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漲價7倍,共享單車刺傷打工人
曾幾何時,共享單車以其低廉的價格和便捷的使用方式,成為城市街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本熱潮的退去,共享單車行業也迎來了它的"洗牌期"。美團單車、哈啰單車、滴滴青桔三足鼎立的局面下,共享單車的價格悄然攀升,引發了消費者的廣泛討論和質疑。
猶記得,2016年的共享單車,僅需五毛錢便能輕松解鎖,騎行之余,若累計里程達到5公里,更有機會搶奪紅包。
而現在資本的熱潮逐漸退去,曾經繁花似錦的共享單車賽道也迎來了洗牌,形成了美團單車、哈啰單車、滴滴青桔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這樣的背景下,共享單車的價格也悄然間邁上了新的臺階。
近期,成都、廣州等多個城市的共享單車用戶紛紛發現,騎行費用有了顯著調整。收費標準由工作日前15分鐘1.5元調整為前10分鐘1.5元,周末節假日起步費也由前15分鐘1.8元調整為前10分鐘1.8元,后15分鐘收費1元。
以具體數字為例,工作日騎行半小時的費用從2.5元上漲至3.5元,上漲40%;節假日騎行半小時的費用從2.8元上漲至3.8元,上漲了35%。
這一系列變化,也標志著共享單車行業正式步入了“十分鐘時代”。實際上不止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行業也頻傳漲價消息,同樣引發了消費者的不滿與質疑。與此同時,高端餐飲市場卻相繼推出了降價措施。
讓人不禁深思:一邊降價,一邊漲價,這是為何?
一、“單車刺客”刺傷打工人
事實上,共享單車行業的價格調整并非首次。
自2019年末,滴滴青桔就在全國范圍內引領了“1.5元時代”的序幕。今年4月,以美團、哈啰及青桔再次掀起漲價潮,清明節假日期間,起步價從每15分鐘1.5元悄然提升至1.8元。
回顧往昔,共享單車從最初的免費試用、充值優惠,到起步價0.5元/半小時、1.5元/半小時、2元/半小時、再到至1.5元/15分鐘、1.8元/15分鐘,直到如今1.5元/10分鐘,漲至1.8元/10分鐘。
從最開始的單次騎行0.5元/30分鐘,漲至現在的最高3.8元/30分鐘,短短八年間,價格飛漲超過七倍!這飛升速度,牛了。
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首先,運營成本的不斷攀升是推手之一。共享單車企業需面對車輛維護、調度、折舊等高昂成本,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這些費用更是水漲船高。
單車的高損耗率和短壽命是行業內的普遍現象,據哈啰出行招股書透露,其單車年折舊率高達60%以上,美團單車亦不例外,僅2023年一年,共享單車及電單車的折舊與減值就高達66.88億元。
此外,各地管理部門對共享單車的管理要求不斷提高,例如設置停車區、加強調度管理等,這些都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支出。
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是各企業的盈利壓力:共享單車行業在初期為了占領市場,采取了低價甚至虧本運營的策略,導致企業長期虧損。隨著市場逐漸成熟,企業需要調整策略以實現盈利,漲價成為必然選擇。
從各家的招股書和財報中可以看出,共享單車企業近年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例如,哈啰單車在2018年至2020年的三年中,累計虧損近50億元。從美團公布的包含共享單車在內的新業務業績看,成績也并不理想,2023年新業務板塊虧損高達202億元。
中國道路運輸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共享單車服務已經覆蓋全國超過410個城市,在2023年第一季度,共享單車的注冊用戶數量驚人地達到了17.68億戶,平均每位用戶每日騎行約2.3次。
從最初的免費試用到逐步收費,再到如今的多次漲價,這一趨勢在外賣、共享充電寶乃至新興的無人駕駛出租車領域亦有所體現,似乎成為一種市場擴張后尋求盈利的普遍策略。
但消費者并不買賬。以滬漂95后小李的經歷為例,他每天騎行共享單車到公司需要15分鐘,但現在的費用已漲至2.5元,甚至超過了部分公交票價。小李還算了一筆賬,“一天就要5元錢,一個月就要花費150,那兩個月就可以買一個便宜自行車代步了?!?/p>
此外,共享單車的服務質量問題也頻繁被用戶詬病。從網絡投訴平臺的數據來看,“單車質量差”“停放點難尋”“亂扣調度費”等問題層出不窮,近六成用戶反映單車損壞率高,三成用戶則認為單車停放區域設置不合理。
“以前上班下班高峰期,經常掃不到車,還經常有掃到壞車,很耽誤時間?!毙±钪毖浴盀榱耸″X,他已經在考慮購買自行車。”
二、高端餐飲紛紛降價
有意思的是,共享經濟領域紛紛提價,高呼盈利的號角的同時,餐飲行業卻逆流而上,掀起了一股強勁的降價浪潮。
近期,“太二酸菜魚客單價跌至7年前”的話題迅速竄上熱搜。九毛九集團發布的財報顯示,太二酸菜魚的人均消費已回落至69元,這一數字不僅與2017年持平,更是自品牌上市以來,首次踏入60元價格區間,相比去年全年75元的客單價,降幅高達8%。
這股降價風潮并非孤例,陳記順和、八合里牛肉火鍋等知名品牌也紛紛跟進,打出“價格回歸十年前”的旗號。如陳記順和廣州區域門店所有產品價格全線下調,一盤牛肉類產品降價4-10元,現售價基本為28元,蔬菜類產品則降價約4元。
