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u賣家,沒法站著掙錢

0 評論 1135 瀏覽 1 收藏 14 分鐘

近期,Temu平臺因凍結貨款問題爆發了多起維權事件,凸顯了Temu在快速增長背后,其商家管理制度和全托管模式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Temu賣家面臨的困境,以及平臺政策對商家權益的影響。

坐落于廣州番禺區的奧園大廈,是拼多多跨境團隊在當地最主要的辦公職場,雖然是拼多多當前最為核心的業務部門之一,但是和拼多多在全國其他地區的職場一樣,辦公場所的外墻并沒有張貼醒目的公司和產品LOGO,也幾乎不對外開放和參觀。

但是對于不少Temu賣家來說,奧園大廈對于他們來說卻意義特殊,在5月-7月之間,這里至少爆發過三次大規模的商家維權事件,人數最多達到數百人之眾。

商家們的訴求很簡單,那就是要求拿回被Temu平臺凍結的貨款,據網傳信息顯示,不少來到奧園大廈維權的商家,凍結貨款最高的達到幾百萬,少的也有幾萬塊,總計涉及到的金額可能高達數億元。

Temu是拼多多于2022年推出的跨境電商平臺,也是過去兩年時間里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電商平臺之一,有消息稱其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 200 億美元左右,其中第二季度 GMV 約120億美元,美國市場占比近 45%。

在中國所有出海的電商平臺中,Temu的成長速度一騎絕塵,據36氪的報道,2021年,SHEIN銷售額達到200億美元,彼時距其成立已過去九年;2023年,TikTok電商交易額200億美元,也用了三年時間。

但是在Temu狂飆突進式的增長之外,那些伴隨著Temu一起出海的中國賣家們,是否也賺到錢了呢?

至少在數百名聚集在奧園大廈維權的商家中,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一、五倍罰款逼急商家

廣州地處沿海,水陸物流四通八達,又有著全國聞名的服裝產業帶,這里的服裝廠家想要借助跨境平臺出海,似乎有著天然的優勢基因。

但是入駐了Temu的廣州服裝老板們來說,現實卻并不如他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在一份Temu維權群的統計表格中,群內登記了87名Temu賣家,總計被扣款金額超過3650萬,平均每名賣家被扣款接近42萬元。

明明是錢貨兩清的電商交易,為何會產生如此高的扣款支出,答案還是出自Temu特殊的商家管理制度。

Temu罰款的依據來源于平臺自創的質量分體系,質量分的判定標準又結合了產品的售后率和買家給出的星級評分。一般情況下,質量分在90分以上的產品出現售后不結算貨款,70~80分則加碼1倍罰款,60~70分為2.5倍,60分以下就要面臨5倍罰款。

而在買家申請售后之后,平臺會先凍結賣家的貨款,然后再對于售后原因進行判責,如果認定并不是賣家的原因,這部分凍結的款項就會被釋放。

不過有Temu賣家向螺旋實驗室表示,一般情況下,一旦貨款被凍結,Temu大部分情況下都會被認定是商家的原因,能夠順利解凍釋放的貨款比例可能還不到10%。

這種“以罰代管”的模式下,服裝賣家率先掉進了坑里,本身服裝的售后率就比較高,再加上不同國家人群的審美偏好也不同,這也就使得不少服裝賣家售后率居高不下,賣得越多,被凍結的售后款也就越多。

此外,另一部分的罰款則來自于Temu制定的商品質量處理規則,根據7月22日發布的最新修訂版本來看,賣家幾乎要承擔所有可能出現的售后事故。

但是由于前期的賣家幾乎都是以全托管的模式入駐,僅負責選品和發貨至國內倉,Temu則負責前臺的運營,商品向國外消費者售賣的過程中,很多情況賣家根本無法把控。

一位在Temu上售賣狗飛盤玩具的賣家曾透露,自己產品的前臺標題被Temu直接翻譯成為侵權詞Frisbee,結果遭遇到美國品牌方的起訴,后果則是不僅該產品的貨款遭到Temu凍結,自己還需要承擔律師費及和解金。

值得一提的是,7月22日當日,曾有數百名Temu來到廣州奧園中心維權,直到晚間還有不少人聚集在辦公樓周圍,而隨即在當天夜里,Temu就向全體賣家再次推送了商品質量處理規則的彈窗,如果賣家不同意簽署這一規則,就無法進入自己的商家后臺進行任何的經營動作。

二、不那么美好的全托管

Temu之所以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令人側目的增長,除了持續貫徹在國內的低價戰略之外,也離不開其為商家提供的全托管經營模式,在此模式下,平臺全權負責貨物在海外的倉儲及履約配送服務,大大降低了商家的出海門檻。

