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成為職場硬通貨?

0 評論 490 瀏覽 0 收藏 25 分鐘

在職場這片競爭激烈的海域中,每個人都渴望成為那枚不易貶值的“硬通貨”。正如黃金在動蕩時期的價值穩固,職場中的硬通貨人才也因其專業能力和底層素質而備受追捧。本文將深入探討如何通過構建知識體系、提升智商情商以及擴展格局,將自己打造成職場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資產。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沒有人不喜歡硬通貨。

古人說,“盛世買古董,亂世買黃金”。環境越是差,我們越追求保值的硬通貨。

這些硬通貨,往往非常稀缺且有限,比如黃金、石油等等。

而在職場上,同樣存在人才的硬通貨。

不同于常見的職場萬金油,這類硬通貨人才,往往具備“一專多強”。

首先,他能做到某個領域的頂尖水平,并且,還能跳出專業視角,平移專業能力,在多個領域也能發揮作用。

其次,這類人才的底層能力也非常扎實,比如智商、情商、格局,這些能夠支撐專業能力更有效地發揮。

靠著這樣的硬通貨實力,他們不怕失業,因為這家公司不買賬,總有下家公司愿意為此付費。

那么,如何把自己打造成職場硬通貨、擁有不怕失業的底氣?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職場硬通貨。

一、專業能力,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1.專業高手,都長什么樣?

在工作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專業人士,他們口中的專業概念有時會讓人感到震撼,仿佛這些概念筑起了一道高深莫測的壁壘。然而,很多偽專家也常常利用這些概念來嚇唬人。

比如遇到學經濟學的,他們可能會頻繁提及“市價”“選量作價”“消費者盈余”等概念;遇到搞互聯網的,“IP”“私域流量”“認知升級”等概念也會不時冒出。

但當我們面對這些專業人士時,不要被他們的概念嚇住,一個簡單的問題往往能讓他們顯出原形:“請問能用大白話解釋一下這個概念嗎?”

通過觀察他們回答這個問題的狀態,就可以對其專業水平有一個初步的判斷。能夠用大白話解釋復雜深奧概念的人,水平大概率會很高;而不能解釋的人,也不一定就水平不行。

判斷一個人的專業性,還可以深入到“方法”這一層。

一部分厲害的專家在“方法”層面非常厲害,他們清楚做哪幾件事可以解決問題,然而對于為什么這些方法會有效,他們可能并不十分清楚。也就是說,他們對“方法”熟悉,卻在“原理”上有所欠缺。

很多人在一個行業干了幾十年,到達一定階段后就難以再有重大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悟性”不高,始終參不透這件事的“原理”。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明白原理,問一個問題:“為什么你的方法會有效?”

一個人對原理掌握得越通透,就能創造出千千萬萬種方法。

如何快速從一個只會賣弄概念的半吊子,成長為專業人士呢?

搭建知識體系,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2.專業高手,都有知識體系

很多人在工作幾年后,掌握了很多碎片化知識,但遇到新的問題時,卻發現自己不知道怎么運用之前的知識解決問題,既覺得A知識可以,又覺得B知識也合適。

最終,腦子里一團亂麻,問題也難以解決。

這樣的現象并不少見,我們總是在遇到問題時長經驗,遇到一個事,長一個經驗,又遇到一個事,又長一個經驗。

但這些知識都是無序的,我們難以將它們鏈接到一起。

而專業高手,往往在很早就有意識的搭建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是與碎片知識相背的,它指的是高度有序的知識集合。它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豐富的知識點,二是有序的結構。

何為“有序”呢?

想必你一定見過這樣的人:他們對某個特定領域極為精通,無論你提出什么問題,他們都能從你的話題巧妙切入,旁征博引,將眾多的原理、機制、知識點逐一娓娓道來,既清晰又嚴謹。

這便是“有序”的體現——在他們的腦海中,所有的知識點都緊密鏈接在一起。他們清楚每一個知識點“應該處在什么位置”。如果說碎片知識如同一張張街景速寫,那么知識體系就恰似一幅完整的地圖。

那么,究竟如何實現知識的體系化呢?

