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分析,如何洞察業務痛點

1 評論 1450 瀏覽 13 收藏 11 分鐘

在企業經營分析中,洞察業務痛點是數據分析師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系統地闡述了如何通過四個步驟—宏觀問題識別、產品問題識別、策略問題識別和業務問題識別—來深入理解業務痛點,并提出了具體的分析方法和建議。文章強調,只有深入業務過程,量化分析,并結合外部信息和內部協同,才能有效識別并解決業務問題。

“做經營分析,要洞察業務痛點,不要只羅列指標達成數據!”,這是很多公司對數據分析師的要求??傻降自鯓硬潘愣床斓綐I務痛點?今天系統講解一下。

一、錯誤示范

一提到“洞察痛點”很多人本能就把指標達成率給列出來了,然后寫到“本月A部門銷售嚴重不達標!”還有些人會做拆解(如下圖所示)拆完了說:“因為A部門新用戶不行,建議把新用戶搞多!” 這算是洞察到痛點了吧。

這個確實是痛點,問題是這是句廢話,說的好像A部門不想把新用戶搞多一樣。這樣僅僅列舉結果指標,不討論業務過程,都是隔靴搔癢,沒法觸及真正的痛點。

另一些人想著:既然要了解業務過程,干脆給分公司/業務部打個電話問問。然而不打電話還好,一打電話,聽到了截然不同兩種聲音(如下圖所示):

那么問題來了:你信誰?一旦你選擇信了某一方,另一方就會不遺余力地質疑、攻擊你的數據結果。一旦站隊,大家就不在乎你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了。

那么,該怎么辦呢?

二、破局思路

從錯誤示范中可以看出:

  • 現狀1、光列舉結果指標不行,得深入業務
  • 困擾2、不能光聽業務說,得有一套系統的分析模型
  • 量化業務過程是關鍵,可能需要采集更多數據

人們常說的業務痛點,涵蓋了外部環境,產品品質,銷售策略,業務執行等多個因素。想要理清頭緒,需要從宏觀到微觀一步步做。此時分析框架,可以分這四步走(如下圖所示)。

1. 第一步:宏觀問題識別

宏觀環境分析有固定的框架(如下圖所示)。在這四個因素中,上游的影響最容易確認,可通過供應商報價+采購招標情況,判斷是否成本在上升。政策因素往往短期內不會有劇烈波動,也較容易排除。

麻煩的是消費者+競爭對手因素,這兩者經常糾纏在一起,很難判斷是消費者普遍沒有需求,還是被競爭對手搶走了,競爭對手的準確數據也較難獲取。因此這里需要綜合多個數據源進行判斷,諸如第三方公司報告、電商平臺給出的各品牌排行/參考銷量、以及一些灰色手段(這里不方便展開,哈哈)。

需要注意的是宏觀問題分析,需要獨立輸出結果。在所有分析開展之前先下判斷,并且獲得管理層認可。這樣就堵死了后續甩鍋的機會。如果真的判斷宏觀環境有重大問題,那也是全公司一起想辦法,而不是讓某個部門獨自面對。

2. 第二步:產品問題識別

注意:產品問題,經常和價格、促銷、市場定位等混合在一起。比如,雖然我司產品質量差,可價格特別特別低,那也能賣得不錯。為了找到真正問題點,一般會把產品硬件質量,和產品價格、促銷、宣傳等分開討論,先保證硬件上有清晰的定位,再看策略。

這里又需要多方面收集信息:

  • 產品研發/商品管理同事,給出專業判斷
  • 從客服、售后收集投訴、維修等信息輔助判斷
  • 結合研發/市場部門的用戶調查,了解用戶真實需求

多方面印證才好下結論,尤其要避免“功能自嗨”:廠商自以為很好的功能賣點,其實用戶并不感冒。

3. 第三步:策略問題識別

策略問題涉及價格、促銷、渠道、推廣方式等多個方面,與產品一旦定型就很少大改不同,策略經常有調整,而且在具體促銷形式,推廣形式上,常常有創新。因此想要分析清楚策略是否有問題,需要對策略進行清晰的量化描述。這里可以利用人貨場模型展開,比如:

  • 策略方向是:擴張、維持、收縮
  • 策略發力點是:渠道、客戶、商品
  • 在推廣渠道上:渠道數量、投放次數、投放形式
  • 在客戶上:吸引客戶的話題、營銷形式、營銷力度
  • 在商品上:主打功能優勢、價格優勢

在同一個策略下,經常會有一系列的具體落地活動,每個活動間會有些許差異。因此編制分析表時,需要圍繞同一個目標,記錄歷次活動在業務上的演變與實際效果,這樣才好分析出:是策略走不通,還是執行沒到位。

策略問題一般優先于業務執行進行討論,如果選錯了渠道,或者給出的優惠方案明顯弱于競爭對手,任憑一線怎么努力也很難賣得動。

4. 第四步:業務問題識別

在分析業務執行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標桿分析法。通過樹立標桿,對比標桿找差距。這樣可以有效避免“你行你上啊,不上別逼逼”一類的質疑。

要注意的是:

1、標桿本身不應該“維業績論”,需要綜合考核收入、成本、回款等因素,避免一線過份突擊某個指標,犧牲其他指標。

2、標桿應該分級別,既從全體業務線中選標桿,也要從每個業務線內,找自己的小標桿。這樣便于一線“向身邊的人學習”,實現逐步迭代。

3、標桿可復制性是關鍵。如果標桿僅僅在特殊時間段,需要特定資源情況下成功,那就不是可復制標桿。如果標桿僅僅在短期內優秀,無法長期持續,那也得重新思考策略。

只有在標桿可復制性高的時候,才會建議業務方復制標桿做法。

如果發現標桿只在特定時間段才能成功,現在已經錯過了窗口期,則需要建議業務部門組織討論,針對當下形勢尋找新對策。

如果發現標桿需要特殊資源(特殊屬性的人、特殊地理位置等)才能成功,則需要建議業務部門重新評估投入產出情況,調配投入拿下優質資源。

如果發現標桿是偶然成功的,很難持續復制,則需要回到策略層面,考慮是打造一個穩定的標桿;還是用賽馬模式,多頭下注看哪個業務能成功。

總之,不可能“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一味地喊“只要沒干死,就往死里干”,那就干脆不要做分析了。正是這種細致的分析才體現經營分析的價值。小結

綜上可見,為了輸出高質量的分析報告,做經營分析的人就不能只抱著利潤、收入、成本的報表,就不能只會算同比、環比、KPI完成比、時間進度比。

首先:需要有廣泛的外部信息收集,了解市場大勢

其次:需要協同產品/營銷/運營同事,了解具體策略

再次:需要對一線有分類、分級,樹立標桿,解構標桿做法

這樣遇到問題時,才能依次判斷:

1、是不是宏觀問題

2、是不是產品/策略出了問題

3、是不是一線真的執行有問題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的陳老師】,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經營策略,有助于企業開發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