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公司,貼著用戶的臉打營銷戰

0 評論 485 瀏覽 1 收藏 14 分鐘

大模型公司正以其獨特的營銷策略爭奪市場的關注。本文將深入分析大模型公司在營銷上的策略,探討其背后的邏輯和用戶的真實感受,以及它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探索的商業化出路。

關于大模型公司卷營銷這件事。

現如今,大模型產品的線上投流和線下投廣已經變得非常常見,各種花式出圈手段層出不窮,營銷規模可以用“卷”來形容。

在線下,地鐵、寫字樓、機場等白領人群密集區域,廣告牌都紛紛換上了大模型公司的廣告。

而在線上,不管你上學還是工作,最近這半年來,如果你打開B站或者小紅書,從一鍵生成論文,到怎么和領導匯報,再到實時了解網絡熱梗,大模型公司試圖告訴你,AI可以包攬從上學到上班的所有文案。

根據AppGrowing的統計,6月第一周,B站的AI廣告投放量是去年同期的3到4倍,AI測評類up主廣告收入不降反增。

B站CEO陳睿曾在演講中提到,科技是B站最受歡迎的內容之一,其中AI是科技內容中增長最快的。過去一年,有2億用戶在B站上觀看過科技類視頻,科普類內容播放量增長接近200%。UP主全年共產出AI相關稿件超100萬,AI相關內容消費人群中有6成為00后。

大規模投放背后,國產大模型公司的營銷思路和策略是什么,而用戶感受又如何?除了營銷投放,國產大模型公司的出路在哪里?

一、國內大模型公司如何投放?

B站是Kimi投放的主戰場。在B站,Kimi幾乎關聯了用戶可能在B站搜索“AI”的所有詞條,比如ChatGPT系列、AI系列、提效系列、助手系列、打工人系列等等。

Kimi的出圈顯然也掀起了一股風潮,其他大模型廠商紛紛加入這場營銷大戰。具有同樣投流思路的還有天工AI(國內首款融入大語言模型的搜索引擎),雖然有陷入同質化的弊端,但客觀來說也著實沖淡了競爭對手的標簽。

廣告投流的效果相當直觀。拿Kimi來說,根據“量子位智庫”關于AI應用月報的統計顯示,6月新增下載超300萬,相比5月增長速度提升了50%。但這個增長速度,在所有大模型公司里僅排第二。第一名是字節旗下的豆包,6月新增近1700萬,相較于5月,新增下載增長率100%。

這歸功于字節的大手筆投放。

與Kimi的投流方式略有不同,豆包的營銷主戰場是同為字節旗下的抖音,其營銷打法和傳統互聯網產品在抖音上的打法相似——首先,信息流廣告,在短視頻中推薦用戶下載安裝;其次,巨量星圖合作推廣,借助KOL合作打開知名度和影響力;最后,直播間講解用法,引導用戶下載。

豆包在抖音上的廣告

據AppGrowing統計,6月上旬,豆包的投放金額高達1.24億元,主要通過字節跳動旗下的穿山甲聯盟進行。穿山甲的投放效果很好,但據大模型業內人士稱,穿山甲是有壁壘的,不允許其他大模型公司投放。

所以,其他廠商只能另辟蹊徑。比如Kimi,在抖音營銷中,更側重強調標簽,“國產AI”、“清華大學團隊研發”、“清華AI”、“清華AI人工智能”等都是Kimi投放軟廣的高頻字樣。

而當各家都開始用標簽卷獲客的時候,Kimi又著眼小紅書。在小紅書搜索“Kimi竟然”,可以獲得如下內容:竟然可以自動寫情緒化爆款標題、竟然是情感陪伴型AI、竟然可以自動檢測并替換各種違禁詞……這樣的營銷方式,其實更加細分了用途和用戶畫像,在技術暫時未能達到重大革新之前,深挖產品功能以彌補不足。

種種跡象表明,即便每家公司策略各有不同,但國產大模型公司都更重視C端和前期營銷。而營銷主要面向的人群為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提效場景,因為這些場景對大模型智力水平要求更高,與大模型公司探索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使命更匹配。

今年5月,Deepseek率先降價,字節緊跟其后,發起了大模型行業的價格戰。免費、降價更多是為了營銷,是產品同質化的外溢。

國內大模型公司的降價手段與移動互聯網企業有所不同。無論是網約車、電商還是外賣行業,所謂價格戰往往通過巨額補貼來實現。而大模型的降價邏輯是通過技術手段的驅動,重構生產函數,提升研發效率,從而降低成本。

但是,移動互聯網行業的價格戰往往在行業競爭發展到中后期,在中腰部企業被淘汰后,只剩頭部幾家公司才開始進行。彼時技術相對成熟、市場明朗、競爭格局清晰。而大模型公司的競爭還在白熱化階段,產品研發和商業化進展都不甚明朗,急于投身價格戰,風險不小。

二、面對營銷轟炸,用戶只關心好不好用

大模型行業內部人士指出,這些公司的營銷戰,屬于不得已而為之,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邏輯并無不同:“之前移動互聯網商業化已經探索出來一條更高效的路,我覺得這是中國的優勢?!?/p>

而卷營銷戰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技術還沒有更大的突破,“目前這個階段,除非你率先做出了更厲害的技術產品,否則如果不能讓更多人知道你,其實你就掉隊了?!?/p>

