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看看“需求分析”
在進行產品工作時,需求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需求分析究竟是什么?需求和分析又分別指什么?本文將詳細解釋需求與分析的概念,并通過實例幫助讀者理解如何進行有效需求分析。
在做產品工作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需求分析。
但是需求分析到底是什么呢?需求又是什么呢?分析又是什么呢?
很多人拿到需求,只顧著完成,不小心就變成了需求的執行者。
還有人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分析,最終做出來的東西與最初的需求大相徑庭。
一、需求是什么呢?
其實所謂需求,就是在特定情境下,某人或某組織或某物,為了實現某個目標或解決某個問題,從而產生的對特定產品、服務或資源的渴望或要求。
OK,定義我們明白了,但是還是得抽象出來理解。
首先,需求得有特定的情境(這點很重要,脫離實際討論問題,那就是“紙上談兵”);
其次,需求得確定對象,即“某人或某組織或某物”(這點也很重要,脫離確定的對象,那就是“對牛彈琴”);
再次,需求得有指向,即“為了實現某個目標或解決某個問題”(這點同樣很重要,沒有目的,那就等于沒有動機,需求本身就不成立了);
最后,需求得有具體的內容,即“對特定產品、服務或資源的渴望或要求”(這點重要,但這點往往不太明顯,因為很多人只有對需求的感受,但沒有對需求的具體依托)。
好,總結,需求得有“情境、對象、指向、內容”且是具體的,特定的。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公式“需求=特定的場景+確定的對象+問題或目標+想要的具體內容”。
二、那什么是分析呢?
分析指的是對特定對象進行系統的研究、拆解和評估的過程
這里的特定對象,在需求分析中,指的就是“需求”,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對需求進行系統的研究、拆解和評估。
我們結合起來看,在需求的定義里,“特定的場景+確定的對象+問題或目標”從哪里來呢?就是從分析中來,而渴望的結果,也同樣是基于分析得出的結論。
比如說,你的客戶在使用榨汁機的時候反饋說不便攜。
那么不夠便攜是問題,你的客戶到底是屬于哪類客戶,是需要確定的對象,這時你通過用戶標簽的方式,分析出了這類客戶是屬于“經常需要外出、男性居多、熱愛運動”,那就可以大致確定是屬于健身人士對象,進而你再分析,就可以得出他們需要使用的場景是健身房;最終他們想要的具體內容,就是這個榨汁機足夠便攜,但這里想要的具體內容還是很模糊,怎么便攜呢?手提時的便攜?背包時的便攜?榨汁時的便攜?……把這個具體的問題弄明白,你就算是完成了初步的需求分析。
三、需求分析的方法論
好了,以上對需求與需求的分析都進行了討論,我們已經較清楚的明白了概念。
那放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應該要怎么做呢?
??方法論
沒錯,就是方法論,我們需要一套完整的方法論輔助我們將問題弄明白。
什么方法論呢?
- SWOT(優勢、劣勢、機會、威脅):評估整體狀況
- PEST(政治、經濟、社會、技術):評估宏觀情況
- 5W2H方法(who when where why what how how_much):用于對用戶場景的分析
- ICE評價法(影響范圍、效果預測、實現難易) :用于評估價值
- HMW方法【how might we:積極(用戶解決)、轉移(其他方式)、否定(用戶不解決)、拆解(步驟解耦)、腦洞(類似頭腦風暴)】 :用于想出解決方案
- 頭腦風暴(自由、不評價、鼓勵、求數量):用于想出解決方案
- KANO模型(必備、無差異、期望、反感、魅力):用于排優先級
- 四象限分析法(重要-不重要、緊急、不緊急):用于排優先級
以上方法論,有機會的話我會在后續的文章中逐一的展開講述,也可以查查其他搜索軟件進一步理解。
這里分享一下我的思路是(宏觀到微觀、抽象到具體、方向判斷-》價值判斷-》方案判斷-》優先級判斷),當然,每個人看的角度不一樣,找到自己的思路才是關鍵。
四、需求分析的標準
好了,通過方法論,我們已經可以得出一個需求列表,這時需求分析的階段也到了尾聲。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直接進入對原型、流程圖、結構圖的繪制階段。
但是我們也可以加入一步:反思。
我對需求分析的標準,有以下四個方面(僅供參考)
- 是否深入到本質
- 是否考慮并掌握全面
- 是否判斷準確
- 是否轉化清晰
通俗來講,我會問自己幾個問題,
比如,是否找對了相關的人員?是否把對應的關注點和擔憂點都確定對了?用戶的場景真的如此嗎?我們給出的方案真的能解決用戶的問題嗎?這個解決方案的影響我真的弄清楚了嗎?…….
總之,當你能做到“深入到本質,考慮很全面”的時候,你的需求分析,已經可以達到高分了。
OK,以上就是全部內容,希望我的分享能幫助到你。
本文由 @蔣爾摩斯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我怎么好像更喜歡用kano模型判斷后再用ICE排優先級,正好和你的相反,想聽聽你的見解
你好,感謝提問!我覺得你的思路挺對的,先分類再細化去判斷優先級。
當然,我認為需求分析的情況是多樣的,在不同的場景下我們分析的目的不同。
你先用kano,再試用ICE,我猜應該是你更關注用戶體驗,而且你應該是做公司自研的產品?
至于我先用ICE判斷價值,主要是我更多的還是給客戶做產品,,所以會先判斷難易程度,然后再跟據KANO模型去判斷哪些功能是基本功能哪些功能,哪些功能是期望功能。這樣做也是為了將客戶的需求進行拆分,更好與客戶達成一致。
其實我覺得在分析的過程中,存在產品迭代、新產品開發、定制化產品開發等不同的場景。
所以不同場景下,方法論說到底只是一種輔助,在我這里其實是沒有太明顯的順序的,我還是以“宏觀到微觀、抽象到具體、方向判斷-》價值判斷-》方案判斷-》優先級判斷”的思路去分析問題,爭取能挖掘本質,挖掘真相。
不管怎么樣,感謝提問!
寫的很系統,如果能有實際的案例分析配合知識點就更好
好的!那我后續整理一篇出來
擁有對需求的分析我認為也是優秀的產品經理一個很核心的能力,這篇文章看下來也對如何進行需求分析有了新的啟發。
謝謝評論,你能夠有所啟發我很開心^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