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AI網文復制不出今日頭條

2 評論 580 瀏覽 0 收藏 16 分鐘

在內容創作領域,AI與人類創作者的沖突日益凸顯。字節跳動旗下的番茄小說近期因在作者合同中加入AI條款而引發爭議,這不僅觸及了創作者對自己作品的控制權,也引發了對AI在創作過程中角色的廣泛討論。

字節跳動想在網文領域再一次復制其過去成功的經歷。

十二年前,字節跳動旗下信息分發平臺今日頭條,便曾靠著AI算法推薦以及抓取幾乎免費的海量互聯網信息而迅速崛起,其以極低成本獲取UGC用戶生成內容,繼而不斷調教推薦算法,實現內容主動尋找用戶,把當時依然遵循傳統內容編輯分發模式的互聯網幾大新聞門戶平臺打得潰不成軍。

同樣是在內容領域,但不同的是,如今的字節跳動不僅希望AI取代編輯的作用,更是期待其將網文創作者取而代之。

近日,字節跳動旗下的番茄小說被爆出在作者合同中加上了AI條款,意將其旗下簽約作者的作品,以及全部相關內容數據(包括作品名稱、簡介、大綱、章節、人物、作者個人信息、封面圖等)授權給番茄小說的AI模型用以訓練,且作者不得訴訟平臺侵權。

如出一轍,曾經飽受今日頭條之苦的是新聞內容創作媒體,如今則變成了處境更差的網文作者們,番茄小說以及其背后的字節跳動也再次成文業界“黑馬”,成為全國首個在作者合同中加上了AI訓練條款的內容平臺。不得不說,當前網文平臺的做法仍舊是過去瓜分互聯網流量紅利的樣子,不過眼下互聯網搖身一變成了AI,高質量的數據甚至比流量更為重要,但不同的是,看似更為弱勢的網文作者們卻是比過去的新聞媒體平臺們更加敢于打響第一槍,甚至逼得番茄小說不得不讓步刪除了原協議。

一、一紙協議,海量作者變敵人

就在前不久,同樣發生了一起人與AI的沖突,蘿卜快跑無人駕駛和武漢出租車司機、網約車司機的大戰吸引無數人關注,其中的一個代表性觀點是:“汽車取代了馬車,馬車車夫可以去開汽車,現在無人駕駛要取代出租車,出租車司機能去干啥?”這背后指向著一個被經常提到的老問題——AI是否會取代人類?

尤其是在人滿為患,愈加內卷的網約車行業,人與AI的矛盾顯得更為凸出。有網友戲稱:“在偉大的新時代里,快遞員、外賣小哥、滴滴司機哪個更適合有夢想的年輕人?”可以看出快遞員、外賣小哥和網約車司機已成為社會各類閑散人員的蓄水池。

據青山資本發布的《平臺工人》2023年中消費報告顯示,我國的網約車司機注冊總數已超過1億,而且每天仍有超過2萬的新司機注冊數,如果根據交通運輸部對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數據的統計,2022年的網約車駕駛員證同比新增達32.6%,2023年相比2022年更是增長了近5倍。

從聲量上來看,此次網文作者們和番茄小說AI的大戰,雖然遠遠不及武漢出租車/滴滴司機和蘿卜快跑的關注度,但如果看行業的從事人員數量,網文作者們其實可以和快遞員、外賣小哥和網約車司機并列。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2023年度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網絡文學平臺駐站作者總數已達到2929.43萬人,而且其中大部分為80后、90后,正是年富力強的階段,是創造社會價值的主力軍。

再考慮到番茄小說在網文領域獨大的市場地位,此次網文作者們與AI的沖突勢必爆發。據調研機構Quest Mobile數據顯示,番茄小說是目前互聯網上網文閱讀用戶最多的平臺,截至2023年12月,其月活躍用戶已達到驚人的1.92億,遠超二、三名的七貓小說0.9億和掌閱0.63億。

番茄小說一紙協議便要求作者幾乎無償將其辛辛苦苦碼的內容提供給AI模型訓練,讓不少網文作者擔心“養虎為患”,若日后網文平臺的AI模型能自動生成網文,作者們被“卸磨殺驢”將再無“活路”,而可怕的是,此類可怕的猜測正在成為現實。