快餐連鎖品牌鄉村基與必勝客也加入了這場價格戰,前者高喊要讓“價格回到2008年”,“川式小煎雞飯”“宮保雞丁飯”等經典產品降價幅度約19%—25%;后者推出了平價版的必勝客wow,單品基本在10-20多元之間,價格逼近薩莉亞。
作為中高端面館的代表,和府撈面也再次宣布降價,多款產品價格下調,價格總體降幅在30%左右,還加大了30元以內產品的比重。海底撈的單人火鍋品牌“小嗨火鍋”推出了50元左右的單人套餐,鍋底9.9元起,鴨血豆腐可以無限續;呷哺呷哺也宣布調低價格帶,單人套餐價格最高下調8元,整體價格降低幅度在10%上下……
就連高端餐飲品牌也紛紛脫下“昂貴”的外衣,投身到這場性價比的較量中。人均千元的新榮記推出398元的“窮鬼套餐”,精致粵菜品牌四季漁悅推出了598雙人午市套餐、高端日料店也紛紛推出了平價omakase套餐。例如298元的“單人海膽熱狗omakase”,“362元的壽司八貫”……
這背后,主要是高端餐廳的日子不太好過。根據紅餐大數據,作為餐飲在營總門店數全國第一的上海,截至今年7月30日,相比去年5月初,上海人均客單價在500元以上的餐廳占比從1.35%下降至0.76%,總門店數減少了1000多家。
高端咖啡同樣如此,星巴克四季度財報中顯示平均客單價同比下滑3%,十幾塊就能買一杯咖啡。此外還有TIMS咖啡、M Stand等高價格帶咖啡品牌也在線上推出了降價力度足夠的飲品券。
只能說,在現在的經濟背景下,中產們也不敢花錢了。吳曉波頻道《2023新中產白皮書》也顯示,受客觀大環境、自身工作和投資的不確定性等因素交疊影響,大部分新中產對于消費的態度轉向謹慎。
而曾經“高高在上”的品牌們,或主動或被迫地祭出性價比大招。
三、降價策略:餐飲企業的雙刃劍
從宏觀視角來看,全國餐飲市場依然是一片繁榮。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六個月,全國餐飲總收入達到了26243億元,同比增長7.9%。
然而,當筆者深入探究這份繁榮背后的真相時,卻發現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創紀錄的“關店潮”如同寒流般侵襲著整個行業,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有超過百萬家餐廳遺憾閉店,這一數字之龐大,幾乎與去年全年倒閉的餐廳總數相持平,餐飲業的閉店率也因此攀升至歷史新高。
在如此嚴峻的市場環境下,降價策略成為許多餐飲企業求生的必要選擇。但降價并非沒有代價。部分品牌已經出現為了維持低價,不惜犧牲品質,采用偷工減料、使用過期食材或預制菜等手段,這已被消費者詬病“玩不起,就別玩”。
筆者認為,無論是共享單車價格的漲價、高端餐廳的降價、亦或是零售的“折扣店”、電商平臺的“拼多多化”,這些看似各異的商業行為,都是企業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為求生存與發展所做出的正常經營決策。
但不得不說,頻繁的打折、降價與補貼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顯而易見。長遠來看,價格戰往往難以支撐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反而可能陷入“流血式增長”的困境。低價策略下,商家每多售出一份產品,都可能意味著更多的虧損,這種惡性循環不僅損害了企業的盈利能力,也限制了其在產品創新和服務提升上的投入。
正如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所言:“整個餐飲市場都在降價,我們不得不調整價格以保持競爭力?!痹谶@場性價比的較量中,無論是主動出擊還是被動應戰的品牌,都在這場降價浪潮中或深或淺地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這讓筆者聯想到近年來全球消費趨勢分析中的一個普遍現象,類似于美國經濟學家或市場觀察家所闡述的“后物質主義消費浪潮”。在這一浪潮中,隨著傳統增長型市場的逐漸成熟與飽和,市場競爭的重心轉向了如何深挖并滿足消費者更深層次的需求。
消費者行為模式發生了顯著變化,開始展現出更加理性的消費態度,不再盲目跟風或單純追求品牌與物質享受,而是傾向于根據自身的真實需求進行購買決策,更加追求“質價比”。
以日本社會為例,“后物質主義消費浪潮”時代催生了眾多以平價、高品質為特色的品牌,如無印良品、優衣庫、唐吉坷德、蔦屋書店等,它們憑借精準的市場定位和優質的產品設計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如今,這股“平價時代”的風潮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中國,對各行各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也給未來的生意指了一條明路,那就是聚焦大多數人的需求,提供性價比高、符合內心感性的產品與服務,才是贏得市場的關鍵。
參考資料:
1、《酸菜魚,價格回到了9年前 》棱鏡
2、《共享單車又漲價了》界面新聞
3、《“共享單車又漲價”引關注,是“價格刺客”嗎》澎湃新聞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首席商業評論】,微信公眾號:【首席商業評論】,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