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行業泡沫破滅,正式進入下半場

1 評論 696 瀏覽 0 收藏 12 分鐘

引言
軟件行業經歷了一段高速發展期后,目前似乎進入了泡沫破滅的下半場。許多軟件公司,包括一些頭部SaaS企業,在面對融資難、自身盈利能力不足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進行大規模裁員以求生存。本文通過分析當前軟件行業的現狀,探討了企業應如何調整策略,以應對這一變化。

最近我和很多軟件創業者、高管聊天,最大的感受就是:軟件行業泡沫破滅,已經進入下半場。

在過去 2 年,軟件公司普遍進行了大規模減員,甚至很多頭部 SaaS 公司,減員率都超過了 50%。

以有贊為例,根據財報數據,在2021年第三季度,還擁有員工4358名,到了今年第二季度,就只有1582名了,減少了超過 60%。

減員的原因也很簡單:融資斷流,企業造血能力不足,不降本就會失血死亡。

在那時候,很多軟件公司還抱有幻想:只要實現了盈虧平衡,就還有機會東山再起。

但是,最近我發現很多企業的想法已經改變了。

比如,某創業者已經實現了盈虧平衡,但是他仍然決定繼續裁員。

原因就在于,他已經對未來失去幻想,開始接受“高速增長的時代,可能已經徹底結束了”,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先把錢賺到手,落袋為安呢?

這種悲觀的想法,確實不是空穴來風。

大部分軟件創業公司都是中小企業,他們正在面臨來自多方面的重壓。

首先,IT 需求的萎縮是顯而易見的,不管是企業的預算,還是 ZF 的預算,都在縮水。

一位 SaaS 公司的高管告訴我,最近半年,新簽訂單大幅度縮水了。

其實客戶還在增長,但是他們花錢越發謹慎,特別是對于 IT 建設這種非剛性需求。

頭部 SaaS 公司還好,續費收入往往接近收入大盤的 50%,但是項目制軟件公司80% 的收入都依賴新簽訂單,他們的處境就更為糟糕。

我在 B 端軟件高管群做的一份調研,也證實了這個觀點。

調研范圍是 2024 年第一季度,可以看到,SaaS 公司的業績情況,明顯優于項目制公司。

ToB的日子不好過,ToG的日子就更加艱難了。

現在全國上下都是號召“過緊日子”,ZF 的 IT 預算今年下滑也很嚴重,而且根據我的調研,明年的預算還會進一步大幅度下滑。

需求端萎縮了,那是不是就是適當的收縮規模,少賺一點就好了呢?

現實是,在競爭端,中小企業也正在面臨降維打擊。

最近和一些中小企業創業者聊天,他們都遇到一個問題:Guo 企Yang企正在下場和小企業搶生意。

本來,中小企業的優勢就是價格低廉,畢竟他們沒有品牌和技術優勢,只能依靠更低的價格取勝。

但是很多 GY企也開始實現低價策略。

他們的成本優勢非常明顯,畢竟家大業大,資源豐富。

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利潤考核,只有收入考核。

這就意味著,他們可以用成本價競爭,這就對中小企業形成了降維打擊。

一位創業者告訴我,GY 企直接用 50% 的報價來競標,他們根本就沒有還手的能力。

去年,他已經裁員了 50%,但是最近,他又裁員了 10%,人員已經控制了在 100 人 以內。

然而,這還沒有結束,因為面對降維打擊,全面失守可能是遲早的事。

除了需求端萎縮、競爭端愈發殘酷,政策環境也正在悄悄發生變化。

一位創業者告訴我,疫情期間雖然業務開展困難,但是 ZF幫扶很多,稅收方面的政策也很好。

但是最近,政策正在逐步收緊。

一些地方的非稅(Fa Kuan)收入,上升明顯。

前幾天爆出來的新聞,某局工作人員與涉案企業就罰沒金額“談判”時,要求企業認罰不能低于2100萬元,并揚言“扶持一個企業我沒本事,干垮一個企業太簡單了?!?/p>

顯然,民營企業正成為唐僧肉,大家一哄而上。

最近有贊發布了 2024 年上半年財報,經營利潤大增。

我看了下財報數據,去年同期虧損 1100 萬,今年盈利 250 萬,雖然不多,但是是一個很積極的信號。

這意味著,有贊真正實現了盈虧平衡。

有贊的策略簡單粗暴:裁、裁、裁。

就連只有十幾個人的 HRBP 部門,也全部裁撤,要求一周內完成轉崗,并必須真正從事與 HRBP 無關的業務工作。

有贊是否還會繼續裁員呢?有可能,雖然裁員的空間已經不大。

但是就如白鴉(有贊 CEO) 所說:中國已經正式進入低增長時期,精細化運營是必須的選擇。

什么叫精細化運營?