在Temu依靠全托管模式大獲成功之后,速賣通、TikTok等跨境電商平臺也相繼效仿,使得2023年的跨境電商行業幾乎成為了全托管的天下。

但是隨著前期帶來的增長紅利褪去,全托管的弊病也開始逐漸顯現,尤其是伴隨著這次商家大規模維權行動的爆發,更使得Temu一直以來被忽視的諸多問題再次被擺上臺面。

首先就是全托管的權責利劃分,看似商家和平臺只是供應商的關系,商家只負責選品、供貨,以及將貨物送至國內倉,前端的售賣則由平臺負責。

但實際上,這套規則下,商家失去了包含產品定價權在內的諸多權利,但同時又要承擔全部的售后責任。

一位Temu賣家向螺旋實驗室吐槽道,有的時候消費者購買商品后,平臺發錯了貨,這部分產生的售后損失可能也需要賣家來承擔。

此外,Temu雖然會對上架售賣的產品進行質檢,但也僅僅局限于產品的外觀尺寸等淺層數據,如果在海外售賣的過程中,涉及到侵權和觸犯當地法律,產生的所有后果仍舊需要由賣家承擔。

在Temu要求賣家簽訂的商品質量事故處理規則中,甚至還有這么一條,如果商家的產品在海外對Temu品牌造成負面影響,那么平臺則有權要求商家承擔所有損失費用,具體的賠償標準則為:人民幣10000元/備貨單×違規商品對應的近九十天備貨單數量,或者申報價格×違規商品對應的近三十天銷售件數×3倍,兩者中較高一項支付賠付金。

在Temu平臺早期大舉擴張的階段,賣家的此類損失可能會被高速增長的業績所掩蓋,但隨著用戶紅利消褪,賣家趨于飽和,Temu又開始嚴查商家的產品質量問題,海量的罰款也就接踵而至。

螺旋實驗室同時還注意到,雖然Temu聲稱自己對于商家的罰款依據,全部來源于商家當初入駐時簽訂的條款規則,但實際上多數商家并不了解平臺的具體規則,不少工廠商家都是在參加了Temu舉行的招商會后就直接入駐,對應的類目買手也極少告知會有高頻次的罰款。

三、Temu邊修車邊趕路

盡管國內商家這邊吐槽聲不斷,但這也似乎并不影響Temu在海外的大舉擴張,今年6月,Temu剛剛開通了巴西站點,這也是南美地區最富消費活力的國家之一,目前,Temu在全球開通的站點已經超過了70個。

然而與前端的光鮮場景形成鮮明對比的,Temu后端的混亂機制,則一直讓賣家們缺乏安全感。

低到離譜的產品核價,有事永遠找不到的買手,每天必彈出的降價鏈接,摸不著頭腦的備貨規則和考核標準,時不時丟貨的物流倉儲……提起Temu,六年跨境老賣家林科滿是怨言。

在入駐Temu之前,林科經營的主要陣地在亞馬遜和速賣通,2022年年底,他開始入局Temu做全托管店鋪,目前共運營著三家Temu店鋪,每天總計仍有上千單的銷量。

據林科介紹,在Temu平臺上,商品想要上架售賣,首先要通過平臺的核價,早期這一工作都是由買手負責,后期賣家增長之后,開始引用AI核價,但由此產生的問題便是AI以平臺同款商品的最低價開始不斷下壓供貨價,最后甚至于比工廠的成本價都要低。

而在產品上架售賣之后,賣家便失去了絕大部分主動權,小到產品標題的修改,大到產品的定價,賣家都需要手動發起申請,而且也并非每次都能申請成功。

作為溝通賣家與平臺的橋梁,Temu買手本該是商家最能依仗的對象,但有的類目商家群動輒就上千人,只有寥寥幾個買手負責,對于雙方來說都很難及時對接上需求。

加之部分買手的工作態度和溝通方式也較為“高冷”,這就更使得賣家對于平臺逐漸失去信任感。

盡管Temu商家端的管理和運營都槽點不斷,但林科同時也向螺旋實驗室坦言,自己經營Temu一年多的時間,總體利潤確實要比此前做其他跨境平臺更高。

一方面來說,林科這類賣家入局較早,當時平臺后端缺產品,前端又在瘋狂的砸錢買流量,所以產品根本不愁賣,而且部分產品毛利甚至能做到70%以上,即便有罰款,也可以被覆蓋掉。

而另一方面來看,Temu的全托管模式雖然并不完美,但在業界仍有領先之處,否則不會連亞馬遜等要下場跟進了,Temu全托管不僅降低了經營成本和出海門檻,而且賣家發貨到Temu國內倉還可以享受到平臺一半的運費補貼,與傳統的電商模式相比要更加簡單高效。在林科看來。作為一個誕生還不到兩年的電商平臺,Temu如今的狀態更像是一輛高速行駛在路上又需要不斷修修補補的火車,所以每一次的糾偏,都會付出時間和金錢的代價。只不過對于Temu而言,在為商家提供出海通道的同時,其中的試錯成本,也勢必會拉著商家一起承擔。(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作者丨牧歌
編輯丨堅果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螺旋實驗室】,微信公眾號:【螺旋實驗室】,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