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百度最新的 AI 進展和它的焦慮
從文心一言到文心大模型4.0的開放,百度比任何一家公司都展現出了更強烈的改革意愿。但體現在市值上,市場表現似乎并未達到預期。而百度在AI領域的挑戰,揭示了互聯網行業在AI轉型過程中的普遍問題。
作為一家以工程師文化著稱的公司,百度近年來在AI領域的布局引人注目。從文心一言到文心大模型4.0的開放,百度比任何一家公司都展現出了all in AI的強烈改革意愿,幾乎所有產品都經歷了AI的重塑或優化迭代。
但體現在市值變化上,百度的市場表現似乎并未達到預期。
此前我們指出,十多年里,百度的研發投入過千億,從AI、自動駕駛,到大模型,將技術轉化為實際受益的過程中艱難險阻,可能與AI技術在市場的落地效果、用戶接受度以及競爭格局等因素有關。
但從當下的發展來看,百度的方向并沒有錯,有一點能夠確定,未來肯定是AI的。
李彥宏在2021年演講中同樣指出,中國將迎來AI黃金十年,并且未來十年,AI技術應用門檻將顯著降低。此外,他后來也提到,隨著AI技術應用門檻的不斷降低,開發者和創造者們將迎來更多機會。
為了順應這一趨勢,百度力推旗下的飛槳平臺,旨在通過簡化開發流程和提供易于使用的工具,AI開發與應用的門檻正在降低。類似的,騰訊云的Hai和華為的昇騰AI全棧軟件平臺也都是給AI應用開發造鏟子。此外還有生成式AI的利用,例如字節的Coze和國內版的扣子,是為了降低基于大模型的AI應用開發門檻。
縱觀近兩年的AI產業鏈,會發現,控制軟件生態的芯片公司仍然是最賺錢的部分,典型如擁有高性能GPU的英偉達;而在ChatGPT的帶動下,大模型領域融的錢最多,例如MiniMax的估值超過25億美元,李開復創辦的零一萬物也完成了數億美元的融資,一些公司已經達到了百億級別。
科技領域的投機狂潮是常態,有意思的是,被寄予厚望的AI應用領域,反而沒融到特別多的錢——應用廠商融資金額大多沒有超過億元。不少投資人也指出,隨著市場回歸冷靜,能融到錢的AI項目,和大模型、甚至早期的移動互聯網相比,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這主要是由于市場對這些企業的預期還不高。真正成功的AI應用確實不多,用戶量增速高的也不多,很難找到對標。而做產品的公司,身處的競爭環境跟過去差距很大,你難以找到一個沒有巨頭駐足的領域,對初創公司來說顯得更加危機重重。
尤其在美元基金投資大幅撤退后,人民幣基金存在限制和偏好差異,畢竟在國內,單靠AI這些高新技術創造的產品價值,和制造業、零售業比差距依然比較明顯,加上今年A股市場出現了罕見的IPO撤單潮,投資人的整體反應更加謹慎。
在這種情況下,依靠AI產品起家,且能用營收利潤讓市場滿意,甚至完成IPO的創業公司幾乎為0。也正因為這樣,有的互聯網公司正在力推自家大模型,大模型公司力推自家應用,但由于市場缺乏說服力的價值衡量標準,這些二級市場的大公司,也不容易憑借AI應用迎來自己的市值第二春。
百度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叵肫鹜瞥鑫男囊谎灾?,ChatGPT對于百度來說更多意味著恐慌,背后是對AI搜索或將取代傳統搜索的預言。
AI搜索能夠更準確地理解用戶查詢的意圖,這種確定性使得用戶無需再逐一瀏覽多個鏈接以找到所需信息,從而提高了搜索的效率和準確性。不過傳統搜索實際上并非一無是處,針對用戶輸入的明確關鍵詞,依靠在相關度,點擊量等排名機制上的優勢,甚至能給用戶更合適的答案。
換句話說,對于百度而言,真正的威脅并非是AI改變了搜索。百度的轉折曾聚焦在移動互聯網時期,傳統的信息分發平臺和競價廣告,被更個性化、以興趣為導向的算法邏輯取代,百度錯失了在移動端維系用戶生態的機會,它的搜索份額是被抖音、微信、小紅書這些面向不同場景和需求的平臺分流。
如今,疊加AI火熱現狀,應用層所肩負的使命對百度來說更艱巨和復雜。雖然無法重現當年李彥宏對“框計算”的愿景,但這的確會是重構商業壁壘的新時機。
谷歌和微軟在AI時代的再次崛起,與策略息息相關,谷歌注重通過戰略并購和風險投資來強化其技術優勢,并通過云服務支持AI初創公司;微軟則通過大規模投資和合作開發,加速自身AI技術的突破,并構建強大的AI生態系統。
在國內,大模型市場的走向已經發生變化。同樣是賣鏟子,芯片算力是剛需,物以稀為貴,仍能賣出更高的價格;而為AI應用做底層支撐的國產大模型,由于過度競爭,很多企業仍然處于“套殼”狀態,熱度正不斷被稀釋。
