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的力量:從理論到實踐(九)

0 評論 241 瀏覽 0 收藏 13 分鐘

本文詳細探討了用戶需求的定義、識別方法、采集來源以及優先級劃分策略,強調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巧妙平衡和處理緊急需求,確保產品與市場同步前進。

在浩瀚的市場海洋中,用戶需求如同指引航向的燈塔,它不僅照亮了產品創新的道路,更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用戶需求,簡而言之,是用戶在特定生活或工作場景下,渴望達成的目標或亟待解決的問題,它們源自內心深處的渴望與不滿,驅動著每一次的嘗試與變革。

一、用戶需求的定義與識別

用戶需求通常指的是用戶在特定情境下想要實現的目標或解決的問題。這些需求可能源于用戶的生理或心理不滿足感,它們可以激發用戶采取行動。用戶需求是產品或服務設計的基礎,因為它們直接關聯到用戶的實際使用場景和體驗。

識別用戶需求是一個發現和理解用戶目標的過程,它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進行:

  • 頭腦風暴:團隊成員聚在一起,自由地提出想法和問題,以激發創新和發現潛在的用戶需求。
  • 調研訪談:通過面對面或在線訪談的方式,直接從用戶那里收集信息,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望。
  • 用戶調查:設計問卷或調查,收集大量用戶的數據,以識別普遍的需求和偏好。
  • 用戶反饋分析:分析用戶對現有產品或服務的反饋,從中提取需求信息。
  • 產品數據分析:通過分析用戶與產品交互的數據,了解用戶的行為模式和潛在需求。
  • 競品分析:研究競爭對手的產品,了解市場上已有的解決方案和用戶可能的需求。

二、需求采集的來源

在進行產品或服務設計時,我們需要從哪里獲取用戶的需求信息。這些需求信息對于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設計符合市場的產品至關重要

1. 公司內部來源

公司內部是需求采集的重要渠道之一,主要包括:

  • 老板或高層管理:他們可能基于市場趨勢、公司戰略或投資回報的考慮提出需求。
  • 同事:跨部門合作時,不同部門的同事可能會根據他們的專業視角提出需求。
  • 產品團隊:產品經理、設計師和工程師等團隊成員,他們通過用戶反饋、數據分析等方式,挖掘潛在的需求。

2. 產品自身

產品自身也可以成為需求的來源,這通常涉及到:

  • 策劃與挖掘:產品經理通過市場調研、用戶訪談、競品分析等方式,主動策劃和挖掘用戶需求。
  • 用戶使用數據:通過分析用戶與產品交互的數據,如點擊率、留存率等,來發現用戶的行為模式和需求。

3. 公司外部來源

公司外部的來源更加直接地反映了用戶和市場的需求,包括:

  • 最終用戶:直接使用產品的用戶,他們的需求和反饋是最直接和真實的。
  • 客戶:購買產品或服務的客戶,他們可能對產品的商業價值和市場定位有更具體的需求。
  • 合作伙伴:包括供應商、分銷商等,他們可能對產品的供應鏈、成本控制等方面有特定的需求。

通過這些來源和方法,我們可以全面地收集到用戶的需求信息,為后續的需求分析和產品決策提供依據。需求采集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從各個渠道獲取信息,并根據市場和用戶的變化進行調整。

三、需求的優先級

三年前,我剛從杭州歸來,收到了一位當地朋友的內推機會,應聘一家公司的產品經理職位。面試過程中,我被拋出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情境題:公司內部兩個關鍵部門幾乎同時提交了緊急需求,均聲稱其需求刻不容緩,要求優先處理并盡快上線。面對這樣的雙重壓力,我的應對策略是什么?

當時我詢問了面試官關于這兩個需求緊急性的具體依據。我強調,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基于客觀事實來評估需求的緊急性,比如是否存在直接影響用戶體驗的嚴重bug(如用戶支付流程中斷、物流追蹤失效等),或是是否有明確的客戶承諾(用戶反饋這個功能你明天上線我后天就下訂單的證明;或者用戶反饋這個功能你明天不上線,后天我就退款的證明)。然而,面試官反饋說,這些具體的依據并未被提供,僅僅是部門負責人的主觀陳述。