此外,有了更多用戶,才知道用戶的細分需求,有助于把模型做得更好。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曾在采訪中表示:“今天用戶幫我們發現了很多從沒考慮過的場景。他拿這個篩選簡歷,這是我們設計產品時沒想過的,但它天然work。用戶的輸入反過來讓模型變得更好?!?/p>

來勢洶洶的營銷確實吸引了很多用戶。小易就是看了Kimi的推廣之后,發現它主打職場溝通,所以試著用它來對付中式職場中的“廢話文學”。

“有些材料之前沒寫過,不知道怎么表達,用AI來出第一稿再精修很方便。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很離譜的場景,我們項目乙方主要項目負責人離職,我要以公司總裁的名義給乙方CEO發函,要求重新派人和加強派駐我司人員力量。這種離我本職工作十萬八千里的溝通函,用AI就很合適?!庇每谡Z表述輸入進去,能夠轉化為清晰易懂的專業書面語言,閱讀長文章做文獻摘要也很清晰,國產AI在文本概括和文字生成方面表現十分優秀。

但處理起復雜數據,國產AI的能力就差點意思。網友@AIGCLINK 指出,“國產AI在編程問題的回答基本上都是一堆正確的廢話,方案始終不給,”和國外大模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也有不少用戶表示,最初確實被國產AI的營銷吸引,“營銷確實厲害,有幾次都被營銷吸引進去體驗了,結果每次都失望?!敝饕蚴窃谏蓛热莸臏蚀_性差。以大語言模型為例,“胡說八道”的毛病一直沒有克服。這種不可控的狀態,很難讓它在生產中真正落地,發揮很大作用,還需要時間打磨。

用戶其實并不關心不關心模型、算法是不是自研,用戶最直接的感知就是好不好用。

這其實也是國產大模型公司面臨的一大問題,即推廣獲客率高,但用戶留存差。獲客有用的前提,是產品有價值,能留得住客戶。但大模型在C端,給普通人提供的價值零散、隨機且不穩定,很難盈利,商業模型仍進一步探索。

同時,無論從投流的平臺還是面向的潛在用戶,用戶是同一批用戶,蛋糕就這么大,而且各家的模型能力沒有斷層式差異,瘋狂卷營銷的路能走多遠呢?

三、國外大模型公司為什么不卷營銷?

OpenAI也在今年實行了降價策略,但縱觀國外大模型生態,并沒有營銷戰和價格戰的趨勢,各大廠商還是在卷能力。

國外大模型公司,一直比的是研發“硬創新”。就拿最近來說,OpenAI發布了GPT-4o;谷歌推出了Gemini 1.5 Pro 的更新,秀出了超強AI語音助手Astra,還有對標當今領先視頻生成模型的Veo等等;微軟發布了AI PC,更新了Copilot;蘋果推出了首顆重點突出AI功能的M4芯片……

這也是從移動互聯網時代一直就存在的趨勢?!皣獾拇竽P凸?,產品力強,只要搞一些發布會和官方信息,自然有人去使用和擴散?!币晃毁Y深互聯網從業者感慨道。

國外的AI市場相對更加成熟,用戶本身的付費習慣強,因此生成式AI應用市場進展更快,而中國用戶付費的習慣一直沒有養成,應用研發生態也不成熟,成本限制了開發者們的熱情,導致整個市場發展相對較為緩慢。

7月初起,我們能看到國內廠商開始投入對瀏覽器AI插件的應用和推廣,此前,國外AI廠商就開始嘗試推出各類AI插件。這一舉措同樣是為了爭奪用戶入口,積累更多用戶數據,才能訓練更強大的模型。

插件種類繁多,從基于本身產品大模型功能的瀏覽器衍生品插件,到基于已有模型的“套殼”(即不開發產品而只做產品整合)產品,再到只做垂類功能的翻譯、語音轉文字等功能性插件……目前各類插件眼花繚亂,雖然看起來更像是大模型公司害怕不趕趟的焦慮行為,但這也是AI廠商在尋找更多細分落地場景的體現。

一位國內大模型行業從業者表示,“國外廠商其實一直在引領國內,因為他們確實更成熟,中國的C端大模型公司,模型能力其實都差不多。比如AI搜索和AI情感陪伴,做得比較領先的還是國外的公司。但是關于應用方向,大家都在摸索階段,現在的AI還在很初級的形態,全球都在拿著錘子找釘子。”

而他指出,中國的市場并不能完全模仿借鑒國外,因為中國的情況很特殊,也有自己的市場優勢。“拿B端產品來說,很多AI大廠自己本身就有自己龐大的應用需求,除此之外,高速、水利、金融,這些都有很強的應用場景?!?/p>

比起國外廠商更注重產品和底層研發這些從0到1的能力,中國企業其實更擅長從1到10。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成熟,加上巨大市場規模帶來的豐富應用場景,大模型落地,一定是從場景開始突破。其實國內大模型公司與其去卷營銷、降價格,更應該嘗試去從場景去找價值,這樣的商業化探索更健康,也更持久。

先從營銷戰中走出來,落地到應用,才能探索更多可能。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刺猬公社】,微信公眾號:【刺猬公社】,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