面對這樣的情景,大部分公司有三條路走:
一是打造幾款C端或B端應用,作為短期改變AI落地難的有效方法。
二是圍建自己的生態,化身投資人孵化AI應用,最后是技術公司擅長的領域,堅定地不斷加大在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研發力度,通過技術創新來推動增長。
事物的發展過則必反,這些以百度為首,囿于市場需求不明確、商業化路徑不清晰的大模型公司,正逐漸陷入技術沼澤。
基礎模型的“卷”,指的是在算法、模型精度和性能上的無休止追求,導致資源的大量消耗和成本的增加。
在生成式AI應用中,盡管李彥宏呼吁創業者去“卷”AI應用,但實際落地依舊面臨高昂成本、大模型幻覺和用戶留存率低的問題,比如今年大模型“價格戰”導致API調用成本大幅下降,不過相比傳統關鍵詞搜索,基于大模型的搜索成本仍高出10倍以上。
紅杉資本的研究報告指出,AI基礎設施投入巨大,但帶來的實際收益至今遠未達到預期。AI產業的收入預期與實際增長之間存在巨大差距,這一“黑洞”從2023年的1250億美元擴大至6000億美元。
即使放在全球范圍,AI對企業的實際財務回報同樣不如預期。微軟表現強勁,智能云去年四季度收入同比增20%,但受AI投入影響,整體業績未能達到預期。相比之下,谷歌雖然在廣告收入上有所增長,但資本支出的大幅增加以及AI發展不及預期等因素也導致了市值的波動。
毫無疑問,對比上一波的云計算熱潮,AI還有更多的未知。
過去幾年里,基于云計算構建了相對完善的生態體系,包括云服務提供商、軟件開發商、集成商等各個環節的緊密合作,一齊推動云服務的普及和應用。云改變了傳統軟件的交付模式,提供了如SaaS、PaaS和IaaS這些更具想象力的商業模式。
進一步來看,在討論從IBM到Salesforce的跨越,以及SaaS作為一種重要的商業模式變革時,眾所周知,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變化,傳統數據庫和軟件的問題包括成本高、部署復雜、維護難度大等。以Salesforce為代表的企業,用戶只需按需付費,即可通過互聯網使用服務。
這種跨越不僅代表了技術層面的進步,更代表了商業模式的深刻變革,進而去推動整個產業的創新競爭。很明顯,AI還沒有顯示出這樣的劇變。
現有AI應用,主要分布在Copilot(生產力工具)、Creativity(輔助創意)和Companionship(情感陪伴)三個領域,有媒體調研了數十個AI應用產品的定價策略發現,AI功能的商業化方式,主要分為直接對AI功能收費或提高產品價格,或者將AI功能集成到現有捆綁包中而不改變價格的幾種方式。
調查發現,當下大部分的AI功能都被放到原有的軟件包中,作為“更新”的附加功能存在,包括Notion、Microsoft和Airtable在內,都是通過向用戶額外收取費的方式提供AI功能。
還有將AI產品打包到套餐里訂閱,少部分會結合訂閱費用和按用量結果付費來混合定價。比如近期出圈的AI角色出海應用Talkie,自去年上線,至今累計下載營收近83萬美元,它的營收由訂閱、內購和廣告三部分構成。
就現在來看,不論是作為附加功能存在,還是AI原生的少部分獨立產品,都沒有能突破現有商業模式構建新的盈利模型。
給AI產品定價是件相當復雜的事,關鍵是如何準確衡量功能的實用價值,讓用戶愿意買單。這也就決定了,以SaaS訂閱為主的AI應用,在國內是否能打破以往軟件“付費難”的困境。樂觀一點,如果實現了,也未嘗不是一項突破。
回到百度,可惜的是,對比市值會看到,去年以來,在AI大模型風口下,谷歌、微軟等公司迎來了市值巔峰,即使有些回落也仍居于高位。反觀國內的百度、阿里等互聯網大公司,市值并沒有類似的變化,依然處在漫長低點。
背后的原因當然是復雜的,市場規模、國際化程度、技術創新與研發投入、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監管政策與合規要求、投資者信心與市場預期,這些挑戰落在百度身上,成了一個個尖銳無比的難題。
作者|鹿堯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新眸】,微信公眾號:【新眸】,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百度官網截圖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