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又是產品的鍋
產品經理的角色復雜且要求多面,他們需要與公司內各個部門協作,處理紛繁復雜的需求,并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出最優的產品決策。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產品經理的挑戰、業務與產品之間的關聯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業務周期中成功導航。
聊的是產品,不是產品ER。
01
在研發部門里,經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牛的產品經理太少了;
這句話對,但是對的不全面,不是牛的產品經理太少了,而是所有崗位牛的人都不多,因為大部分的我們,畢竟身處普通人之中,倒騰著相對普通的工作;
為什么這句話被提及的最多?
因為產品幾乎聚焦了公司的全部業務場景,這句話背后的意思是,產品經理幾乎要和公司所有部門的人打交道,毫無疑問:
人,才是最復雜的。
當公司的領導層,各個部門的話事人,都說有多個緊急的需求,此時研發部門又說有多個技術迭代要排期,在有限的時間內,需求數量和復雜程度呈指數增加。
拋開這些潑天的需求本身先不談。
通常職級高則提出需求的優先級就高,在真正落地需求本身時,可能發現繞過了真正緊急且重要的需求,實現了一眾花式轉圈的水印功能。
等到復盤總結的時候,擺著苦瓜臉,看著慘淡的數據,不由自主的懟上一句:牛的產品經理太少;誰還會真正考慮,產品是所有人以身入局設計的,甚至是添亂添堵。
產品崗位的難度大,是一件眾所不周知的事情。
有時候甚至連產品經理都不一定拎得清問題在哪里,然而冤的是,問題爆發的表層原因都是圍繞產品這個具象的維度。
02
產品做的成功,是多個領域多個維度綜合性的結果,做的失敗,可能極個別維度就夠了。
這就要求產品經理的能力要覆蓋多個維度。
在老板眼里,產品經理要懂行,在銷售眼里,產品經理要懂市場,在運營眼里,產品經理要懂營銷,在研發眼里,產品經理至少要理解技術;在產品經理的眼里,雖然這些東西都需要去了解,但是這些提需求的人,未必有意識去了解產品。
這就是常說的:沒有同頻共振。
最騷的是,其他角色都指望產品經理去同頻自己,很少去反思如何共振產品,使多方保持在同一個頻道上,產品本質是要聚焦業務,只有都真正站位于業務本身,才有可能真正達成組織間的共識。
達成共識的最佳驅動角色就是:產品經理。
用戶,業務,運營,研發,數據,銷售,項目,通常都是由產品經理牽頭團隊間的溝通和協作;其中任何一項能做到出色已實屬不易,而產品要從業務角度出發,快速的在不同維度對接和統籌,門檻相當的高。
沒有用戶哪來的業務?沒有業務哪來的產品?沒有運營哪來的用戶?沒有研發哪來的產品?沒有數據哪來的方向?沒有銷售哪來的營收?沒有項目管理哪來的效率?
沒有佯攻,全是主攻。
互聯網行業的黑話來表達:產品經理需要高認知,這種能力是極難構建的,門檻可能高到沒有。
03
產品影響的最大因素,很多時候都是來自領導層,或者說是老板,通常來說越是懂產品的老板,產生的影響越大,圍繞產品可以講的故事太多了,注意力自然就會放在上面。
老板經常會說的話:
用戶群體的核心需求,業務的核心商業模式,公司所能鏈接到的核心資源,以及實現整個業務流所需的成本和營收方式,構成商業的頂層邏輯。
至于所謂的使命,愿景,價值觀,都是佯攻。
當這些頂層的商業設計集成到產品時,很容易導致產品被牽著方向迭代,從而降低其它維度的權重。
有很多失敗的產品案例,最初的設計都是不顧一切先跑通核心業務流,然后想著經市場驗證后再逐步迭代,這通常是來自領導層的意志,但是當下的互聯網市場:
不會為一個緊趕慢趕才”初具人形”的產品買單。
于產品而言,實現業務流程的尺度如何把握,在此基礎上如何做取舍來提高產品的成功概率,很考驗對產品和業務周期的合理把控。
從業務考慮,產品初版做到什么形態符合用戶預期;從產品考慮,業務孵化期做到什么程度滿足用戶需求;統籌管理好兩者的進度,才有可能放大業務的可能性,提高產品的存活概率;
參考兩個典型的產品:出行和辦公;
某打車軟件剛上線的時候,操作簡單并且優惠力度極大,精準踩中用戶的出行需求,快速完成市場的占領;某辦公軟件剛上線的時候,基于相對完整的生態體系和云端服務能力,極大提高了辦公的協作效率。
有的產品走極簡主義,但是精準解決用戶出行難題,有的產品需要考慮整個業務場景,提供整套的解決方案。
當然,也有來回搖擺的產品,未上線就穿越到周期結尾:消亡。
04
在不同的業務周期中,會產生不同的需求,在迭代過程中,如果需求不能高質量的實現,產品經理也會時不時的吐槽幾句:
影響”用戶”體驗。
這句話在討論過程中,出口的頻率略微偏高,但是更多時候大部分人都會陷在一個誤區中,所謂的”用戶”體驗只是”產品”體驗的一個維度,
產品體驗包括用戶,領導層,投資方,商務運營研發等等。
說一個很簡單的產品設計邏輯,視頻網站提供的高清追劇資源,這些是用戶的核心需求,但是VIP是用戶需求嗎?SVIP是用戶需求嗎?全集且免費的視頻直接抬出來才是用戶的極致體驗,這些產品所屬的公司層面不知道嗎?
都知道,但是做不到。
所以,在考慮需求的時候,不要輕易拿”用戶”體驗作為支撐的理由,把”產品”體驗抬出來,既華麗又樸實。
如何迭代”產品”體驗,才有可能穿越業務周期?在【孵化、驗證、成長、成熟、衰退、轉型】的不同階段,周期變化的過程中,對于不同維度的依賴肯定是不一樣的,前期看產品和業務,中期看運營和技術,后期看沉淀和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基礎原則就是:
客觀,尊重常識。
從主觀上的感覺來說,這個原則并不復雜,甚至比較簡單,但是簡單到一定地步就是極盡的復雜,大部分互聯網的產品或者項目,都在各種想當然的主觀意識中被優化掉。
這里也可以參考一個產品案例,國民級社交軟件在發展階段,是如何做到老老少少都會使用的,每次產品更新迭代都會被架在各種熱搜上。
業務,產品,技術,運營,商務,都是主攻,只是在不同的階段,適當演了下佯攻。
05
在很多產品周期中,都出現過這樣一個魔幻的現象。
【哎…】團隊的產品不行,技術不行,運營不行,在項目研發階段,能應付的就先應付著,把很多復雜耗時的核心流程優化掉,就圖一個:快。
團隊搭建好的當天,產品就應該上線。
【哎?】隨著產品研發進入深水區,或者上線驗證用戶群和市場時,發現很多核心需求的缺失,導致無法拿到關鍵的數據和結論,再想回過頭找補,發現類似的競品已經鋪滿了。
產品晚幾天沒上線,感覺天都能塌了,產品上線幾天,發現天真的塌了。
【哎!】對于當下的互聯網行業現狀,一旦感覺產品成功的機會渺茫時,大多數企業都會選擇直接裁掉項目組,從而避免投入到最后”打水漂”的風險,對于慘淡的當下和可能更慘淡的以后,只能選擇及時止損。
而對于被裁掉的項目組,以及可能解散的企業來說:
在下個公司和產品周期中,還是要說一句:你看,又是產品的鍋,重復了一遍又一遍。
本文由 @半問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