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團隊創業的角度,我們如何看待播客?

0 評論 169 瀏覽 0 收藏 21 分鐘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播客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娛樂和學習的重要渠道。從個人獨白到專家訪談,從敘事故事到現場直播,播客的內容豐富多樣,形式多元。本文將深入探討播客的歷史、重要性以及其商業化潛力,帶領讀者了解這一新興媒介的魅力所在。

一、我們所說的「播客」究竟是什么?

1. 從Broadcast和iPod到PodCast

播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紀末,但真正興起是在 2004 年。當時,兩位互聯網開發者Adam Curry和Dave Winer通過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技術,實現了音頻內容的自動分發和訂閱,為播客的誕生奠定了技術基礎。

同年,美國的《衛報》記者Ben Hammersley首次在文章中使用了“Podcast”一詞,從此,這一概念迅速被大眾所認知。

早期階段(2004-2008):播客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形式,起初主要由獨立創作者和小型團隊主導,內容多為個人興趣分享,聽眾群體較小,但逐漸形成了忠實的粉絲基礎。

突破性增長(2009-2014):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播客的聽眾數量開始激增。標志性事件包括《Serial》第一季在 2014 年的發布,該節目迅速成為現象級作品,首次突破了 1 億次下載量。

多元化與專業化(2015 至今):近年來,播客內容的種類和質量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從娛樂到教育,從新聞到專業領域,播客已成為知識傳播、文化討論的重要渠道。同時,各大媒體公司和獨立創作者紛紛入場,推動了播客內容的專業化和商業化進程。據 Edison Research 的《Infinite Dial》報告,美國播客聽眾數量從 2008 年的 17%增長至 2021 年的 57%,全球范圍內,據 Oberlo 數據,播客聽眾數量預計到 2028 年將達到 16 億。

2. 訂閱制的功與罪

訂閱機制是播客的一大核心特征,它不僅拉近了聽眾與內容創作者的距離,也催生了內容生產的多元化。

創作者經濟的繁榮:訂閱制為播客創作者提供了穩定且直接的收入來源,降低了對廣告收入的依賴,使得創作者能夠更加專注于內容質量和創新,而不是僅僅追求廣度和流量。

聽眾體驗的個性化升級:通過訂閱,聽眾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避免了傳統廣播中的被動接收。

社區感與忠誠度的強化:訂閱播客如同加入了一個志同道合的社群,聽眾與創作者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歸屬感。這種緊密的聯系有助于培養聽眾的忠誠度,促進口碑傳播,為播客的長期發展奠定基礎。

商業模式的創新與拓展:訂閱制激發了新的盈利模式探索,如會員專屬內容、早期訪問特權、線下活動邀請等增值服務,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多元的收入渠道,也豐富了聽眾的選擇。

然而,這也引發了內容過載的問題,如何在信息海洋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成為聽眾的新挑戰。

內容付費門檻與信息不平等:雖然訂閱制提升了內容質量,但同時也設置了經濟門檻,可能將部分聽眾排除在外,特別是經濟條件不佳的群體,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信息獲取的不平等。

內容過載與選擇困難癥:隨著訂閱選項的增多,聽眾面臨著信息過載的問題,如何在海量內容中找到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成為一大挑戰。此外,頻繁的訂閱決策壓力也可能導致用戶疲勞,降低整體滿意度。

創作者壓力與質量下滑風險:為了維持訂閱量,部分創作者可能過分追求產出速度,忽略內容的深度和原創性,導致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出現“爛尾”現象,損害了聽眾的信任與行業的整體聲譽。

數據隱私與安全問題:為了實現個性化推薦,訂閱服務往往需要收集用戶的偏好數據,這在未得到妥善處理時,可能引發隱私泄露和數據濫用的風險,對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構成威脅。

3. 獨白與訪談:播放的萬千形式

播客,作為數字時代最具生命力的媒介形式之一,其內容形態之豐富、表現手法之多元,遠遠超出了最初人們對“網絡廣播”的簡單定義。

個人獨白:深度思考與自我表達的窗口。個人獨白類播客通常圍繞創作者的個人經歷、感悟、見解展開,它像是一本公開的日記,讓聽眾得以窺見創作者的內心世界。

這類播客的魅力在于其真實性和共鳴力,如《The Tim Ferriss Show》中的“Toolbox”系列,Tim Ferriss 分享個人成長、生產力提升的方法論,通過自我剖析啟發聽眾。此外,《The Daily Stoic》通過瑞恩·霍利迪的每日哲學思考,提供心靈雞湯,鼓勵聽眾進行自我反思。

專家訪談:智慧碰撞與知識共享的平臺。專家訪談類播客邀請各領域專業人士,就特定主題進行深入討論,為聽眾提供專業的見解和前沿知識?!禩he Joe Rogan Experience》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節目覆蓋科學、政治、健康、文化等多個領域,通過與各路嘉賓的對話,展現了思維的火花與知識的廣度?!禜ow I Built This》則是另一成功案例,NPR 的蓋伊·羅薩采訪了眾多創業者,分享他們創建知名品牌的幕后故事,激勵著無數創業者。

