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AI“圍剿”與“反圍剿”
狼群會在必要時候進行狩獵,每一次都是精心策劃,其往往會采取尾隨之勢,讓獵物跑起來,伺機而動,一擊即中。
硅谷里的“狩獵”亦是如此。短短四天內,就有三家科技巨頭不約而同對生成式AI創企動手。8月3日,谷歌斥巨資25億美元“買回”Character.AI 30人團隊。8月1日,微軟正式宣布OpenAI是其搜索業務和廣告業務的競爭對手之一。7月31日,Canva則宣布將生成式AI創企Leonardo.ai收編。
圖注:Leonardo.ai宣布被Canva收購 來源:Leonardo.ai官網
微軟、谷歌等科技巨頭們如狼群一樣,跟隨在AI創企身后,待其產品經市場驗證后,迅速出擊,選擇收購或競爭的方式,將AI創企收入囊中,進一步鞏固自己行業霸主地位。
面對科技巨頭的圍剿之勢,AI創企們則各有選擇。一些AI創企奮力抵抗,也有不少AI初創公司正在排隊等待收購。“放在一年前,我很難想象。”一位長線關注AI賽道的投資者說道。
就在一年前,AI創企們還是硅谷里最受追捧的對象之一。最熱時期,硅谷里的投資者甚至需要排著隊等著約見明星AI創企高管。據市場分析機構Dealroom調查,僅2023年一年全球生成式AI創企的融資額就超過250億美元,生成式AI成為名副其實的“吸金”賽道。
圖注:全球生成式AI創企VC投資總額 來源:Dealroom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生成式AI行業將“一路高歌”下去時,不少生成式AI創企們卻轉身抱起了互聯網大廠的大腿,尋求收購?!安粌H明星AI創企們收到多份收購詢問,互聯網大廠的郵箱里也塞滿了生成式AI創企的收購邀請?!敝槿耸扛嬖V硅兔君。
硅谷里的生成式AI企業究竟遭遇了什么,讓他們如此迫切尋求收購?互聯網大廠又是如何拿下各大生成式AI創企?生成式AI的故事還能繼續講下去嗎?曾經在互聯網時期的巨頭們,正在“AI原生”時代發起一場針對初創企業的“合圍”,我們也看到生成式AI企業與互聯網大廠之間的攻防之勢正在轉變。
01 連環計、攻心計、反客為主,巨頭圍剿AI創企的三十六計
在這場生成式AI“圍剿”中,科技巨頭們使出“三十六計”,對AI創企進行多方面的戰略布局。
其中,最引人矚目就是微軟對OpenAI使出“連環計”。
微軟通過投資早期的10億美元巧妙地敲開OpenAI的大門,隨后追加20億美元進一步鞏固雙方的合作關系,也讓微軟為OpenAI的獨家云計算服務提供商。
2023年1月,正當所有科技企業還在觀望生成式AI發展時,微軟再次果斷出手,通過一場高達百億美元的戰略注資,將自己和當下最具潛力的AI創企OpenAI在資金、技術以及未來利潤分成等方面牢牢地“綁定”在一起,也讓微軟成為一舉成為業內最受關注的科技巨頭之一,其市值也一舉突破3萬億美元大關。
這一筆百億美元的合作也讓人津津樂道。根據《財富》雜志報道,這筆投資包含多個階段:第一階段,微軟有權獲得OpenAI 75%的利潤分成,直到收回其投資;第二階段,當OpenAI的利潤達到一定數額后,微軟的利潤分成將降至49%,而其他投資者和員工將有權獲得公司剩余的利潤;第三階段,當OpenAI的利潤達到更高數額后,微軟和其他投資者的股份將歸還給OpenAI的非營利基金會。
可以看出僅明面上的利益,微軟就收獲不少。它不但能夠通過其云服務Azure,出售GPT的訪問權限,而且還能通過即將推出的模型與GPT直接競爭。如果OpenAI發展順利的話,微軟不但很快能夠收回自己投入百億資金,還能夠拿下OpenAI近一半的利潤。從已有消息來看,現階段OpenAI說是正在給微軟“打工還債”也不為過。
相較微軟,谷歌對Character.AI的收購策略,更像一場精心策劃的”攻心計”。
對內,谷歌通過提供豐厚的薪資待遇以及老東家的感情牌,成功說服自己曾經的員工——Character.AI創始人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讓他們放棄了自己創立不久的公司,帶領關鍵產品和技術回歸谷歌的懷抱。
對外,谷歌不僅提前減少了一個實力強勁的生成式AI競爭對手,也打擊了生成式AI創業團隊的士氣和忠誠度。值得一提的是收購的時間點——Character.AI的收購價遠比市場預估價要低。