我們需要從三個層次切入,分別是點、線、面。

① 點-儲備大量的知識點

所有知識體系的根基,是大量的知識點。如果沒有大量的知識點支撐,就無法組建成體系。

但在這一步,很多人就走錯路了。比如學哲學,去看心靈雞湯、人生哲理;學心理學,去看微表情、性格分析、《夢的解析》;學社會學,去看《烏合之眾》;學經濟學,去看《國富論》《資本論》……

這些枯燥或碎片的知識,會讓人很容易就放棄或找不到根基。

所以,在搭建知識體系前,一定先用倒推的邏輯來思考——先想清楚這門學科是研究什么的?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目前有哪些普遍認可的原理?

這可以將你的思維方式,調整到這個領域的公認模式。

同時,在入門初期,首先要去了解這個領域里不同的觀點。

因為任何領域在發展的時候,都會不斷地經歷“正—反—合”這樣的過程。

所以,如果在入門初期過多接觸某個人、某個流派的觀點,不是一個好的做法。這會束縛你這會限制你的視野,導致先入為主,從而難以窺見整個領域的全貌。

甚至,有些流派并不夠客觀,這些帶著立場和傾向的內容,會讓你越走越歪。

因此,更好的做法是持續地追求 “合” 的境界,去探尋最新、最廣博的研究成果。

比如,比起讀《國富論》《資本論》,讀現代經濟學教科書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因為后者會站在時代背景的基礎上,對前者有更準確、更深入的理解。你會知道哪些是可以吸收的,哪些是可以揚棄的。

② 線——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

構建知識線,就是將雜亂無章、彼此孤立的知識點依據一定的規則、邏輯與脈絡進行串聯,進而形成知識線。

李叫獸曾提及他的閱讀方法:每當在書中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他便會暫停閱讀去探尋其與其他內容的聯系,思考有哪些現象能夠通過該理論予以解釋。

比如,他在一本有關神經心理學的書中看到這樣的內容:人的爬行腦,即控制人欲望的那部分大腦,更傾向于接受視覺化信息而非抽象信息。一般人閱讀此內容可能不超過5秒鐘,但李叫獸卻會花1個小時以上來學習。他要求自己至少找出5個案例。

他首先聯想到的是iPod的宣傳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這顯然比 “小體積大容量的mp3” 更具吸引力,因為“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是更為視覺化的信息。

許多諺語、成語、綽號等也可作為案例。例如 “一石二鳥” 就比 “同時實現多個目標”更為視覺化。

李叫獸認為,真正導致人與人之間知識水平差異的,往往并非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間的相互聯系。

所以,在學習知識點時,我們要注意建立新知識點與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我們可以通過找出知識點之間的規律性、邏輯性與關聯性進行聯系,例如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因果關系、邏輯關系等。

比如,常見的IPD集成產品開發流程便是按照時間和邏輯順序,將復雜的新產品開發過程劃分為六個階段:概念、計劃、開發、驗證、發布和生命周期,從而構成了一條完整的新產品開發知識線。

聯系是學習的本質所在,只有將各個知識點有機地連接起來,我們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并使其發揮最大價值。

③ 面——問題驅動

問題驅動是建立有序結構的有效方式。

當你先有了一個問題,對某個事物產生了興趣,你再去探索它,去完善和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來試著解決問題。

這才是最有效的學習過程。

但在這個應用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注意3點:

首先,要清楚這個領域是為了什么而存在的?

其次,要了解這個領域中,存在著哪些推動領域發展的大問題?前人們是如何思考、回答的?

比如在心理學領域中,像 “情緒是什么”“意識是什么”“大腦的機制是什么” 等這些都是心理學家需不斷探索與回答的推動領域發展的
“大問題”。

這是一種很好的入門方式,也是將通識知識 “點石成金” 的方法。

最后,在具體的學習時,問一問自己對哪方面有興趣?這個領域能解答自己哪些實際問題?