據網友發現,番茄小說站內已出現了疑似AI的作者“江沅說書”,該賬號僅僅三個月便上架了200多本作品,更新的速度和頻率異常,明顯超出正常作者的范疇,普通網文作者能日更一萬字已然是佼佼者,雖然番茄小說聲明“沒有發布過任何純AI寫作的作品,也不會違背作者個人意愿使用AI寫作能力”,但數分鐘就能生成上萬字的AI賬號顯然讓作者們人心惶惶。

AI到底是輔助作者們創作還是取而代之?

二、AI網文,降本增效的新利器

AI雖然搞不了原創,但是“套路”滿滿。在網文界,最受歡迎的往往是爆點、爽點不斷,劇情密集推進的文章,這些“爽點”需要作者通過升級、金手指、穿越、后宮等等“設定”來實現,情節則更是充滿套路,這導致網文按照某些固定套路設定形成了不同流派,如:系統流、無限流、種田流、靈氣復蘇流、凡人流等等。而固定的“套路”正是AI所擅長的,只要AI模型學習大量的套路模版網文,就能根據上述種種風格的網文提示詞和規則,生成批量符合“套路”的情節。

此外,在以番茄小說為代表的靠廣告插入盈利的免費網文閱讀平臺上,免費用戶大多對網文情節質量要求沒那么高,只需要“量大管飽”,由此,固定的模式和網文情節讓以及對品質要求不高的用戶,番茄小說恰恰有了AI網文生成的培育土壤。

而番茄小說的一紙協議,一來并沒有給相關的AI訓練補償給作者們,二來,如若此后作者們發現AI使用其作品的類似情節以及人物名稱,由于協議的原因,作者已無法維權。這相當于作者本應該擁有的一部分利潤轉手就到了平臺手中。雖然,在各方的聯合抗爭下,番茄小說開始讓步,對外表示“對于已經簽署補充協議、或簽約條款中包含AI條款的作者,有疑慮可以通過后臺反饋,并開放通道,盡快協助解除相關AI條款約定?!?/p>

但很顯然,網文平臺們的初衷已然開始發生變化,從“開發能夠幫助作者大幅提升寫作效率與閱讀體驗的輔助工具”,蔓延到了在AI“供給端”來革網文作者們的命,畢竟網文平臺們不僅是流量、網文推薦的裁判,也是作者們背后的金主,由平臺來開發所謂的AI寫作助手實在難以讓“命懸平臺”一念之間的網文作者們心安。

網文平臺們想利用AI來降本增效,但這一刀卻不可避免的將影響到創作者們的收入。據同為網文平臺三巨頭之一的閱文集團2023年的財報顯示,其全年總收入為70.12億元,其中內容成本為16.46億元,包括版權及作者報酬等,占到了集團總營收的19.8%,這也意味著網文平臺每年需要把其營收的五分之一分潤給作者。

再來看看閱文集團各類成本的構成,除了占支出大頭的內容成本,平臺分銷成本8.08億元,占營收的11.1%;電視劇、網劇、動畫及電影的制作成本6.31億元,占營收的8.7%;無形資產攤銷成本1.48億元,占營收的2.9%等。公司能利用AI來大幅降本增效的,似乎也只有內容成本和電視劇、網劇、動畫及電影的制作成本這兩個選項了,而這兩個選項恰恰就屬于內容創作領域。

三、AI侵權,法律暫時還治不了平臺

內容創造領域確實是AIGC泛濫的重災區,今年三月,美國知名科技風投公司a16z統計了月訪問量Top50 AI應用,其中,泛內容領域的內容編輯、內容生產、情感陪伴的AI產品應用占比加起來接近70%,而內容編輯和內容生產是AI產品最集中的賽道,兩者加起來占比超過50%,這意味著全球最受歡迎的50個AI應用中有超過一半的產品和內容生成有關。

據量子位的數據,AI寫作應用同樣是國內AIGC領域數量最多的產品。其實不僅是番茄小說,各網文平臺早已上線了各自的AI寫作應用,更深層次來說這些網文平臺背后都有著互聯網巨頭的影子,這早已不是簡單的網文平臺之間的競爭,是互聯網時代的巨頭對未來AI時代的投資押注。

