬戶開立業務。
2.1.2【開戶數量】一個投資者只能申請開立一個一碼通賬戶。一個投資者在同一市場最多可以申請開立3個A股賬戶、封閉式基金賬戶,只能申請開立1個信用賬戶、B股賬戶。

會不會覺得都是漢字,但連起來啥意思挺困惑呢?那我直接說觀點,如理解有誤,歡迎在評論區指正。

中國結算認為,對A股而言,在“賬戶”這個大概念之下,針對不同主體,會細分為:“一碼通賬戶”、“證券賬戶”、“資金賬戶”。

其中,“一碼通賬戶”可以簡單理解成你的身份證,它只有1個,凌駕于所有交易所賬戶,官方說法是“記載投資者證券持有及變動總體情況的證券總賬戶”?!白C券賬戶”有時也稱“股東賬戶”,是你在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等交易所開通的賬戶,同一交易所最多設立3個?!百Y金賬戶”則是你在證券公司開通的賬戶,不限制個數。

那為什么會有人認為“大A每人只能開3個戶”呢?是因為只有當你把自己在證券公司開通的資金賬戶,綁定到你在交易所開通的證券賬戶上,你才能真正參與交易,踏入A股戰場。而又因為每個交易所對允許開設證券賬戶的個數限制,就以訛傳訛出現這類說法。

按照以上設定,當你覺得某個券商的App更好用,但綁定的數量已滿,你通常有2個選擇:要么注銷掉不常用的資金賬戶,重新綁定;要么將已綁定的證券賬戶,轉戶到新的券商。

站在普通投資者的視角,你只是換了個App去炒股。但反映到券商層面,變更行為能使其獲得新用戶。而要想獲得新用戶帶來的資金,增加資產管理規模,就得通過有效方式引導新用戶入金。目前多數券商的活動策略較套路,常采取“新手理財”+“邀友福利”雙管齊下的方式。

(▲整理自廣發證券App,部分活動已下架)

上圖是“廣發證券”的案例,大家能比較直觀地看出,當一個用戶并未主動下載App開戶,TA會如何被轉化成廣發證券的交易客戶。

這類活動一般涉及“三個角色”和“兩類營銷事件”。三個角色,分別是:已開戶群體(老用戶)、未開戶群體(新用戶)、券商本身;兩個關鍵營銷事件,即:邀友獎勵、促交易轉化的理財產品。

我再簡單總結廣發證券的“七步走”轉化路徑

  1. 已開戶的邀請人,在App活動頁分享活動鏈接;
  2. 未開戶的被邀請人,在微信等社交渠道打開活動頁;
  3. 被邀請人完成注冊,與邀請人綁定邀請關系;
  4. 被邀請人跳轉應用市場或瀏覽器,下載廣發證券App;
  5. 被邀請人開戶后前往App新手活動頁,按規則入金;
  6. 邀請人完成邀友行為,根據活動規則,取得對應獎勵;
  7. 被邀請人用理財券復購,或資產留存積分兌換商品。

用戶能綁定的證券賬號畢竟是有限的,故而券商之間的競爭很激烈,為了盡可能取得珍貴的新手用戶,完成入金交易,降低轉化流失率,還能嘗試哪些新玩法呢

如果我是廣發證券的運營,還會這樣做

1、對未注冊/未開戶/未入金的用戶,側重展示活動頁

  • 未注冊用戶物料,偏向展示券商品牌優勢,增加信任感;
  • 注冊后未開戶用戶,展示開戶后可享權益和投資收益;
  • 已開戶待入金用戶,重點推薦新手理財及邀友開戶福利;
  • 活動頁應顯眼、操作簡化,需求產生時能快速接觸物料。

2、開戶后短期未入金的用戶,多維度喚起交易記憶

  • 邀友活動頁展示進度,設置提醒按鈕可推送push;
  • 發送信息,告知有一筆收益率x.xx%福利待領取;
  • 開戶7日后仍未入金,外呼或添加企微告知新手權益;
  • 借助板消息功能,向用戶推送理財券即將過期的提醒。

3、跟蹤競品動態,調整新手活動策略,拓寬曝光路徑

(▲從左到右,截圖自“京東金融”App、“騰訊理財通”App)

