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幫我挺過艱難歲月的“精神燃料”

1 評論 321 瀏覽 1 收藏 17 分鐘

在創業的艱難征途中,每一位創業者都需要找到支撐自己前行的精神燃料。這些燃料不是簡單的安慰或鼓勵,而是來自成功人士的實踐經驗和深刻洞見。本文將分享三位杰出人士——托尼·羅賓遜、彼得·蒂爾的思考和方法,他們的智慧和經驗將為創業者提供實實在在的精神支持和行動指南。

相比起流量和資源,我覺得當下很多創業者內心極度缺乏關愛。但大家需要的不是雞湯式的心靈按摩,而是具體的經驗共享。所以今天,和你分享一些陪我挺過艱難歲月的“精神燃料”。

01 托尼·羅賓遜

1. 對于成事而言,狀態大于一切

“你每一天的第一件事應該是調整狀態,而不是去做其他事情?!?/p>

這個方法來自世界上一個很著名的潛能開發專家托尼·羅賓遜。他曾經輔導過比爾·克林頓、萊昂納多、奧普拉。甚至給曼德拉、戈爾巴喬夫、薩奇爾、戴安娜王妃這樣的國家領導人提供過咨詢。

在他所教的潛能開發課里,最關鍵的一課是一個“人生原則”:

對于你的人生而言,狀態大于一切。你每天第一件事應該是調整狀態,而不是去做其他事情。

因為當我們情緒處于低谷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問題本身,是看不到解決方案的。

比如,你早上醒來特別疲憊不堪,當你去想難題的解決辦法時,你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

如果越想不出來越想,就會適得其反,你可能情緒崩潰,自暴自棄。如果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到“我什么都能做到”的最佳狀態,你反而可能迅速把問題解決掉。

聽到這個思路之后,我們應該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需要我認真考慮解決方案嗎?還是我只需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就能解決了?”

很多事情其實經常有不一樣的解決思路。很多問題解決不掉不一定是方法的問題,而是情緒的問題。

我策劃本期精讀會內容,本質上也得益于這個結論。因為我知道,創業者遇到的很多難題,本質上需要的也不是方法,而是調節狀態。當你狀態調整好之后,很可能不需要尋找方法,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那么,怎么才能擁有最佳狀態呢?

托尼·羅賓遜的方式是“三段式靜修”。他每天早上會花 9 分鐘時間調整狀態。他會把這 9 分鐘分成三段:

第一個“3分鐘”里,他會對人生中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發自內心地表達感恩之情。

比如,今天迎面吹來的微風特別溫暖、剛剛看到的云彩影子特別美、一個孩子的笑容特別燦爛……

說到這里,可能會有跟多人杠我一下,覺得這些特別像騙子們才會聊的內容,好像我天天感恩父母、感恩天地、感恩祖宗,人生就能大獲成功一樣。

“感恩”對情緒調節有益處,這是被科學論證過的。因為感恩情緒和焦慮、恐懼這類負面情緒是兩種互斥的情緒。當我們去感恩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是不會焦慮的。

所以,在冥想、靜坐活動,以及佛教,基督教這樣的宗教里,都有一個固定的環節,那就是“感恩”。

“感恩”雖然聽起來比較雞湯,但是實際上對我們的情緒調節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這個方法我親自驗證過了。

去年,我們公司的生意有一段時間非常冷清,我的內心非常焦慮。于是,我開始使用“感恩”這個方法。

我會感恩自己的員工,我公司經營成這樣,員工還沒有離職;我會感恩我的合伙人,我的業績這么慘,合伙人卻沒有給我臉色,跟我散伙。感恩結束之后,我覺得自己的心情特別平和。

托尼·羅賓遜的第二個“3分鐘”,就是他要聚精會神地感受上帝的存在。也就是,你要進入內心感受自己的信仰。

有些人是無神論者,那你可以信仰曾國藩或王陽明。比如,你去信仰王陽明的心學,設想王陽明如果遇到困難,會怎么處理這件事情。如果你是個運動迷,偶像是科比·布萊恩特,那就可以設想科比遇到難題的時候,會怎么激勵自己、怎么去練習,怎么去贏得勝利。