圖注:Character.AI官網
今年3月,微軟還以Inflection Al最高估值15億美元的兩倍,30億美元拿下Inflection Al,但5個月后,Character.AI的收購價卻只有其最高值50億美元的一半,25億美元。生成式AI創企估值縮水,也隱約透露出人們對生成式AI技術風口的看法正在回歸理性。
這類收購CEO的形式,也被稱為“合成收購(synthetic acquisitions)?!蓖顿Y機構Benchmark合伙人Chetan Puttagunta表示:“這些收購行為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型科技公司并購面臨監管壓力?!?/p>
在這類收購中,投資者們并未損失分毫。據The Information報道,Character.AI 的投資者獲得的回報至少是其原始投資的2.5倍。Inflection的AI投資者仍將獲得其初始投資的1.1到 1.5倍,部分原因是該公司可能沒有花掉籌集的所有資金。并且,如果Inflection成功開發新的AI產品,其原始投資者可能會獲得額外回報。
“能干的企業自己造,不能干的企業花錢買?!迸c前兩家科技巨頭相比,Canva則更直接,僅用一招“反客為主”,將生成式AI創企Leonardo.ai整個團隊直接收編入組。圖形設計巨頭企業Canva擁有來自全球190多個國家的1.5億月活躍用戶,平均每秒就有200個設計被創建。Leonardo.ai的加入,無疑提升了Canva創新產品競爭力。
這一招,不但讓Canva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彌補自身在生成式AI設計領域的不足,同時借助Leonardo.ai的創新能力和已有的市場基礎,加速自身產品的發展和迭代,讓Canva在競爭日益激烈的AI設計工具市場中脫穎而出。
不僅如此,科技巨頭也非常擅長“合縱連橫”——通過一定資金注入,將生成式AI初創企業招納入自己的生態下。
當下,生成式AI產業鏈主要涵蓋了從上游數據中心、算力研發等基礎設施,中游則主要負責AI模型開發以及涉及數據處理與開發工具處理,再到下游的多樣化AI應用市場。
圖注:人工智能產業圖譜
無論是英偉達+AI大模型創企,還是微軟+AI應用創企,通過構建生成式AI生態,科技巨頭們都能夠通過AI創企的能力,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和解決方案,增強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
英偉達擅用此招,——不但接連收購AI管理初創公司Run:ai和深度學習AI創企Deci等,而且還先后投資了Mistral AI、Cohere、Together AI等14家生成式AI創企。
圖注:北美科技巨頭布局生成式AI創企梳理(硅兔君制表)
微軟則是與Cohere、Mistral AI等大型語言模型的公司達成協議,將它們引入Azure平臺。Mistral AI將自己的模型將直接在微軟云中售賣,也成為繼OpenAI之后第二家在Azure云平臺上提供商業AI模型的公司。隨后,Cohere也將企業級AI模型Cohere Command R、Command R+模型將放入Azure AI作為托管服務。
如此一來,微軟一方面擴大自家Azure平臺的影響,能夠提供更多樣化的AI模型,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另一方面,微軟也為自己的Azure云服務增加更多新客戶,帶動云服務業務增長。
圖注:微軟Azure AI平臺
“對于Character和Inflection這樣的創企來說……(被收購)是他們最好的選擇,”專注AI賽道的投資公司Advaita Capital創始人Gayatri Sarkar說道?!耙恍﹦撈笮枰罅抠Y金,如果他們被納入更大的保護傘下,對他們來說會更好。
