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沒?直播“秀場”正迎來一場深層次迭代

1 評論 213 瀏覽 0 收藏 14 分鐘

本文通過講述戲曲、民歌等傳統文化在直播間的新生,揭示了主播群體的多樣性和內涵的豐富性。直播行業的深層次嬗變,正呼喚著“內容為王”的時代到來。

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這是古早的段子。

做直播的不一定是博出位的秀場型網紅,也可能是秀實力的戲曲主播。這是當下的現實。

強調這點,不是無的放矢:長期以來,不少人對網絡主播的認知錨點就是“主播=不知底線為何物的網紅”,受個案集納影響,這里的網紅形象經常被人跟獵奇、炒作等字眼綁定。

但這類刻板印象,對很多主播并不公平。很多主播背不動“審丑文化”的鍋,也載不下“群魔亂舞”的污名——畢竟,他們帶給人們的,是有趣有料有價值的內容。

你不會覺得梅蘭芳在戲臺上的梅派唱腔是嘩眾取寵,也不會覺得侯寶林在劇場里的相聲表演是整噱頭博出位。

而今,他們的“精神后人”正集體涌入直播間,以戲曲類主播角色登上“第二戲臺”“云端劇院”。

稀有戲曲劇種太康道情的非遺傳承人李艷玲就很典型。被譽為“道情王子”的她,已經習慣了每晚8點準時開播,和各地的戲迷們連麥交流。

“天寒地凍北風急,王金豆冬天穿著夏天衣,手拿一條破布袋,借糧去到梁廟集……”在她演唱的道情劇目《王金豆借糧》選段下方,總有許多道情戲迷集合,為她點贊打Call。

將時間倒推至幾年前,李艷玲還在擔心“沒戲唱,沒收入”。特別是疫情期間,因線下演出受限,劇團有人跑去開出租車,有人跑去做皮靴,有人跑去串珠子,她也著急。

但跟直播間的相遇,改變了她的境遇:直播唱戲,讓她收獲了大批鐵桿粉,有了可觀收入,圓了“讓更多人愛上道情戲”的夢。兩個月前,跟她有關的詞條#她女扮男裝43年終于火了#還登上了熱搜。

在直播平臺上,像李艷玲這樣的才藝主播還有很多。他們用傳承國粹、賡續文脈的方式注解了主播群體的物種多樣性——主播不是秀場時代網紅的代名詞,還可以是非遺傳承人、藝術家、科普者等,具有很強的身份包容性。

他們的出圈跟秀場型主播的失落的對照,成了直播內容生態迭代的鮮明注腳。

01

“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斗,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卑堰@里面的“一個人”換成“一堆傳統文化傳播者”也很適合——畢竟,傳統文化的文脈起伏,跳不出時代的地心引力。

就拿李艷玲擅長的太康道情來說,太康道情是河南地方珍稀劇種的閃亮一脈,始于道教樂歌,源于明末清初,形成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

因唱腔歡快流暢,唱詞通俗易懂,帽翅功、髯口功、彈舌音等標識極具特色,太康道情曾在周口太康當地深受群眾喜愛,有民諺就說“寧叫面發酸,也要看看太康道情班”“寧愿少鋤二畝地,也要看看太康道情戲”。在行業內,泰康道情劇團也有著“金獎專業戶”的美譽。

鼎盛時期,豫東鄉村,大大小小的太康道情班有60多個,隨便拉個村民都能哼上一段。

但囿于地域空間限制下的市場半徑受限和流行文化沖擊下的觀眾口味流變,這些年,太康道情已淪為瀕危劇種,李艷玲所在劇團太康縣道情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成了獨苗,它因此被稱作“天下第一團”。

七零八散、青黃不接之下,劇團也曾努力自救,如拿著CD挨個村推銷演出,接農資、技校招生廣告,可很多時候,他們連幾十元的演出都沒有。

就在大家以為情況會一直惡化下去之際,拐點來了——在2020年前后將戲臺“搬”進抖音直播間后,他們打開了才藝變現與戲曲傳承兼得的任督二脈:憑著直播打賞和線上引流帶來的演出機會倍增,劇團收入顯著增加。

02

如果太康道情上演的“重生之我在直播間煥新”只是難以復制的孤例,那“幸存者偏差”支撐不起“文藝”在直播間“復興”的預期。

可目前看,直播正幫眾多劇團獲得新舞臺、新觀眾、新收入。

如吉林邊陲地區的集安市評劇團,2012年成為吉林省首個地方文藝院團改制試點單位后,一直掙扎在生死邊緣,收入主要來源靠教育培訓。

轉機發生在開啟直播后。2023年6月,劇團負責人帶領劇團加入抖音的直播院團專項扶持計劃,唱經典評劇,編排“現代評劇歌舞秀”,讓他們擁有了不少忠實觀眾。

在多了些直播打賞收益后,他們還有了額外收獲:朝鮮族歌唱演員@涼水歐尼(本名李桂淑)因此人氣暴漲,劇團也成了集安這座小城的IP。

又如廣東海豐縣白字戲劇團,也曾面臨演職人員收入得不到保障、傳承后繼無人的痛點。

身為白字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吳佩錦,也將目光投向了直播:他帶領年輕演員試水抖音直播,創新性地將白字戲制作成KTV版本,讓年輕演員實現了增收、看到了希望。