面對這一情況,我提出了我的第一套解決方案:嘗試通過跨部門協作,從現有資源中靈活調配,看是否能暫時增援研發力量,以并行開發兩個需求,并承諾會緊密跟蹤進度,及時向兩個部門通報上線時間表。簡單點說就是加人加班,從其他組增加研發人員,同時研發兩位部門負責人提的需求,并且及時向對方反饋上線時間節點。

然而,面試官遺憾地指出,公司當前的人力資源已處于滿負荷狀態,無法額外增加研發人員。

隨后,我提出了我的第二套方案:向兩個部門負責人明確傳達,我們已經收到并認可了他們的需求緊急性,但由于研發人員和需求排期的限制,我們只能按照需求提交的先后順序來安排研發工作。同時,我會保持高度的透明度,確保每個部門都能了解到項目進展和預期的上線時間。

然而,面試官進一步指出,直接告知順序可能導致部門間的不滿與沖突,因為這兩個部門在公司內部都占有重要地位。兩個部門我們都得罪不起。

于是,我提出了第三套取巧的方案:在保持原有排期不變的前提下,我會以一種積極且建設性的方式分別向兩個部門反饋,說明我們正在加速處理所有緊急需求,同時基于對公司整體戰略、技術難度及商業價值等多重因素的綜合考量,你們部門某個需求獲得了“插隊”的待遇。同時對于后續提交的需求晚于前一個需求上線的情況,我會強調其復雜性、開發難度及對公司商業價值的重要性,以此作為解釋其上線時間稍晚的合理依據。

通過這一系列深入分析與策略提出,我展現了對復雜問題的敏銳洞察與處理能力,最終贏得了面試官的認可,面試結果順利通過。雖然出于個人職業規劃的考慮,我最終沒有加入這家公司,但這次經歷無疑成為了我職業生涯中一段寶貴的財富,讓我學會了如何在高壓環境下做出明智且兼顧各方利益的決策

通過這一事例可以得出,在項目管理和產品開發中,需求的優先級與決策是一個關鍵環節,它決定了哪些功能和改進將被優先實施。常見的需求分析方法有以下幾種:

  • 四象限定位法:這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將需求分為四個象限: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這種方法幫助團隊快速識別和優先處理那些對項目成功至關重要的需求。
  • MoSCoW方法:這是一種分類方法,將需求分為“必須有(Must have)”、“應該有(Should have)”、“可以有(Could have)”和“不會有(Won’t have)”。這有助于團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出明智的決策。
  • RICE分數模型:這種方法通過評估需求的Reach(影響范圍)、Impact(影響力)、Confidence(信心)和Effort(努力)來量化需求的優先級。每個維度都會根據其對項目目標的貢獻程度進行評分,然后綜合這些分數來決定需求的優先級。
  • KANO模型:KANO模型將需求分為基本型、期望型、興奮型、無差異型和反向型。這個模型有助于理解不同需求對用戶滿意度的影響,并據此確定優先級。
  • 價值和成本評估:評估每個需求的價值和實現成本,優先考慮那些具有高價值和低實現成本的需求。
  • 用戶故事映射:通過用戶故事映射,團隊可以可視化地理解用戶需求和用戶旅程,從而更好地確定需求的優先級。
  • 風險評估:考慮實現每個需求的風險和潛在影響,優先處理那些風險較低或對項目影響較大的需求。
  • 敏捷方法:在敏捷開發中,需求優先級會根據迭代和沖刺計劃不斷調整,以響應變化和用戶反饋。
  • 利益相關者分析:分析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期望,以確定哪些需求對項目成功最為關鍵。
  • 數據分析:利用數據分析和用戶行為研究來支持需求優先級的決策,確保決策基于實證。

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需要結合多種方法來確定需求的優先級,以確保決策既全面又符合項目目標和用戶需求。同時,需求優先級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項目進展和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定期評估和調整。選擇合適的需求管理工具,如PingCode、Worktile等,可以提高需求優先級劃分的效率和準確性。

用戶需求,是產品生命的源泉,也是企業成長的階梯。在這條不斷探索與滿足的旅途中,我們需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勇于創新的勇氣,以及持續優化的耐心。正如航海者不斷修正航線,以應對變幻莫測的風浪,我們也應靈活調整需求優先級,確保產品始終與用戶同行,與時代共進。讓我們攜手并進,在需求的海洋中,尋找那片屬于自己的藍海。

本文由 @得閑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