比如,很多人面臨時間管理的難題,然后去學習了大量的基礎知識、工具和方法論。在實施時,不要照搬,而是根據自身背景與需求,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再從眾多方法論中抽離出精髓與骨架,重新組織結合,形成一套最適合個人的管理方法。

通過這種問題驅動的方式,我們可以賦予知識意義和價值。而且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各個知識點相互連接,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使知識體系更加穩固且有序。

二、底層能力,決定你能走多遠

專業能力,代表你的能力;而底層能力,決定你的成長性。

簡單來說,底層能力分為3點:智商、情商、格局。

下面,展開講講。

1.智商:進化的能力

智商,又叫進化能力,是一個既需要不斷提升知識儲備,也要不斷進化和學習能力的過程,它包含三個方面:

① 能不能持續地輸入和輸出

信息輸入,就是我們常說的讀什么書,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你的思維邏輯有沒有方法論式的邏輯,比如終局思維、第一性原理、增量思維、模型思維等思維模型。你能不能拿模型來看你自己?

你要能分清楚什么是事實,什么是觀點。你知道同樣的事實,輸入到你這里會出現什么樣的觀點,輸入到別人那里會出現什么樣的觀點,你知道每個人的算法和自己的算法,你能把你的算法向別人說清楚,或以公式化的呈現。

② 有沒有反思和自我批評的能力

以終為始,你思考一個問題的終局是什么?才能反推為了贏得競爭而應當如何布局。

反思和自我批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沒有人反饋你,你的進步速度就慢了。承認自己不完美,最起碼能保證自己不會快速膨脹。

任正非說:自我批判的人,才能成大事!華為是自我批判(防止熵增、實現熵減)的典范,華為不斷進行和堅持自我批判,從而確保了理念與價值觀不變形,龐大體量下依舊擁有強大的活力與凝聚力。

③ 認知自我

認知自我絕非易事,盡管認為自己不了解自己,可實際上,人們很難精準地評判自身的優點與不足。

以創業者為例,成功的創業者往往將成就歸功于自身能力與遠見卓識,而失敗的創業者則常把敗績歸咎于運氣和環境。

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倡導修身正心、知行合一。若人心不正,認知便會失準,出現偏差進而導致錯誤判斷。

喬布斯曾言:“我迷上了自我啟蒙的想法,想要弄清楚我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我該怎樣融入這個世界?!?/p>

倘若缺乏對真實自我的了解與認知,很可能會催生 “偽自我”。

我們會將這樣的決定誤當作自己的決定,久而久之,“偽自我” 便取代了 “真實的自我”。

因此,我們要學會認知真實的自我,既要通過內省實現向內的自我覺知,又要不斷向外嘗試與探索。依據外界的反饋和自我反思,持續認識自己并重塑自我。

稻盛和夫說過:“要做一件事完全的利他,要丟掉小我?!?/p>

京瓷成功后,他準備二次創業,經過一百多天的自我拷問,最終下定決心,做這件事的關鍵在于摒棄自我的需求、欲望和虛榮,只為讓日本老百姓獲得更便宜的通訊方式。

他表示,自從想通這件事后,在做KDDI時便心無旁騖,放棄了任何私利和個人欲望,正因如此才戰無不勝。

此外,通過一次次向外的嘗試與探索,從不同維度進行自我覺知,我們便能逐步勾勒出“我”的真實模樣,了解真實且多面的自己。

2.情商:了解自己也讀懂他人

情商是察覺他人和自我情緒,并加以管控的能力,也是讓別人在溝通中接受你的觀點、想法和意志的能力。

情商是0,意味著自己都不了解;情商是1,則說明你能夠了解自己、讀懂自己。

從0到1是思考快與慢的過程,了解和閱讀他人情緒的能力,需要經歷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你能感受別人的情緒。

第二,你能理解情緒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做好情商訓練?

第一,調整思維模式。

我們需要學會將自己所能控制的事物與控制之外的東西明確地區分開來。

對于那些在我們能力范圍之內可以改變的事情,我們要積極地做出改變;而對于那些超出我們控制范圍的,我們則要學會坦然接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隱忍而不抱怨。

第二,做好情緒自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老板存在情緒控制方面的問題,他們在公司里經常大發雷霆、責罵員工。當然,我們不能完全忽視他們可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從而導致出現這種“下意識”的情緒發泄行為。

然而,像這樣逮到誰就罵誰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為一旦我們無法運用理性去管控自己的情緒,就很容易產生許多非理性的行為,進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制造出更多的矛盾和沖突。

