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要發offer,卻被這道題刷下。
內卷時代下,產品經理面臨嚴峻挑戰。本文剖析了產品經理在市場需求評審中的典型困境,提出抓住問題本質、系統結構化回答及團隊管理的溫度策略。從鄭州產品朋友失業案例出發,揭示產品認知升級的重要性,助力產品經理突破內卷,提升競爭力。點擊鏈接,解鎖產品管理新思維!
內卷不是戰場,而是心靈的迷宮。
昨天晚上,我和一個產品朋友喝酒聊天,他已經失業兩個月了,他自嘲說,幾乎面完了大半個鄭州,微醺之間還是能看出他的些許無奈。
這哥們兒本是鄭州土著,幾套拆遷房傍身,腰桿子就硬,雖然遠不至于影響生活質量,但猛然失去打工狗這個標簽,早已習慣內卷的他顯得無比焦慮無比。
所以,他一晚上都在哀嘆大形勢,咒罵市場太卷了。
他說,自己兩個月前還能賣到2萬/月,現在主動降低預期只要1萬5,可HR的眼神給人的感覺好像自己是詐騙似的。
而且,據他說,很多公司直接贈送996福報,都放到明面上說。
不接受?
對不起,趕緊走、趕緊走,下一位。
吳伯凡老師有個說法:內卷的本質,是生態位的重疊。一旦生態位重疊,你就一定會陷入效果甚微而過程極其激烈的爭斗當中。
顯然,產品經理市場這個生態位亦是如此,絕大多數同學都是同一個信仰,也都在同一個賽道里擁擠,這也是競爭的底層邏輯。
所以,我也預測,未來產品經理的競爭力一定體現在多元化能力的融合表達,設計或許還是內核,但一定不止于設計,要有好的商業理解、業務洞察、趨勢把控、項目管理、團隊管理等等。
一句話:產品認知必須要從線性思維升級到有機思維。
這兩周,我也在面試產品線負責人,其實通過面試交流也發現了好幾個典型錯誤,抽象來看,鏡同學覺得產品錯誤認知或許是就低水平內卷的原罪。
修復內卷這個Bug,迭代的方向或許要從重塑認知開始。
因此,本文想分享一道典型面試題,希望能對你有產品啟發和職業參考。
看這個面試題:
在市場需求評審時,業務人員口頭認可了產品方案,但是因為上線后不符合用戶真實需求,業務人員又不承認同意過產品方案,開始推責,請問你會怎么處理此類情況?你又會怎么復盤?
這是我經常會和應聘者交流的一道面試題,因為該問題描述的工作場景其實很常見。
當然,這道題也很容易考察應聘者的綜合問題解決能力,諸如對產品管理、流程制度、協調溝通等熟悉程度。
不僅如此,這道題還能評估應聘者能抓住問題本質的能力,還能考察其結構化的邏輯思維,最重要的是,還能借機評測應聘者的產品格局。
一、別急著回答,先抓住問題本質
首先,這道題其實有兩個問題點:一是“你會怎么處理?”;二是“你會怎么復盤?”。
說真的,單從對這兩個問題點的識別結果來說,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只回答了一半——只回答了“怎么處理”的問題,而完全忽略掉了另一半——“怎么復盤”的問題。
你看,這就是常見的面試溝通盲區,回答不全,得面試官追著問,這就顯得交流很累。
所以,不要著急回答,先聽清楚面試官的問題,就像你去做用戶調研一樣,總得先要認真聆聽用戶聲音吧。
同時,在回答“怎么處理”這個問題上,一定要圍繞“產品不滿足市場”這個本質展開,但其實很多同學的注意力都停留在“業務口頭認可”這個焦點上。
他們會覺得更多是需求提出者的問題,在這個心理觀點驅動下,表達的方向往往會錨定在如何讓業務遵守承諾上。
鏡同學實際面試結果也基本如此,一大半的同學都認為過錯方主要在業務人員,大多都認為產品經理自身的問題是次要的,頂多在于沒有輸出會議紀要、形成書面確認而已。
只有極少數同學能抓住本質:
上線后不滿足市場需求,作為產品經理,我們一定有主要責任,因為產品經理的價值就體現在市場需求被有效滿足上,我們不是對業務人員負責,而是要對市場、對用戶負責。
因此,之所以與客戶預期有GAP,產品同學首先要從自身思考原因,比如,在需求調研時是否不夠充分,在需求設計過程中是否根據市場反饋及時做動態調整等。
你看,這個回答的思考點才切中本質,也盡顯產品格局,而在這個本質解之下,其他的其實都是現象解。
當然,最忌諱的就是借機抨擊業務人員,把問題定位在沖突管理上。
二、系統思考,回答要結構化
其次,我們一定學會結構化回答,咱就以“怎么復盤”這道題為例。
首先,上文已經提到該問題本身就有個容易get到的數據埋點,那就是“口頭”二字,業務只是口頭承諾,那你是不是應該對市場評審流程、會議記錄情況、產品溝通協同等做復盤?