如:七貓小說“AI助理”背后是百度和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閱文“閱文妙筆”“作家助手妙筆版”和集團背后的大股東騰訊控股,騰訊旗下則有著騰訊混元大模型,以及對國內大模型獨角獸月之暗面的巨額投資;阿里巴巴旗下的夸克以及金山旗下辦公平臺WPS也陸續推出了AI寫作應用;更不用說番茄小說背后的字節跳動以及豆包大模型。這也是為何內容創作領域,AI和人類創作者的沖突最為頻繁也最為激烈,無論是國內外,抑或是繪畫、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方向。

雖然目前來看,嘗試第一個吃螃蟹的番茄小說雖然在各方壓力下作出了讓步,網文創作者們看似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若放眼世界,人類創作者在和AI公司們的沖突中并不是時常保持勝利的一方。首先,不考慮應用人類創作者內容的公司是AI還是互聯網,從版權爭端上來看,內容似乎總被創新成不同的形式來進行傳播,而創作者版權常常讓步于技術的創新應用。

從谷歌建立的谷歌圖書收集了海量實體書籍,將電子圖書合并到谷歌的搜索功能中,到今日頭條抓取互聯網上各機構媒體的“免費新聞”,前者通過近十年的官司靠著“合理使用”的原則勝訴,后者則在平臺做大后通過流量收益補償和買下部分新聞版權,兩者都以較小的代價獲取海量內容。

到了人工智能時代,人與AI的沖突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是《紐約時報》與OpenAI的針鋒相對;另一個則是好萊塢對AI曖昧的態度。去年12月27日,《紐約時報》起訴ChatGPT背后的OpenAI侵犯其版權,用其內容進行AI訓練,并在生成結果時會生成一摸一樣的“逐字摘錄”,OpenAI則以“與新聞機構合作并創造新的機會”作為回應,表示此舉為新聞出版商帶來了流量,并有一定“合理使用”原則的公共福利屬性。到目前,雙方訴訟仍未有結果。

好萊塢對AI的態度則顯得更為分裂,不少從業者利盡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去使用Sora、Wonder Studio、Midjourney、Stability等AI工具,乃至創業,由此來占據先機,同樣有不少演員擔心自己的形象、肖像、聲音被AI公司濫用,積極訴訟維護權利??梢钥闯?,好萊塢既希望擁抱AI來大幅降低成本,也希望AI泛濫的同時牢牢抓住自身的版權利益。

當下全球范圍內,人工智能相關法案的制定仍在積極探索中,如近日歐盟剛剛生效了全球首部全面監管人工智能的法規《人工智能法案》,明確提出了AI生成的音頻、視頻、文本和圖像內容能夠被檢測為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美國的一項提案《AIGC版權披露法案》則要求AI公司披露其訓練中用到的版權作品;我國去年實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則強調不得利用算法數據和平臺優勢進行不當競爭和壟斷。

對技術樂觀派來說,此次AI版權問題或許只是新一輪新技術擴散帶來的小小問題,但對成百上千萬靠網文來領“低?!钡木W文作者來說,AI時代的一粒沙,也是重若千鈞。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新熵】,微信公眾號:【新熵】,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1.ai創作的程度目前來看僅限于套路,模板化生成,無法取代頂尖的創作者,但很可能取代整個行業中占比巨大的二三流創作者;
    2.成為頂尖創作者是否要經歷先成為二三流的歷程,如果一個行業二三流創作者都被AI取代的話,就沒有人愿意先去做已經都是AI在做的二三流創作者,那么這一頂尖創作者的產生路徑很可能會消失;
    3.行業格局很可能變成僅剩下擅長使用AI并有創造力的創作者,他們先創造AI無法學習到的套路模板,再交給AI去批量生成;
    怎么看都是行業只剩下頭部創作者。

    來自廣東 回復
  2. AI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AI它帶來了一些便利,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但是我覺得AI是無法寫出帶有溫度有力量的文字,它還是不能取代人物作者的。

    來自中國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