自律是人生中最為關鍵的優點之一。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雖然我們無法掌控最終的結果,但我們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例如,對于職業德州撲克選手而言,控制情緒是最為重要的事情。在牌桌上,他們面臨著各種復雜的局面和對手的策略挑戰。然而,有些職業選手卻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遭遇慘敗。

比如,當他們明知對方在投機,也就是遇到了那種原本是小概率發生的事件,他們會因為氣惱,想要證明自己更強大,從而亂下注。這種被情緒左右的行為往往會導致他們輸掉高達90%的資金。

第三,學會覺察他人的情緒。

要覺察別人的情緒,首先要注重觀察他人的非言語信號。

比如面部表情,當一個人嘴角上揚、眼睛彎彎時,通常是在表達喜悅;而眉頭緊鎖、嘴角下撇可能是在表達不滿或者難過。

其次,傾聽他人說話的語氣和語調也非常關鍵。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說出來,所傳達的情緒是不一樣的。

最后,我們要明白所有沖突都是表面的,本質是沒有理解自己的底層需求和對方的底層需求。我們需要通過不斷地溝通,才能抓住底層需求,從而解決問題。

3.格局:由內向外

格局是指看待問題、思考問題的維度。格局不是先天性的稟賦,和當前的人生環境也沒有必然的聯系,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境界和眼光。

格局是靠委屈練出來的,練格局是你的需要,不是格局需要你。比如擔當、不猶豫,不浪費時間、眼光、胸襟都是你的格局一部分。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李浩,將格局分為4個層次:

零度格局:“盲眾”(即“看不見”)

目標:無目標或只是追隨當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為流行文化,以及身邊親友的觀點。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等流行文化所潛移默化傳遞的價值觀為典型。

實際上這類人并無穩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誘導和說服,故經常大呼“毀三觀”。

一度格局:“逐利者”(即“看自己”)

目標:作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義者,旨在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與逐利相關聯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對利益機會的洞察,同時兼具比較完整的常識體系。

信念:篤信叢林法則,認為每個人都是逐利性動物,且能力越強的人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即“看天地”)

目標:“理念人”,即指為理念而生的人,他們畢生的行動就是追求和捍衛真理。

眼界:對某個甚至多個知識領域有非常深入、系統地鉆研,并常能提出極具創造性的觀點。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價值就在于追尋真理之美,與此相應的,就必須保持內心的誠實。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即“看眾生”)

目標:以改良社會、增進人類的福祉為最高的目標

眼界:往往對他人有很強的同理心,對人類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有深刻的認識,部分人可能同時具有某個專業領域的知識,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個人對整個社會富有責任,應該努力地去改善世界,減少世界的苦難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堅定的宗教信仰。

三度格局是以改良社會和增進人類的福祉為最高目標的,往往對他人有很強的同理心,對人類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有更深刻的認識。

如何練大自己的格局呢?

大格局不是冒進,但不排斥風險。要和格局比你更大的人多交流,去見識大格局是什么。

格局意味著你要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看問題:因為看見才相信,是普通人的思維模式,也是跟隨者的行為模式;因為相信才看見,是創造者的思維模式,也是先行者的行為模式。三、總結

硬通貨,往往不容易被時代影響。而職場硬通貨,往往也是在環境風浪中最為穩固的。

通過提升專業能力,構建扎實的知識體系,使我們能在自己的領域中脫穎而出;同時,不斷錘煉底層能力,包括智商、情商和格局,讓我們走得更遠。

要讓自己越來越值錢,就要從現在開始,致力于提升自己的關鍵能力和核心價值。

參考資料:

1.《頂尖高手,都在苦練這3種底層能力》,作者李浩,筆記俠;

2.《建立知識體系,這份指南就夠了》,L先生說。好文閱讀推薦:

一家公司的沒落,從養一批偽高管開始

低空經濟,下一個萬億新賽道

一個人最大的內耗:只焦慮,不作為

懂得松弛,是變強的開始

這一次,別再忽悠消費者了!

責編?| 瀟瀟??排版?| 甜醅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筆記俠】,微信公眾號:【筆記俠】,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