收入提升,是戲曲藝術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共生的繁榮生態在直播間生成的注腳:直播時代,隨著新業態在商業化層面跑通,才藝主播們正迎來更多的可能。也正是基于這些直播間活躍著的星星之火,平臺推出了“聚光計劃-抖音直播基層院團扶持專項”等扶持計劃,為文藝院團、才藝主播提供了新的可能。

而傳統文化藝術的“春天”,就藏在這豐富的可能中。

03

戲曲藝人依托直播擺脫“觀眾少了-市場沒了-收入斷了”的困局,憑著才藝變現“唱著就把錢掙了”,充分表明了一點——大量用戶愿意為感興趣的優質內容買單。

這是個慰藉人心的景象:當才藝變現的鏈路在“為優質內容買單”的興致高漲中打通,必然會形成正向激勵。隨之而來的是,很多專業人士將技能藝能轉化為優質內容創作欲的能量寶盒會被打開。

在直播間,除了戲曲領域外,很多民樂、歷史、科普等領域的專業主播都在提供高價值感內容中,解鎖了凱文·凱利說的“1000個鐵桿粉絲”理論,邁入了“提供優質內容-得到可觀收益-繼續提供優質內容”的正循環,也讓人看到了主播身上的豐富性。

你以為二胡曲高和寡?不,打開“太極琴俠”直播間,你會發現,生于二胡世家的主播陳軍會演奏時下的流行歌曲,大批年輕用戶則聽著那悠揚婉轉的二胡聲表示“瑞思拜”。

你覺得捏泥人是冷門手藝?但,在浙江衢州非遺泥塑傳承者徐遠渭的直播間,你會看到,每次都有幾千上萬人圍觀,很多粉絲留言,“想給去世的親人捏一個……”

在當下,戲曲、民歌、民樂等傳統文化與健身、旅行等潮流文化,已成有些平臺直播內容的主流形式。多樣化高質量內容本就是推動直播內容生態迭代的驅動力,相應的主播也絕非“秀場型網紅”所能囊括。

數據顯示,2023年抖音演藝類直播達到7100多萬場,相當于每天有近19萬場直播在全國各地上演,同比增長47%。東方歌舞團、中央民族樂團、111位國家一級演員,去年一年就在抖音上奉獻了19350場“殿堂級”直播。

可以說,在有些人對主播的想象還停留在秀場達人時,其實主播已成很多才藝展示者的統稱;在有些人對直播的理解仍止于“搔首弄姿”時,其實優質內容更具代表性。

04

毋庸諱言,過去若干年里,直播行業確實出現了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情形。秀場模式的“亂花迷眼”,讓許多人形成了“主播=秀場型網紅”的慣性認知。

但在直播間已從強娛樂屬性空間變為數字基礎設施,直播從純互動方式變為互聯網流量入口端變革引領者的當下,它能承載的內容范圍已大幅增加。

都知道,主播職業現在已成就業蓄水池,它可以是各行各業專業人士的新舞臺,而不是那些秀場達人的專屬地;網絡直播也成了以內容鏈接很多生活學習場景的工具,它的內涵可以是很多身懷才藝者實現職業夢想的新途徑,而不是單一的“網紅經濟”。

有些行業之前因為歷史或現實因素遭遇了挫折,但在直播高清呈現、精準連接、帶動煥新、吸引打賞等多重作用的助推下,可以重新顯現價值、煥發活力。

戲曲傳播,非遺傳承,都是典型注腳。它們雖然極具社會價值,但由于傳播途徑陳舊、傳播形式落后而遭遇失落。但直播可以通過“當代生活語境化”的鮮活呈現,助其迎來新生。

而這,離不開那些主播優質內容的助力。直播間能成為非遺傳播重要陣地,成為知識普惠助推器,就跟這些主播的優質內容緊密相關。

正是直播內涵與外延的被拓寬、價值承載的被放大,助推了直播內容生態的迭代:早期秀場模式的低營養、低質量已與之格格不入,只有優質內容才能托起人們對內容質量的需求,只有真正才藝才能得到豐厚犒賞。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秀場模式”開始降溫的現象就得到媒體聚焦。

這是必然:網絡直播平臺的競爭已進入優質內容為王的“下半場”,要想靠直播走遠只能憑不菲才藝憑優質內容而非憑抖胸扭胯甩臀。

畢竟,監管規范和平臺治理在推動網絡直播規范化上正靶向發力、相向而行。很多惡意炒作、拉踩引戰賬號被處理,釋放的信號就很清晰:直播內容必須向“流量向善”的要求對齊顆粒度,好內容才值得被激勵。

某種程度上,前段時間網絡主播被“轉正”,正是對主播群體整體規范度大幅提升的認可。

現實就擺在那:直播間里,主播已迭代,秀場已OUT,網絡直播時代背景板上赫然寫著四個大字——“內容為王”。

直播行業的深層次嬗變,脈絡就寓于其中。

作者:佘宗明

來源公眾號:數字力場(ID:shuzilichang),抵抗熵增,打撈有趣。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數字力場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海報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視頻平臺賽道越來越寬了,希望這樣正面文化宣傳的直播越來越多

    來自山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