另一位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合伙人Guru Chahal則表示,他對AI行業經歷重大整合并不感到驚訝。“并非每家公司都能充分發揮自己潛力,”Chahal表示,他們公司曾投資了AI模型開發商Mistral?!拔覀兊恼擖c一直是前沿模型將會被寡頭壟斷?!?/p>
我們可以看到,這場生成式AI主導權爭奪戰中,科技巨頭們頗有策略地向AI初創公司進行合圍,在這樣一套連招之后,大多數的AI創企幾乎都已經與科技巨頭們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更難走出獨立自主的道路。
02 資金、人才、競爭力,生成式AI創企難闖三道關
科技巨頭對生成式AI初創企業的”圍剿”,揭開了科技巨頭們無情收割AI企業的序幕。
“圍剿”之下,對生成式AI初創企業而言,還需翻越三座大山。
首先是資金大考。在Scaling law(即隨著模型、數據集大小和用于訓練的計算浮點數的增加,模型的性能會提高)暴力美學之下的生成式AI,資金對于每個企業而言都是最難的一關,每個生成式AI企業面臨的資金考題各不相同。
像是OpenAI這類專注于大模型研發的明星AI創企,則是花得快,賺得少。因為大模型的研發往往離不開數據收集與處理、模型設計、訓練、評估和優化等環節,這其中最燒錢的通常是模型訓練環節。
斯坦福大學發布的《2023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曾提到,2020年訓練1750億參數量的GPT-3的費用大概是180萬美元。GPT-3比GPT-2的參數量擴大了117倍,其訓練費用也增加了36倍。這幾年,GPT-4、GPT-4o、GPT-4o mini高頻率、快節奏的接連發布,也意味著OpenAI投入的研發成本正在不斷攀高。
據外媒The Infomation相關報道,OpenAI的運營成本預計高達85億美元,其中包括了推理成本、訓練成本和人工成本,而收入則大約在38億美元至45億美元之間,這表明公司可能面臨高達50億美元的巨額虧損。
35億的收入,50億的凈虧損、100億投資“欠款”,OpenAI——這家生成式AI賽道里最具潛力的創企,仍在背負資金大山。
如何算好經濟賬,是OpenAI們是否能夠在熱潮褪去之后生存下去的基礎。若是初創企業在經濟上難以為繼,便給了互聯網大廠行動的時機。在生成式AI賽道創業,“節流”基本無望,“開源”卻往往倒在商業化道路上。
比如說,Character.AI主打虛擬社交,盡管用戶活躍度高,但面臨用戶不愿為產品付費,難以形成商業閉環等難題。目前訂閱用戶不到10萬,占總用戶量的不到千分之一。
如今,像是Anthropic、Stability AI、Inflection AI等這類小有名氣,卻又不如OpenAI高流量的生成式AI應用企業們無一例外,遇到了和Character.AI相似的問題。比如說,Anthropic每年收支缺口高達18億美元,Stability AI在沒有科技巨頭支持下運營,面臨較大的財務壓力。
圖注:Stability AI官網
這也導致了有些AI創企在當下更希望能夠納入大廠,獲得更多資金和資源支持。
人才關,是繼資金和收入之外,生成式AI公司面臨的又一挑戰。
生成式AI發展主要基于深度學習和NLP。但其實距離谷歌2017年提出Transformer架構到如今也不過七年多,真正扎根在該領域的研發人員并不多,其中能夠拿到百萬年薪的人就更加少,因此每一個都是各大企業的爭搶對象。
獵頭公司Rora曾透露,OpenAI為部分員工提供的年薪高達865,000美元,其中包括665,000美元基本工資和200,000美元的股票期權。更不用提,OpenAI在從谷歌挖資深研究員時承諾員工千萬年薪。
除了資金流、人才競爭,創企們還面臨著更激烈的產品競爭環境。
大模型參數發布速度越來越快,同類型產品越來越多,產品價格卻越來越低。據硅兔君不完全統計,僅2024年前7個月,科技大廠們就推出了11款AI模型,遍布各個方向。
谷歌先后推出Gemini 1.5 Flash和Pro、開源模型Gemma、視頻生成模型Veo、文生圖模型Imagen 5款AI模型。Meta發布了大型語言模型Llama 3.1、視頻處理模型Segment Anything Model 2 (SAM 2)、混合模型Meta Chameleon、AI音樂生成模型JASCO。微軟和蘋果則是分別發布了Phi-3系列AI小語言模型和Apple Intelligence AI大模型。
