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微信做視頻號是順理成章

0 評論 540 瀏覽 0 收藏 7 分鐘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微信視頻號背后的邏輯和成功因素,揭示了其不僅僅是追隨短視頻趨勢的產品,而是深植于微信獨特社交屬性和用戶行為洞察的戰略決策。通過分析微信創始人張小龍的產品哲學及視頻號的設計思路,我們可以發現真正驅動成功的不僅是技術或市場趨勢,而是深思熟慮的邏輯和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把握。

邏輯不僅告訴我們事物是什么,還告訴我們事物如何運行

隨著抖音短視頻進入我們的生活,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主流軟件開始出現短視頻模塊。支付寶、京東、拼多多等軟件相繼上線視頻專區,其中也包括了微信視頻號。

而要說其中做的最成功或最具商業價值的,當屬視頻號。

騰訊24年二季度財報,廣告業務仍保持雙位數增長,這得益于視頻號總用戶使用時長顯著增長。且視頻號的總用戶時長同比增長超20%。

在聊視頻號的邏輯前,我想先聊一聊張小龍對于微信及產品的態度。

龍哥不止一次表達過產品及工具的理念,尤其是在決定做小程序時,無需下載、用完即走是最核心的價值。產品本身是提供價值的工具,而不是束縛人的一種陷阱。

因此,即使是面對短視頻的沖擊,日益瓜分用戶在各軟件的使用時長,龍哥也絕對不會因此判斷微信需要短視頻。而判斷微信需要短視頻更深層次的邏輯在于微信用戶的行為方式。

在微信公開課上,龍哥就分享過微信里每天發送的視頻數量近五年上升了33倍,朋友圈視頻發表數量上升了10倍,視頻內容逐漸開始普及且成為一種趨勢。

不論是聊天、朋友圈、公眾號文章,微信一直以來都具有內容載體的屬性。在這種趨勢和環境下,微信做短視頻是很自然而然的。

而這種載體屬性,也并沒有違背產品即是工具的原則,微信本身不生產內容,只做內容的傳播和連接,用戶花費在視頻上的時間從來不是微信追求的目標。

這是微信做視頻號的邏輯。

在視頻號早期的幾個版本,其實數據并不好,依靠機器算法推薦的內容無法命中用戶喜好。

沒有好內容導致用戶不愿停留,用戶不愿停留導致流量低吸引不到好的創造者,吸引不好好的創造者導致進一步地內容匱乏,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而與其他短視頻平臺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微信擁有獨特的社交力量。我到現在還記得,視頻號最開始推出的那段時間,每次促使我觀看視頻的欲望是來自匿名好友的推薦。

這種關系,和線上朋友推薦我一部好看的電影、好看的書的場景是一樣的。一方面是好奇朋友都在看什么,另一方面是對這種社交關系的信任。

這種機制也促使視頻號的增長飛輪開始轉動,也是視頻號與其他短視頻平臺的差異所在,為以后的機器推薦算法進行鋪路。

這是視頻號增長的邏輯。

不僅如此,視頻號在產品設計上也比較講究。無論是私密贊設計,還是區分瀏覽和搜索場景的設計,都挺用心而且有邏輯。

在沉浸式的觀看場景下,前提是視頻內容質量有保證,單屏樣式是視頻號對內容質量信任的體現。

為什么最開始視頻號的推薦內容不是單屏的,因為內容質量不夠好,用戶需要從雙屏內容中找到自己愛看的。說直白點就是,用戶對內容越喜歡,則屏幕展現的內容要更少,讓用戶能更專注看喜歡的內容,反之用戶對當前的內容不感興趣,則要提供更多的內容供用戶選擇。

搜索場景雙屏與觀看場景下單屏樣式區分,就是很熟悉的產品味道。

這也是微信一貫以來,用產品驅動業務的案例體現。

整體看下來,無論是微信做視頻號的初衷還是后續的增長,幾乎都是有邏輯理論支撐的。而不是像其他平臺,為了做而做。

本意還是今天遇到一件事,項目組決定以營收作為目標,在會員收費模式不穩定的情況下想要將三方的廣告業務作為主要營收。

后續策略基本就是圍繞用戶路徑新增廣告位,我心底是非常不認同的,工具類產品本身就不具備將廣告作為主營收的屬性,且探討的一些策略毫無邏輯可言,甚至我覺得整個項目的目標都是錯的,毫無指導意義的。

所以,借此機會吐槽一番。

邏輯是理性的武器,但它卻讓我加倍感知陷入無知和偏見泥沼中的痛苦。

作者:都市擺渡人,公眾號:都市擺渡人

本文由 @都市擺渡人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