其實就是裁剪一切非必要的成本。而作為軟件公司,什么成本最高呢?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白鴉在過去可能犯了一些決策錯誤,但是這一次,他跑在了競爭對手的前面。

在別人還在糾結要不要保留有生力量,還在幻想能不能再次抓住一個風口的時候,白鴉已經徹底轉換了經營思路,完成了戰略與組織架構的重組。

過去是“被動收縮”,現在是“主動收縮”,這就是中國軟件行業泡沫破滅的下半場。

那是不是就沒有希望了呢?

也不是。

最近,阿里云發布了最新一個季度的財報,不考慮來自集團關聯企業的收入,外部收入同比增長了 6%。

這個數字一方面跑贏了阿里大盤(增長 4%),同時也跑贏了自己:在上個財年,阿里云的外部收入是同比下降的。

更重要的是,阿里云的利潤(經調整EBITA)同比大增 155%。

收入和利潤雙雙超預期,原因就在于阿里云的新戰略:AI驅動,公共云優先。

簡單來說,就是一方面收縮業務邊界,嚴控成本和毛利(主要是削減定制項目);另一方面則是抓住 AI 的機會,積極增加收入和利潤。

阿里云透露:AI相關產品收入在上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之后,在最新一季度持續保持了三位數增長。

對軟件行業有什么啟發呢?

當然不是勸大家一頭扎進 AI。

實際上,AIGC 在應用端還處于早期,真正賺錢的都是“賣鏟子”的供應商,英偉達如此,阿里云也如此。

我覺得阿里云有 2 點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首先,該收縮的要堅決收縮,放棄增長的幻想。

如果沒有拋開 AI 帶來的增長,阿里云的最新財報會是什么樣呢?

我覺得大概率就是:收入收縮,利潤增長。

畢竟 AI 相關收入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對收入的貢獻應該是居功至偉。

在上個財年,AI 帶來的收入增長還沒有這么凸顯,阿里云就是收入下降,利潤增長。

其次,靜待機會,不見兔子不撒鷹。

AIGC 對于阿里云這樣的廠商來說是機會,對于大部分軟件公司則未必。

根據我的調研,目前做 AIGC 的企業軟件公司,基本都是虧損的狀態,而且這些公司內部的一些高管也持悲觀態度。

但是,機會總是有的。

比如,鼎捷發布了上半年財報,收入超 10 億,增長了 11%,經營利潤也大增 54%。

但是其實,鼎捷的大陸版本業務增長并不好,只有 7%,而且主要來自于老客戶的復購。

與此同時,鼎捷員工數也只出不進:和去年年底相比,減少了 75 人。

那鼎捷的增長來自于哪里呢?

主要是海外。

今年上半年,鼎捷在東南亞的收入同比增長了 36%,第二季度更是同比增長了 60%。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鼎捷在臺灣和海外的收入占整體收入的比例,已經超過了 50%。

當然了,并不是每個企業都可以成為鼎捷。

鼎捷在制造業的深耕,包括鼎捷的大股東(富士康)優勢,都是我們羨慕不來的。

但是,至少我們可以放棄幻想,堅決調整到位,削減不必要的營銷和行政開支,砍掉不賺錢的業務線,然后靜待屬于我們的機會。

這讓我想起一個老故事:

1997年蘋果瀕臨破產,喬布斯重回蘋果并將公司的規模進行了大幅縮小。但是,蘋果在個人計算機市場只占有4%的份額,根本看不到任何崛起的跡象。

有人問喬布斯:史蒂夫,根據我們對計算機行業的了解,蘋果無法真正的突破這種微利模式。網絡效應太強了,Windows 和英特爾的標桿地位根本無法撼動。那么,你有什么長遠之計嗎?制定了什么戰略嗎?

喬布斯沒有反駁他的論據,但也沒有認同,他只是淡淡一笑:我在等待下一個大機遇。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ToB老人家】,微信公眾號:【ToB老人家】,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在面對行業變革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才能在逆境中迎來新的春天。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