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豆包發力AI搜索入口,打響輕量化之爭
近期,字節跳動旗下的AI助手豆包和大模型獨角獸Kimi,通過推出瀏覽器插件版本,打響了輕量化應用的戰役。本文將深入分析Kimi和豆包的瀏覽器插件戰略,探討它們如何在AI搜索入口的爭奪中發力,以及這一舉措對整個AI大模型行業生態的影響。
價格戰的烽煙終究是吹到了OpenAI,取代GPT-3.5的GPT-4o mini正式上線,每100萬Token的輸入/輸出分別是15美分/60美分。而在此之前,國內的大模型廠商已經把大模型的體驗成本降低到了幾乎免費。
繼“百模大戰”后,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大模型只是“技術和能力”,只有利用這個新工具幫行業解決實際問題,才能讓大模型在業務層面帶來效率提升,本質上這也是大模型“商業化”的必經之路。
今年以來,不少大模型開始專注于“落地”,AI原生應用也開始邁入輕量化戰役。近期,字節跳動旗下AI助手豆包和大模型獨角獸Kimi相繼推出了瀏覽器插件版本,截至7月15日,據Chrome商店數據顯示,兩者的下載量分別突破了9萬次和2萬次。
在各大科技公司紛紛聚焦細分行業開發原生應用的同時,豆包和Kimi卻發力插件模式,試圖彎道超車,這會否成為AI大模型商業化的“優秀答卷”?
一、“百模大戰”后的AI生態
在AI大模型橫空出世之后,各路企業一哄而上,但終究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有業內人士指出,“百模大戰”行至最終,大概率只有3-5家大模型能夠留下來,這已經成為行業共識,未來大模型就是幾個最基本的底座。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國內已經推出了超300個大模型,這意味著這當中的大部分大模型公司都會被淘汰,商業化變現是所有企業都沒法回避的問題。
一方面,隨著大眾認知的不斷拓展,資本市場和市場客戶對大模型已逐漸祛魅,這讓“百模大戰”從一開始的盲目追求大模型的規模和數量,轉變為更加注重模型的實際應用效果和商業價值。
企業開始意識到,擁有一個大規模的AI模型并不是終極目標,關鍵在于如何將這些模型有效地集成到產品和服務中,解決實際問題并創造真正的商業價值。
業內人士認為,大模型企業最終將會分成兩大路徑來探索商業化變現。一則,實力較為雄厚的企業將打造出高質量的通用大模型,既可以成為開放平臺賦能其它企業,也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超級應用”,走技術+產品的雙驅動路線。
二則是從通用大模型轉型為應用公司,擁有模型能力的團隊更容易在算法、模型、數據等方面去做優化,帶來體驗更好的應用產品,并在垂直領域里面找到自己的生存之地。
但另一方面,無論走哪個路徑探索商業變現,都需要為訓練大模型而付出高昂的算力成本。國盛證券曾估算,要打造對標ChatGPT的大模型,投入約10億元才是入場券。
此外,訓練大模型還需要將數據集進行重復多輪計算處理,算力大小就代表著數據處理能力的強弱,但算力卻要建立在可持續獲得芯片的基礎上,為此,國內大模型玩家還面臨著一芯難求、價格飛漲的窘境。
在成本不斷漲高的背景下,風險投資也變得愈發謹慎。據CB Insights發布的《2023年人工智能(AI)行業現狀報告》顯示,去年中國AI領域投融資數量約為232筆,同比下降38%;融資總額約為20億美元,同比下降70%,無論是融資額還是融資量,都創下了5年來最低。
最后,除了訓練成本之外,獲客成本也不容忽視,特別是像Kimi這樣的“行業新星”,獲得市場知名度也是首要任務。
據京報網報道,有AI大模型行業投資人透露,目前Kimi的獲客成本在12元以上,如果按一個月超15000的下載量來算,Kimi每天的獲客成本在20萬元左右。
因此,即便像月之暗面這樣的行業獨角獸,成立僅一年就已經拿下多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阿里、紅杉中國、美團等,但面對高昂的算力成本和獲客成本,月之暗面在變現方面也不敢怠慢,比如在今年5月,Kimi曾小范圍測試打賞付費功能。
二、AI插件成“一步妙棋”
不難看出,最終能夠存活下來的大模型企業,必定是在資金實力、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和講故事能力等方面有過人之處。
本就已經是超級應用的互聯網大廠,贏在了起跑線上,但最終會不會有更多大模型獨角獸,因為找準了細分需求而實現彎道超車,也同樣值得期待。
但無論活下來的企業選擇的是“超級應用”還是“垂直應用”的路徑,核心是“應用”,關鍵還是在于如何讓用戶“用起來”。特別是在大模型產品還沒有成為工作生活“必需品”的當下,每一步棋該怎么走,都需要仔細考量。
而Kimi和豆包“從易入難”,率先推出輕量級的插件應用,顯然也是一步“妙棋”。在近日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曾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他更看好的方向是“智能體”,智能體就像互聯網時代的網站,將會大量出現,形成生態。
何謂“智能體”,李彥宏認為智能體不僅能對話,還具備反思和規劃能力,假如真的能實現的話,其確實是AI應用發展的最佳方向。
但問題是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F階段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出品的AI智能體,完成既定任務的成功率都不到20%。
就像當初“無人駕駛”概念橫空出世,雖然愿景是美好的,但技術還沒能夠實現“一步到位”,那么先從智能輔助駕駛開始切入,也能逐步推動產業整體發展。
而在當下,AI插件則是另一個“智能輔助駕駛”。去年,百度靈境插件平臺上線,僅一個月便已經吸引了2.7萬家開發者申請入駐,百度文心4.0版本也發布了一鏡流影(文字轉視頻)、說圖解畫(看圖說話)等8個插件。
李彥宏表示,插件也是一種特殊的AI原生應用,門檻最低,也最容易上手,讓很多企業能夠更方便快捷地利用到大模型的能力。
如今,豆包和Kimi也開始在插件領域發力,它們聚焦的均是瀏覽器插件。目前來看,不僅下載量喜人,用戶評價也不錯。
Kimi的瀏覽器插件主打輕量級搜索,提供了劃線提問和摘要總結兩大功能,這兩個功能均旨在解決用戶的提問和總結需求,幫助用戶快速概括理解文章內容。
而豆包的瀏覽器插件功能則更為豐富,能夠自動整理搜索結果并附上跳轉鏈接,還能總結視頻內容并提取亮點,甚至支持從文字生成圖像,以及工具欄的個性化定制。
除此以外,還有出海玩家Monica,旗下的瀏覽器插件具備寫作輔助、搜索增強,生成圖像等多種功能。
不難看出,Kimi、豆包、Monica正好代表了當下AI大模型的三類玩家,分別是大模型獨角獸、大廠巨頭以及AI創業公司,大家都將目光聚焦在插件領域,所圖為何?
