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號演唱會模式的思考

0 評論 1146 瀏覽 0 收藏 7 分鐘

微信視頻號通過舉辦線上演唱會不僅成功吸引了大量觀眾,也為歌手提供了全新的表演平臺。這種模式打破了地域和成本的限制,讓更多人能享受到音樂的魅力。然而,線上演唱會是否能完全替代線下的體驗,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最近刀郎在微信視頻號上辦了一場線上演唱會,關于線上演唱會這種產品模式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誠然,這并不是微信視頻號上,第一回有歌手開演唱會了,羅大佑、李建、崔健等等都嘗試過。自2021年年底,騰訊就開始通過線上演唱會形態培養微信用戶使用視頻號的習慣。

演唱會的主角往往都是國民認知度較高、能跨圈層的經典形象,每每出現,就能引發一次懷舊浪潮。從數據表現上看,視頻號演唱會也從前幾場西城男孩、五月天、張國榮演唱會的一兩千萬,上升到穩定的單場四五千萬觀看人次。

這算得上是一個很大的創新,這個創新也是微信視頻號作為后發者尋找差異化定位的過程中的探索。

彼時,社會被疫情所籠罩,線下的群體性聚集娛樂活動是沒辦法舉辦的,線上大規模演唱會這個也不算是新生事物,在很早之前,電視臺就開始組織跨年演唱會,把線下演唱會同步一份信號傳遞到電視臺。

但是,粉絲的參與感和互動能力是非常弱的,可能只能通過熱線電話,短信投票等進行互動。

疫情的背景之下,剛好有這個契機,微信也需要這樣的機會完成視頻號的推廣普及。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今年有個很火爆的現象,就是到處都是演唱會,幾乎每天都有演唱會。平時私下里聊天也會說到“演唱會太多,觀眾不夠用了”,這是為何?

一方面過去幾年疫情積壓了很多的演唱會,原本明星有計劃安排演唱會,在實體唱片衰落,數字音樂已經完全成為主流的當下,一般的歌手的大致按照3年1張專輯,在第1年出專輯,第2年、第3年辦演唱會獲得商業收入。

但是一般都不會批準,疫情之后放松審批了。歌迷朋友們抑制幾年的消費也迎來報復性消費的節點。另一方面,實體經濟比較冷,需要鼓勵和刺激消費熱情,演唱會這種形式,一場就能有幾百萬幾千萬的營業額,通過稅收的形式也能補充一下財政支出,特別是在房地產行業下行的當下,迫切需要擴大消費。

看線下演唱會在過去甚至當下還是一個比較小眾的行為,一方面演唱會的場次有限,演唱會需要租用大型的場館,需要提前幾天進行布場準備。另一方面,票價比較昂貴,便宜點的好幾百,貴點的好幾千,即使是一線城市,平均下來一個人一般一年能看3-4場演唱會也算比較多的了。

線上的演唱會的形式,在場地容積和票價方面都能比較好地突破限制,同時上億人觀看都沒有問題,票價方面現在還沒有發展到付費演唱會的階段,更多地通過企業廣告贊助的形式進行。未來有可能有直接付費模式的演唱會,每張線上門票收個幾十塊錢到一兩百塊錢的樣子。

這里面也會涉及到一個效率問題,因為線下的演唱會呀,還會帶動周圍的餐飲、住宿、旅游、交通、購物,之前有個新聞周杰倫在海南的演唱會,直接帶動了當地十幾個億的收入,如果改成線上的模式,那這部分肯定就沒有了,流通鏈條減少,對經濟的拉動就變得很有限了。

這是我覺得為什么現在各種條件貌似都已經具備了,但是還是沒有催生出比較主流的線上付費演唱會的模式的原因。

另外還有一個點的思考,就是受眾群體的獲得感,這是很重要的。演唱會,大家真的是為了聽歌嗎?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在工作和生活節奏很快,大家的情緒壓力很大,迫切需要一些方式進行排解,演唱會呢,實際上是個體驗經濟,很多人一起去搶票,等待搶票以及搶到票的階段,都對未來有一些期望,被事情牽著,至少轉移了注意力,參加演唱會呢也是一次旅游外出。人是個很神奇的物種,需要不斷地變換場景,來制造一些新鮮感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滿足那顆躁動的心。

線下的演唱會和歌手面對面,和幾萬人參加一個群體性的活動,按照一套儀式流程走下來,包括萬人大合唱,聽到勾起回憶的音樂,看到周圍揮動的熒光棒,人會卸下自己的硬殼,回歸到一種柔軟的狀態,這個體驗是線上音樂會無法提供的。

本文由 @李明Bright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