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型SaaS產品的市場突破與策略演進

0 評論 910 瀏覽 1 收藏 8 分鐘

在SaaS行業的激烈競爭中,toP型產品(面向專業人士的產品)如何在市場中脫穎而出并實現持續增長?本文深入探討了toP型SaaS產品的市場突破策略和演進路徑。從產品定位到獲客方法,再到擴張策略和內部組織建設,文章為SaaS企業提供了一套全面的指導方案,幫助他們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找到成功的鑰匙。

1、路徑差異:產品定位與市場細分

根據《SaaS創業路線圖》的指導,SaaS產品主要分為四類:通用工具型、通用商業型、行業工具型和行業商業型,這些分類基本涵蓋了市場上的大多數產品。然而,在實際業務操作中,我們發現還需要考慮產品的主要用戶群體,即是否主要面向管理者(toM)或專業人士(toP)。

例如,CRM、HRM、OA等產品主要服務于管理者,通過標準化業務流程和員工行為,實現管理效率的提升或收入的增加。

而Excel、PPT、表單、PS等工具則主要面向執行具體任務的專業人士,幫助他們完成日常工作。

在toP產品需求上,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礎辦公類軟件,如WORD、EXCEL、IM、郵箱等,屬于必備的生產資料,管理者必須給干活的人配齊,不然沒法干活,這類產品雖然toP,但管理者不得不采購。

另一類是非基礎辦公類軟件,如協作工具、作圖工具(某些行業也屬于基礎辦公)、表單工具等,這些工具可以讓活干得更好,管理者不一定要采購。

因此,由于主要需求人員不同,以及管理者掌握企業采購決策權,SaaS廠商在獲客方法上也就存在天然的不同,toM類產品既可以采用SLG和PLG,toP類產品就比較難通過SLG來實現獲客,下面具體展開講解。

2、 擴張策略:大多數人的選擇

toP類產品,由于面向的是具體干活的人,群體廣泛且分散,通過SLG獲客難度大、效率低,且toP類產品客單價一般也比較低,沒法支持SLG的獲客方式。

所以toP類產品一般采用MLG和PLG的方式來獲客,通過MLG(SEO、SEM、內容營銷等方式)獲得早期的種子客戶,再通過PLG(使用曝光、口碑、內置裂變等方式)實現擴張裂變。

這種擴張路徑如果順利的話,早期會發展特別快,通過產品踩準需求+一定的運營推廣,能夠獲得“小而美”的收入。

在中后期想要實現收入進一步增長,或者企業較為迫切地想要加速收入增長時,通常需要主動獲取更多高價值客戶,提升客單價,需要在單個企業內擴大使用人數或者增加使用深度。

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在營銷方式上,就需要從toP轉向toM,因為M(管理者)掌握這類需求的采購權。

通過SLG實現這一目標的選擇就“躍然紙上”了,這也是大多數toP類公司通常會做出的選擇。

招聘銷售VP、組建直銷團隊、加大市場營銷費用及市場人員配置、完善toM相關的產品解決方案等一套動作落地。

有技術含量一點的公司,會先從某一個行業開始切,原因有兩點,一是對于通用行業的toP類產品來說,管理類相關的功能通常是比較少的,從完善產品功能及解決方案的落地難度來看,先聚焦某一個行業比同時做多行業要容易一些;

二是對于市場及銷售團隊來說,聚焦某一個行業,客戶畫像更為明確,對于銷售人員招聘、市場活動開展以及復制銷售成交方法來說都更容易落地,也能夠更快拿到結果反饋。

SLG策略如果順利,確實會帶來一定的收入增量,收獲更多的行業頭部客戶,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人效下降、獲客成本增加、管理成本增加。

在習慣了高人效、高毛利的PLG增長方式的情況下,這類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

3、 艱難抉擇:toP的十字路口

SLG策略如果順利,確實會帶來一定的收入增量,收獲更多的行業頭部客戶,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人效下降、獲客成本增加、管理成本增加。

在習慣了高人效、高毛利的PLG增長方式的情況下,這類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

一邊是高人效、高毛利但收入盤子相對較低,一邊是低人效、低毛利但收入盤子有所增加,到底是進一步,還是退一步。

該怎么選,沒法做具體判斷,要看企業真正的掌舵者的利益訴求。

4、 荊棘之路:融入SLG至CSM

但我想可能還有一條更為穩健的長期增長之路,即將SLG融入到CSM當中,說人話就是通過CSM團隊大力發展upsales及轉介紹。

這條路的優勢在于:獲客成本低、獲客效率可能做到較高。

老客戶已經建立聯系,且有信任基礎,市場投入費用、銷售費用及成本都較低,如果能找到可以復制的銷售路徑,獲客效率也有可能做到較高。

難點在于:客戶需求挖掘、內部組織建設。

想要從已有的toP轉向toM以提高客單價,即使是老客戶也存在很大的難度,首先是M(管理者)建聯的問題,其次是需求挖掘及方案匹配的問題,這都非??简瀳F隊的營銷能力。

還有圍繞這一目標的組織建設也是一個大難題,如何通過巧妙地分工協作以及目標設計,能夠讓CSM團隊(非單一角色)既能夠保住續費的基本盤,又能夠在upsales及轉介紹上完成增長目標。

最難的,我覺得還是思路的轉變,將原本用于市場、銷售團隊的費用及資源,投入到CSM團隊身上,這本身就具有挑戰性。

這一條看起來更為穩健的增長之路,國內SaaS還未看到成功案例(如有請告知)。

是荊棘之路,也可能是toP型SaaS產品兼顧收入和利潤的希望之路。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SAAS老司機】,微信公眾號:【SaaS老司機】,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