一方面,正如李彥宏所言,插件式是最容易上手的AI原生應用,相較于傳統的應用開發流程,插件通過接口就能提供服務,可以稱得上是AI應用創新的最佳載體。
對于還在探索應用場景的大模型公司來說,通過插件率先“探路”,可以降低公司的試錯成本,也能輕裝上陣,更快獲得市場和用戶的反饋,是一個很輕的切入點。
另一方面,在插件這場輕量化較量中,大家都選擇從瀏覽器插件入手,是因為瀏覽器背后的豐富使用場景。雖然手機等智能終端的使用頻次和時長可能更多,但瀏覽器可以涵蓋工作、學習、娛樂等眾多場景,更能快速聚攏客戶,有了一定的用戶規模,才有討論變現的機會。
最后,瀏覽器插件跟Kimi等AI智能助手在使用場景上是互補的,能夠進一步放大其優勢。再加上Web端AI插件目前還屬于一塊“待開荒”的空地,先讓用戶培養起使用習慣反而更為重要。
不過,當大模型公司都希望以插件為突破口打通商業化路徑時,彼此之間又將迎來一場直接的“廝殺”。以瀏覽器插件為例,做成這一產品從技術角度上來看并不難,關鍵是能帶來什么體驗。
目前來看,各家有各家的想法,豆包講究大而全,Kimi則更為聚焦和精簡。月之暗面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要做好瀏覽器插件,一方面要簡潔、易用,用戶體驗最關鍵;另一方面,模型的能力也很關鍵。
三、商業化依然是“難啃的骨頭”
月之暗面所談到的產品體驗和大模型技術,其實也是大模型企業“商業化”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在“百模大戰”之后,大模型“商業化”一直有ToB、ToC的路徑之爭。
由于B端市場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選擇ToB路徑則意味著可以較快實現規模應用,對于大廠來說,當下的大模型技術也足夠應對。但正因為大家都瞄準這塊肥肉,B端市場早已打起了價格戰,導致利潤空間被極大地壓縮。
相較之下,C端市場顯然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間,AI在ToC市場明顯更符合消費互聯網的增長規律,但卻需要一款具有極高吸引力的爆款應用來引領市場,更考驗企業的產品優化能力。
目前來看,無論是國內外的大模型公司,在“商業化”方面都已經邁出了“一小步”。在B端方面,企業將AI技術集成到傳統產品中并提供垂直定制服務,百度文心一言已服務8.5萬家企業客戶,阿里通義千問已服務了9萬家企業客戶。
在C端方面,OpenAI、Midjourney等均向個人用戶提供付費訂閱模式,國內大模型如百度文心一言、訊飛星火大模型等已開啟付費模式。
但目前來看,大模型企業的賺錢之路依然漫長。以行業龍頭OpenAI為例,在今年前六個月,其年度經常收入增長到了 34 億美元。據調研機構FutureSearch報告顯示,ChatGPT會員付費收入占50%以上,偏向企業和開發者端的API收入占比僅為15%左右。
不過,雖然OpenAI的營收迅速增長,但由于構建和運行模型的成本高昂,目前其仍然處于虧損狀態。龍頭尚且如此,國內大模型企業更是只能想方設法來“變現”。
比如字節打起了AI+硬件的主意,目前OPPO的小布助手、小米的小愛同學等應用均已接入豆包大模型服務;百度則探索文心一言與廣告相結合的商業化路徑,不過具體的綁定形式目前仍在探討中。
互聯網大廠憑借流量優勢,正在擁抱更多可能,但留給大模型獨角獸的時間,則已經不多了。隨著大模型插件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其能夠幫助用戶快速調用不同場景的大模型能力,久而久之必然也會筑起以插件為主的生態壁壘。
開發者想要實現低門檻的AI應用開發,就必須基于其大模型的能力;越來越多開發者的加入,也能進一步推動應用生態繁榮,從而強化人們對其大模型的仰賴,在這一方面,百度、字節等互聯網大廠已然走在了前面。
如果說AI應用是大模型走向用戶的“未來”,那么瀏覽器插件則只是為大模型開啟了一個“探礦”的機會,能成就多大的平臺,還要取決于大模型企業能否持續為用戶和開發者提供價值和創新。
最終,到底是互聯網大廠“按部就班”地跑出,還是獨角獸和創業公司能帶來驚喜,我們還是拭目以待吧。
作者 | 楷楷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伯虎財經】,微信公眾號:【伯虎財經】,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