如果是市場需求評審的流程制度不完善,那就應該完善流程制度。如,評審結果應當形成紀要發送郵件,并要求市場人員應郵件回復確認。
如果是追溯流程執行不到位,那就完善考核機制。如,有制度要求輸出會議紀要,但是卻沒按要求編寫和發郵件,那就應該按制度去考核。
如果是協調溝通有問題,那就應該采用敏捷溝通方法。如,采用站立會、內部反饋表等形式,及時將問題消除在萌芽之中。
但不管如何,不能想到哪說到哪,抓住一個答案點就感覺找到了全部答案,就忘形輕敵,這不行。
一定要抽象出來,先在腦海中分層梳理,再系統性、結構化回答。
事實上,在第二個問題上,不少同學都是長篇大論,一會兒講要和業務和諧,要柔性溝通;一會兒講要先改正問題再找原因;一會兒講要加強管理、提升協同。
但其實因為都沒有抓住本質,并且回答又過于零散和隨意,很容易給人一種很低維的廉價感。
三、同是打工人,多些溫度
還是這道面試題。
起初,有個同學算是抓住了問題的本質,他認為產品經理就是要對用戶價值負責,也把主要責任聚焦在了產品經理,指出產品同學應該從對需求的全周期負責的角度出發,做好調研和過程管理。
于是,我追問了一個小問題。
我說,那產品同學可能會認為自己也是按照業務方的要求來設計方案,他可能會覺得自己本身也并沒有全錯,你這樣定性有可能會讓下屬感到委屈,那你會如何向下管理呢?
沒想到,他卻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下屬的情緒壓根不重要,作為產品經理必須要明白什么是正確的事,成年人本來就應該要學會承受壓力,不能指望領導去心理按摩。
他甚至還引用喬布斯的話,說喬布斯只喜歡與聰明人打交道,因為聰明人不會玻璃心,聰明人知道成長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用照顧他們的情緒。
說實話,這個回答很難讓我滿意。
客觀上,他說的可能也有他的道理,但鏡同學始終認為,作為產品leader,我們向下管理首先要平視思維而不是俯視,一定不是生搬硬套、標榜名言警句,而是要有策略、有溫度。
這與營造成長型的文化氛圍不僅不沖突,反而有必要。
事實上,產品工作錯綜復雜,往往又兼任項目經理,需要對產品全過程負責。
工作中,團隊很多搞不定的事情都會找到產品經理,我們自然就會遇到各種挑戰與困境,這就需要團隊的支持和上下一心的凝聚力。
產品戰斗力不是源于個人英雄主義,往往是群狼協作的團隊表達。
所以,當下屬遇到情緒低估時,如果leader只是冷冰冰地站在岸上觀摩,寄希望下屬自我修復,那團隊外感也一定是冰冷的,這樣的團隊、這樣的leader其實都很難長久。
事實上,各個領導都反饋該應聘者綜合能力都很不錯,眼瞅就要發offer了,但我還是執意拒絕了他。
因為我覺得他過于冷靜的冷漠,或者說,過于冷漠的冷靜,總覺得隔著一座冰山,無法融合。
我也見過很多如同冰冷機器人的產品leader,不管如何標榜職業化,一旦缺乏溫度,無一例外,最終都會讓團隊走向分裂。
老話也常說:有溫度的人,才能設計出有溫度的產品。
難道不是么?
所以你看,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問題,但的確能觀察到很多產品缺陷,而這些所謂能力bug,本質上都是產品認知的不完整和偏差所致。
每個團隊成員都是星星之火,好的leader要能把星火連成一片,形成聚光燈,讓團隊充滿溫暖。
當然,這里的火是溫暖的燭火,而不是團隊的怒火。
絕不能像《三體》中葉文潔所言:我點燃了火,卻控制不住它。
畢竟,我們也都是“星火人”。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產品大峽谷】,微信公眾號:【產品大峽谷】,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