敘事故事:沉浸式聽覺體驗的劇場。敘事故事類播客通過精心編排的敘事結構,帶領聽眾進入一個又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世界。

《Serial》首季的推出,開創了敘事類播客的先河,通過對一起謀殺案的深度調查,展現了播客敘事的極致吸引力,累計下載量超過 1 億次?!禩his American Life》則以每周一個主題,多個故事的形式,展現了美國社會的多元面貌,被譽為故事講述的典范。

現場直播:即時互動與社區參與的新模式。現場直播播客讓聽眾能夠實時參與到節目之中,體驗即時互動的樂趣。

例如,一些播客平臺和社交媒體如 Clubhouse、Twitter Spaces 等,為創作者提供了現場直播的舞臺,聽眾可以直接提問、發表意見,甚至影響節目走向。

這種形式大大增強了聽眾的參與感和歸屬感,如《The Pitch》在直播期間,創業者現場向投資人推銷自己的項目,聽眾不僅旁觀,還能投票影響最終結果,體現了播客互動性的新高度。

其他創新形態:跨界融合與形式實驗。除上述典型形態外,播客還在不斷嘗試與音樂、戲劇、詩歌等藝術形式的跨界融合,以及利用聲音設計、現場音效等手段進行形式實驗。

例如,《Song Exploder》邀請音樂家拆解自己的歌曲,從創作靈感到錄制過程,為聽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音樂欣賞角度。而《The Truth》則通過制作精良的短篇廣播劇,展示了聲音敘事的無限可能,讓聽眾仿佛置身于電影般的聽覺劇場。

二、「播客」為什么重要?

1. 奶頭樂時代下的裂隙

播客之所以能在“奶頭樂”時代脫穎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對內容深度的堅持與對品質的追求。不同于短視頻的即時快感,播客更強調內容的深度挖掘和思想的碰撞。

例如,《The Daily》《Hardcore History》等節目,通過深入的報道、詳盡的歷史分析,為聽眾提供了超越表面信息的深層思考。

2. 社區互動與文化多樣性

播客不僅僅是單向的信息傳播,它還構建了一個基于共同興趣的社區,聽眾可以通過評論、社交媒體等方式參與到內容的討論中,形成互動交流。

這種互動性不僅加深了聽眾對內容的理解,也促進了不同文化、觀點的交流與碰撞,為文化的多樣性提供了土壤?!禨erial》等敘事類播客,更是通過懸疑故事引發社會廣泛討論,體現了播客在推動公共議題上的力量。

3. 低維媒介和高效解碼

文字是二維,錄音是三維,視頻是四維。

在信息的多維宇宙中,文字作為最基礎的二維媒介,以其簡潔、高效的特性,成為了知識傳播的基石。

文字的編碼簡單直接,它剔除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信息得以高度壓縮,易于儲存與檢索。

想象一下,一場兩個小時的精彩演講,通過文字記錄,可轉化為大約 18000 字的文本。而對于閱讀能力強的人來說,這相當于 6 分鐘的閱讀時間,效率較原演講提升了 20 倍之多。文字的這種特性,使得它成為追求高效學習者的首選,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日常信息獲取,都能迅速捕捉關鍵信息,深入思考。

在追求高效解碼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不同媒介之間的互補性。文字轉錄服務,將音頻內容轉化為文本,既保留了音頻的豐富性,又賦予了文字的高效性。

轉錄后的文本不僅方便搜索和回顧,還能讓內容更容易被搜索引擎索引,增加了被訪問的概率,據統計提高了 13.1%。這說明,聽眾在享受音頻帶來的愉悅體驗之余,同樣重視信息的可獲取性和再加工的便利性。

三、「播客工具」:一個小而美的生意?

1. 5億用戶+400w播客主的市場

據Oberlo數據預測,全球播客聽眾數量從 2021 年的 1.17 億增長至 2028 年預計的 16 億,這表明播客聽眾群的擴張速度遠超預期。

從小團隊創業的角度,我們如何看待播客?

這一數字的增長,部分歸因于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的便捷性,以及人們對于個性化、便攜式內容消費的偏好。

在眾多國家和地區,播客已成為日常通勤、休閑時光的重要伴侶,如在美國,根據Edison Research的《Infinite Dial》報告,2021 年有 57%的12歲以上的美國人聽過播客,相比2010 年的17%,增長了三倍多。

隨著聽眾基數的擴大,播客創作者群體也呈現出爆炸式增長,達到 400 萬之多。這一數字背后,是內容創作者從專業媒體機構到獨立個體的廣泛參與。

從小團隊創業的角度,我們如何看待播客?