圖注:Meta發布Llama 3.1
除了卷數量,大廠們還在卷價格。Google Gemini 1.5 Flash模型提供每1M tokens以較低的價格$0.13美元(0.013/K)。AWS提供的Titan Text Express和Titan Text Lite模型價格分別為每8K tokens收費$0.20美元(0.025/K)和每4K tokens收費$0.15美元(0.0375/K)。當行業都在比拼價格時,創企也無法置身事外。OpenAI的GPT-4o模型根據其2024年8月6日的版本,定價為每128K tokens收費$2.50美元(約為0.0195/K)。
此外,初創企業之間的競爭一如既往地激烈。Lightspeed的Chahal說道?!拔覀兛吹饺谫Y輪次之間的間隔越來越短,而且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創業。”
投入大、難盈利、競爭大已經成為擺在所有生成式AI創企面前的共性難題。已經有不少AI創企已經倒在這波激流前進的市場變動中。
據鈦媒體報道,自ChatGPT發布(2022年11月30日)到今年7月29日期間,國內新注冊成立后現在卻處于注銷吊銷或停業異常狀態的人工智能(AI)相關公司數量達78612家,接近8萬家企業已經消失。從中國這一角中,我們也能窺出全球生成式AI創企艱難的生存環境。
而狼群的“圍剿”,從這一刻開始。不過,這種“圍剿”,對生成式AI行業和AI初創企業而言并非壞事,行業的整合和收購在商業社會中極為常見,對巨頭和初創企業而言,也是各取所需的行為。
03 裁員、漲價、合作,AI創企奮力突圍
生存還是死亡,在商業社會有時候沒有那么多時間做選擇。
裁員是諸多AI創企突圍的第一步。AI編程獨角獸Replit宣布裁員20%,共30人。AI語音識別軟件創企Deepgram同樣宣布已裁員約20%。AI聊天機器人Jasper公司CEO也在領英上宣布,公司正在裁掉一些員工,以便集中精力調整業務方向。
另一些AI創企正緊緊抓住核心市場需求,以獲得更多的收入。比如說,OpenAI是通過SearchGPT對傳統搜索業務造成了沖擊,進入了新的商業賽道。Midjourney則通過付費訂閱模式實現年營收1億美元,并且其AI繪圖工具已經在Discord上積累了近1500萬用戶。Anthropic也曾告訴一些投資者,該公司的年化營收為1億美元,預計到今年年底將達到5億美元。此外有消息稱,Harvey AI的總營收入也已經超過2500萬美元。從現有信息倆看,有些生成式AI創企們已經搭建了較為穩定的盈利方式,達到了維持生存的“基本線”。
像是AI搜索引擎公司Perplexity針對出版商推出了一項收入分享計劃。當Perplexity從基于其文章的即時回復中賺錢時,出版商將獲得報酬。有消息稱,OpenAI也正在暗地對接一些微軟客戶如一些奢飾品企業等,進一步拓展自己的客戶群體。
圖注:Perplexity官網
當然,更多生成式AI創企正在尋求與大廠之間的合作,微軟、英偉達、谷歌也先后與AI創企達成一定合作平臺,正如前文所提,微軟的Azure AI正是其中典型代表。
正如動物世界中的競爭、合作與共贏,商業生態中的企業也在這樣的狀態中上演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戲碼。
從微軟、谷歌、Canva三大巨頭在同一時期動作來看,如今生成式AI賽道無疑到了洗牌之際。巨頭們憑借資源和影響力,試圖主導市場,而創企則以其靈活性和創新能力,不斷突破和挑戰現狀。
雙方在合作與競爭中尋找平衡,共同推動著AI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這不僅是一場關于技術的較量,更是一場關于智慧和遠見的博弈。
作者|Xuushan
編輯|伊凡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硅兔賽跑】,微信公眾號:【硅兔賽跑】,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