開篇曾提及,隨著銀行高息理財產品下架,基金公司貨基收益率下降,胡亂買股票導致“財離開你”的用戶,開始把目光轉向券商新手理財。

這類用戶群體有一個共性:希望這款理財產品的風險低,收益率略高于其他理財,投資時間不要太長

基于此類訴求,券商會用“起投門檻”、“年化收益率”、“投資期限”等量化數據指標,去展示其新手理財活動。有些甚至提供年化收益計算器,方便手持閑錢的用戶,輕松知道自己能薅多少羊毛。

(▲整理自券商新手活動,更新時間截至2024.5)

我整理了部分券商的新手活動情況,大家可在上圖略窺一二。

想要讓用戶絲滑地走完新手入金流程,券商本身除了關注獎勵成本,適時調整新手活動規則外,還應該時刻關注同類競品的玩法,在承受范圍內,不斷優化活動策略。

有余力的情況下,建議將自身更具競爭力的活動,借助金融KOL等渠道曝光,當然前提是不能詆毀友商。

第二招:巧借交易工具,增加用戶粘性

在第一招獲得用戶增長后,如何留存用戶,增加次日留存率,把金融類App打造成一款高粘性產品,促成商業化變現,繼而增加資產管理規模呢?

隨著線上理財的普及、AIGC的應用落地,除了機構及存量用戶的交易傭金、IPO等傳統營收方式,“財富管理的數字化運營”概念,被很多券商重視起來。

基于此,工具型產品應運而生,它不僅能輔助用戶做交易決策,還能彌補人海戰術接觸用戶的缺陷。況且券商擁有先天研發優勢——投研團隊數量足夠龐大,或許質量良莠不齊,但總能挖掘出優秀投顧,安撫小白投資者的焦慮癥。

(▲整理自券商App,更新時間截至2024.7)

受限于個人時間,我并未完整調研國內146家證券公司的同類型工具,本次重點體驗廣發證券和華泰證券這兩款App上線的產品,總結券商的工具研發思路如下:

  • 貼合證券交易中的“基本面”和“技術面”,研發預測個股或板塊“趨勢上漲”的工具;
  • “大路貨”型工具免費體驗,比如:排行榜、財報、資訊等,部分工具付費售賣;
  • 售賣方式有3類:按付費月卡/年卡等,按賬戶存量資產金額,按成交額收取服務費;
  • 提供折扣券、滿減券,可在支付時抵扣,或根據劃分會員等級,提供限免使用福利。

也就是說,當用戶某個時間段內存量資產達標,或氪金支付,工具上的“*”號將解碼,近期被券商看多的財富密碼,會逐一顯露出來,方便用戶抄作業。至于“答案”準確度,我沒做過數據回測,故不贅述。

作為一個消費者,我很愿意為知識付費,但驅使我消費的因素,既不是花里胡哨的產品UI界面,也不是博學研究員分享的詰屈聱理財知識點。

我愿意掏錢,一定有打動我的氪金點,它應該是一款具備用戶思維的“利他型”產品,其誕生并不單純滿足開發者的賺錢欲。

接下來以此發散個人見解,淺聊還能通過哪些運營方式,更大程度轉化有交易決策工具使用需求的人群,達成使用人數和商業化營收的雙重增長。

1、券商版拼多多,邀友“砍一刀”免費用工具

  • 在工具頁上線消息訂閱功能,打通微信模板消息,引導用戶訂閱更新通知;
  • 給已付費或曾瀏覽付費工具的用戶打標簽,定向展示限時送付費工具的活動;
  • 通過模版消息、push、短信等內外部渠道,向標簽用戶推送此類活動;
  • 感興趣的用戶,可通過邀請好友完成某項任務的方式,免支付用工具。

2、“你用你也賺”案例巧分享

  • 策劃“賺錢”為主題UGC活動,引導分享使用心得;
  • 征得同意后將用戶的UGC發帖,制作內容向專題頁;
  • 將專題頁用于廣告投放,或曝光到工具頁的品宣區;
  • 用正向案例,在用戶心里種下該工具能賺到的種子。

3、訪問任務的次數及時長

  • 為存量用戶設置每日任務,引導用戶每日瀏覽工具頁面,并設置停留時長;
  • 設置分享類每日任務,用戶邀請好友點擊訪問工具頁鏈接,獲得額外獎勵。

4、會員等級及權益贈送/共享

  • 根據用戶存量資產劃分會員等級,使用積分兌換付費工具,可贈送好友;
  • 可購買付費交易工具,通過線上禮品卡形式,在社交渠道轉贈好友使用;
  • 高等級會員開發“雙人關系”功能,如親屬/情侶等,與之共享體驗權限。

5、上架第三方財富平臺售賣及分成

  • 與自帶垂直金融流量的第三方財富平臺合作,上架并售賣工具。

(▲截圖自“支付寶”App)

或許上述工具售賣方式,在我未調研到的券商中已做嘗試;也或許更互聯網化的營銷方式,并不能通過合規部門審批,但沒關系(畢竟我不是金融從業者),對運營人來說,辦法總比困難多!