平臺如 Anchor 的出現,降低了創作門檻,使得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內容創作者。據統計,Anchor 平臺上超過 200 萬的播客創作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初次嘗試播客制作的普通人。這些創作者覆蓋了從個人成長、科技評論、歷史文化到娛樂休閑等廣泛領域,豐富了播客內容的多樣性。

2. 尚在襁褓中的商業化

美國市場作為全球播客商業化最為成熟的代表,其發展歷程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

以廣告植入為例,美國播客《Serial》第一季的成功,不僅吸引了數百萬聽眾,也為播客廣告市場開辟了新天地。品牌如 Blue Apron、Squarespace 等通過精準定位與內容深度結合的廣告策略,在不打斷用戶體驗的前提下實現了高效推廣。此外,會員訂閱模式(如 Patreon 平臺)、付費墻內容(如 Luminary)、以及 Spotify 等流媒體平臺的獨家內容合作,進一步拓寬了商業化渠道。

歐洲市場也不甘落后,尤其是英國和北歐國家,通過政府資助、公共廣播機構的積極參與,以及創新的盈利模式探索,構建了多樣化的播客生態系統。例如,BBC Sounds 通過整合 BBC 的音頻資源,包括新聞、音樂和原創播客內容,利用其強大的品牌效應和內容質量,成功吸引用戶并探索商業化路徑。

相比之下,中國的播客市場雖然近年來增長迅猛,用戶規模不斷擴大,但其商業化進程仍顯稚嫩。

廣告模式初探:雖然一些頭部播客如《日談公園》、《大內密談》開始吸引品牌廣告,但整體而言,廣告商對播客作為一種營銷渠道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不高,廣告投放規模有限,且多集中于特定類型和具有一定粉絲基礎的節目。

付費內容嘗試:在國內,喜馬拉雅、蜻蜓 FM 等平臺嘗試推出付費訂閱、打賞、付費專輯等模式,試圖為內容創作者提供直接的收益途徑。然而,用戶的付費習慣尚未完全形成,加之版權保護不健全,使得這一模式的拓展面臨重重困難。

平臺戰略:與海外市場相似,中國的音頻平臺如網易云音樂、荔枝 FM 等也在積極布局播客內容,通過獨家簽約、自制內容等方式增強競爭力,但相較于 Spotify 等國際平臺的大手筆投資,國內平臺的商業化探索顯得更為謹慎和漸進。

對比之下,中國播客市場在商業化道路上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用戶付費意愿較低、品牌廣告投入不足、版權保護機制不夠完善、以及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參考。此外,內容同質化、缺乏創新也是制約其商業化進程的因素之一。

然而,中國龐大的聽眾基數和快速增長的移動互聯網用戶,為播客市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市場教育的深化、用戶習慣的培養、以及政策法規的逐步完善,中國播客的商業化潛力巨大,有望在未來幾年內迎來爆發式增長。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結合本土特色,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商業化路徑,將是推動這一市場走向成熟的關鍵。

3. 細分用戶才是下半場創業的最優解

在這樣一個龐大且不斷增長的市場中,特定用戶群體的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滿足,尤其是那些追求高密度信息吸收、注重效率提升的聽眾。

他們需要更智能的搜索、過濾、整理工具,以及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和知識管理的解決方案。這為專注于提供高質量播客工具的創業者,開啟了一扇通往“小而美”商業成功的大門。

在這個“5 億用戶+400 萬播客主”的龐大市場中,如何精準捕捉并滿足這些細分需求,是把握商業機遇的關鍵所在。

學習與教育領域的深耕:對于學習型聽眾,播客不僅是娛樂消遣,更是自我提升的工具。針對這一群體,播客工具可以集成筆記功能,如 Clips by Wavve,讓用戶在收聽時標記重點,自動生成筆記摘要,甚至連接至 Evernote 或 Notion 等筆記軟件,實現學習資料的高效整合。此外,結合人工智能的智能速記和翻譯工具,能讓外語學習播客的用戶在享受內容的同時,自動獲得字幕或翻譯文本,提升語言學習效率。

專業人士的內容篩選與管理:針對商務人士、研究人員等專業人士,時間寶貴且對內容質量要求極高。為此,播客工具可開發智能化訂閱管理系統,如 Castbox 的“Podcast Networks”,依據用戶職業背景和興趣偏好,智能推薦行業報告、專業講座等高質量內容,減少信息篩選的時間成本。同時,集成日程同步功能,自動安排播客播放時間,使其成為日常工作的輔助工具,而非干擾項。

健康與生活方式的定制服務:健康意識的提升促使了健身、冥想、飲食等生活類播客的興起。播客工具可以集成健康監測功能,如與 Fitbit、Apple Health Kit 等健康應用聯動,根據用戶的運動狀態或生物鐘調整播放內容和節奏,如早晨播放激勵性播客,晚上則切換為冥想引導音頻,實現個性化健康管理。

社區與互動的深度整合:社區感是播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開發者可以創建或集成社區平臺,如 Discord、Clubhouse 等,讓聽眾在收聽播客的同時,能即時參與討論,與主播和其他聽眾互動。這不僅能增強聽眾的參與感和忠誠度,也為創作者提供了寶貴的反饋渠道,促進內容迭代與創新。

個性化播客節目的定制化創作工具:針對創作者,特別是獨立播客主,提供一體化的創作、編輯、分發工具,如 Zencastr 的遠程錄音、多軌編輯功能,以及 Headliner 的音頻轉視頻服務,幫助創作者提升內容制作的專業度和效率,同時,集成 SEO 優化工具,幫助內容更容易被目標聽眾發現。

本文由 @ jiangcz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