事實上,你完全可以帶入任何一種信仰,去感受。

我的經驗是,帶入一個具體的人,去感受他們信奉的一些人生價值和原則會更好。這個人不一定是上帝這樣虛擬的人,可以是像科比、喬布斯、巴菲特這樣令你敬佩的人。

第三個“3分鐘”,你要集中精力思考要處理的三件事情,并把這三件事情當成已經完成了,想象那時的感受。

這個很重要,當你去想象你最期望的三件事情完成之后,內心會產生強烈的愉悅感和滿足感。

當這種感覺出現之后,你內心會產生迫切地想去完成這三件事的沖動和欲望,你做事的動力就會很強。并且,因為你去想這三件事是怎么完成的,你腦海中會浮現一些很具體的路徑、方法,你的執行力、思維活躍度也會變強。

運動員就會經常使用這樣的方法??票让看卧谥卮蟊荣愔?,都會暢想第二天以什么方式開戰。

賽前預演賽況,是運動心理學上有深刻研究的方法。而且,預演越細節越好,當你預演之后,賽況大概率會按照你的預想去發展。

科比可能會預想第二天比賽比較焦灼,在某個點上他會接到一個球去絕殺,那他就會設想這個絕殺點在哪、用什么樣的姿勢投出絕殺、對手可能會怎么防守、我要怎么防守。想得越細致越逼真,第二天實現心中所想的可能性越高。

我也經常做這樣的暢想。如果第二天有比較重要的會議、提案、演講,我會提前預演它會以什么方式進行。

02 彼得·蒂爾

2.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這是來自彼得·蒂爾的一個反世俗的觀點。彼得·蒂爾是硅谷創業投資圈的大神,他寫過一本書,叫《從0到1》。如今,“從 0 到 1 ”幾乎成為了創業圈里的流行詞匯。

彼得·蒂爾經常覺得人們高估了失敗的作用。因為很多時候人們失敗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一件事失敗了,可能是一堆元素共同導致了失敗的結果。

當我們失敗之后,分析原因,把這個經驗當作下一次找到成功的思考的時候,那個參考常常是錯誤的。因為失敗的原因太復雜、太多元了,你不可能用教訓指引未來的成功。

所以,他覺得“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而你只有真正成功過一次,才知道成功的感覺,才能找到成功的方法,你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雖然這個觀點會打擊很多人,但很多時候失敗就是一場悲劇,不是成功的必然條件。

你看,我們上一期講的優衣庫的創始人柳井正的觀點和彼得·蒂爾的觀點完全相反。

柳井正說的是,人生就是“一勝九敗”,他特別珍惜每一次失敗。他覺得每一次失敗都是通往成功的一把鑰匙,那他的成功就是通過從失敗身上汲取營養,然后找到成功的路徑和法門。

我們經常聽成功人士講述自己成功的經驗,但這兩個觀點告訴我們,一定要秉持著開放的心態看待他們的觀念。他們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如果他的觀點適合當下的你,就是對的。如果不適合當下的你,就是錯的。

趨勢是我們應該避免的東西

彼得·蒂爾對商業的理解也特別有意思,他特別反對趨勢。他曾經說:“趨勢是我們應該避免的東西?!币驗樗X得很多年輕人都在追著趨勢跑、都在追著浪頭跑。雷軍還提出過“趕上了封口,豬都能飛上天”這樣的觀點。

彼得·蒂爾反對趨勢的原因很簡單,他說:“如果一個東西是趨勢,這意味著很多人都在從事這個領域的事,必然會產生大量的競爭,品牌之間的差異就會變小。當這樣的情況出現時,意味著做這件事已經沒有機會了。

如果不關注趨勢,我們應該關注什么呢?他說:“比起趨勢,我們更應該關注使命?!?/strong>也就是你正在解決的某個獨特的問題,但是其他人還沒在解決,而且你認為這個問題是值得關注的。

他經常會舉的幾個例子是,下一個比爾·蓋茨不會創建操作系統;下一個拉里·佩奇不會開發搜索引擎;下一個馬克·扎克伯格也不會創建社交網絡。如果你只是想模仿這些人,你是不會從他那里學到任何東西的。