當然啦,用戶的想法是六月的天,會經常變化,運營花樣再多,若券商機構只從自身利益出發,在資本市場迎來周期性和波動性時,用戶使用工具去輔助交易,未能達到預期賺錢效果,甚至行情越差虧錢越多。

那么過度的產品策略只會招致反噬,導致用戶喪失購買欲,更會影響品牌形象。希望券商們在提供千篇一律工具前,能認真做好數據測算及模型搭建,想清楚用戶到底需要什么工具,再上線售賣。

總結

為了創作本文,我曾調研近30個券商App,過程中我發現國內券商有個特點:針對新手和存量用戶,或多或少嘗試運營手段去拉新促活;但對于流失用戶,鮮少看到干預策略

雖說成年人的告別多倉促,且在炒股這個話題里,上至證監會,再到頒布的證券法律法規,都要求券商尊重用戶個人意志,確保交易行為來去自如。

可券商在前期獲客階段,既然已經花費大量的人力和金錢,那么即便只是一串冰冷的“客戶編號”,能否稍微為此停留,去傾聽用戶離開的原因呢?在我看來,沒嘗試過運營干預,任憑用戶流失著實可惜。

畢竟根據“六度空間理論”,最多通過6個中間人,你就能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個理論應用到此處或有些許牽強。但我想強調的是,那些被嘗試召回或成功召回的用戶,也許會成為品牌“代言人”,通過口口相傳為券商帶來新用戶。

基于此,假設我是券商運營,會對流水用戶采取哪些干預手段呢?由于這個話題不是本次討論重點,我僅簡單羅列一些個人觀點:

1、流失干預,重點監測導致流失的事項,及時預警流失風險,多角度挽回或喚醒回歸

# 內容角度

  • 內容傳播:在特殊紀念時點,如注冊1周年等,向用戶發送“回憶向”短信,詢問其何時回歸;
  • 調研問詢:向流失時長≤1個月的用戶發送問卷,向其了解后續銷戶/不登錄/不入金的原因;

# 活動角度

  • 活動提醒:用戶理財產品到期時間≤2周,根據交易偏好,以彈窗等形式推送新的交易品類;
  • 好友召回:用戶可邀請近7天未登錄App的好友,點擊分享鏈接,享0.1折購買工具等福利;

# 產品角度

  • 回歸展示:以“感謝信”等長圖物料,展示近期上新功能,降低其回歸后的陌生感和操作成本;
  • 理財賬單:根據用戶過往交易行為,輸出月度賬單或年度賬單等社交向H5,定期向用戶推送。

2、中斷提醒,如中止開戶等行為,且較長時間未再繼續,則需再次提醒完成前述行為

# 擅用AIGC

  • 定期整理中斷了開戶/邀友/入金流程的用戶,通過AI打電話詢問中斷原因,分享最新活動;
  • 將AI訓練成陪伴型客服,智能化交流投資話題,通過對話分析用戶偏好,后續針對性營銷;

# 企微及電銷

  • AI畢竟不懂感情,還需要真人介入,給流失用戶電話回訪,添加企業持營也是常見手段。

我深知每個決策背后,都會產生成本,不做流失干預,是券商運營人員深思熟慮后的決定。更何況在以機構交易為主流的大環境,個人用戶對券商而言,或許沒那么重要。

況且并非所有用戶的產品體驗過程都是愉悅的,鐵了心要走的用戶,過度的流失營銷只會變成騷擾。所以還是那個感觸,運營講究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多變切勿教條化~

最后聲明,股市有風險,交易需謹慎。行文所提及的金融機構及工具,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所使用內容均來源于市場公開資料,用語均為中性,不侵犯任何機構權益。

本文由 @大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