彼得·蒂爾所秉持的的商業信念只有一個,那就是“你要做與眾不同的自己”。如果賽道已經很擁擠了,意味著這個問題已經被很多人看到了,它就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機會。

我覺得學習彼得·蒂爾的思維,特別容易抓住大的商業機會。但這樣的思維不適合中小企業,更適合獨角獸級別的企業。彼得·蒂爾投資的企業都是發現了一個大家都沒注意到的行業共性問題,或者社會性的大問題的企業。

不過他的思想的確能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不管你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要警惕“趨勢”。

因為一旦一個事物變成趨勢,勢必會對大家形成誤導。好像跟著趨勢走,你就能成功。但其實,趨勢常常不等于真實的用戶需求,都是夢幻泡影。

比如 O2O、新零售,這些詞聽著都很美好、都很大。但當你去追趕的時候,你會發現在這些熱詞之下,真實的用戶需求是模糊的,這是我們非常要警惕的。

最大的商業機會來自非共識的勝利

彼得·蒂爾給到的第三個特別重要的商業原則是:“非共識的勝利”。

他曾經被問到:“你希望改變或提高的地方是什么?”

彼得·蒂爾回復,我希望我自己不要過于爭強好勝。他說爭強好勝挺好的,你會贏。但是,你會忽略很多重要的東西,比如下象棋你可能會贏得對手,但你會忽略其他方面很重要的發展。

這個例子,我覺得是有背景的。

彼得·蒂爾年輕時是國際象棋的一個高手,他 12 歲就在全美國際象棋青少年排名中位列第七??梢哉f,他在體育競技中是一個很好的競爭者。但他后來從事商業的時候,卻覺得競爭不是一個好詞。

彼得·蒂爾當年是學哲學的,他對很多問題的思考都是本質思考。

為什么商業上不能爭強好勝?

他覺得一旦你爭強好勝,你關注的問題就是對手正在關注的問題。一旦你陷入對手關注的問題,你就拿不到最大的商業機會。

哲學上大家經常討論的話題叫“真理”。在商業社會上,大家經常誤以為“共識就等于真理”。

比如,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共識“比特幣區塊鏈是趨勢”。但后來,比特幣的市場又慢慢地涼掉了。

彼得·蒂爾認為,真正好的商業,是你找到了一個事物的真理,但它卻不是共識。

這句話簡單翻譯過來就是,一個商業機會大家都認為這不是機會,只有你認為是機會。你堅持下來證明它真的是一個大的機會,這就是一個最好的商業機會。

聽起來像一個繞口令,我們舉個例子來解釋一下。

比如,當年馬云做中國黃頁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馬云是個騙子,但真實情況是中國黃頁就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這就是最好的商業機會,叫做“非共識的正確”。

彼得·蒂爾經常會秉持著這樣的原則處理身邊的事情。

他在投資創業者或者招聘的時候,經常會問對方一個問題:“告訴我一個你認為正確的,但很少有人同意的觀點?!?/p>

如果這些人回答不出來這個問題,他會認為這個人就是沒有什么前途的人。如果這些人告訴他答案,這個答案彼得·蒂爾也覺得很對,他之前沒有意識到,他覺得這就是這個人就值得投資,或這個人值得招聘。

彼得·蒂爾的所有的思維習慣,其實都有點另辟蹊徑。他認為好的商業機會、優秀的競爭策略、好的人生習慣,一定要與眾不同,一定是你認為正確但很少有人同意的東西,但最終證明這個事是正確的。

03 總結一下

在當下的商業環境下,千萬不要閉門造車,要不停地向高手請教解題的方法。

祝福所有創業者都能挺過一次次艱難險阻,翻過心中的一座座高山。

專欄作家

梁將軍,公眾號:梁將軍(ID-liangjiangjunism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品牌IP戰略顧問,每兩周大約思考一個營銷課題。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看下來我認為創業者不僅要內心堅韌,不會被困難輕易打倒,而且要有信念感,從心底里認為自己能成功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