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社交、社區(qū)、社群
社交、社區(qū)、社群這幾個概念算是出現頻率比較高的詞匯了。但是有時候經常被這幾個概念所迷惑。有些文章沒有嚴格區(qū)分這幾個概念,導致對這幾個概念的認知比較模糊。 最近略微研究了一下這幾個概念,在這里聊一聊我認為的社交、社區(qū)和社群。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類的交流從線下的轉到了線上。面對面的交流變成了虛擬的網絡交流。人們的交流方式也呈現除了更多樣的形式。諸如社交網絡、網絡社區(qū)、社群等發(fā)展尤為迅猛。
一、社交
1. 社交是一種行為
社交是人與人溝通交流的行為,強調的是個體和個體的交流行為。
無論是面對面的交流,亦或通過書信電話等方式的交流,還是通過Facebook、微信進行交流,這些交流的行為都可以稱之為社交活動。
2. 社交主體是人
社交以人為主體進行。從本質上講,在社交活動中,內容是圍繞著人來進行的。以人的興趣意愿出發(fā),內容在人與人之間傳遞和交流。在社交活動中,內容成為了個人的附屬品。
通過微信的聊天工具分享信息、通過Facebook發(fā)布動態(tài),主要是個體通過這種行為和其他個體進行交流。這種內容的產生和信息的傳遞,是基于個人的意愿進行的。
3. 社交的關鍵因素
1)關系鏈
關系鏈是社交存在的基礎。人與人要產生某種特定的關系,才能進行社交活動。
人處于社會之中,總是處于多種關系鏈之中。常見的如同學關系、同事關系、親戚關系、甚至是陌生人的關系。社交活動就是在這種關系鏈的基礎上進行的。
2)信息
信息是社交的載體,人們在社交過程中傳遞各種信息。在上文我們討論過,社交的主體是人。在社交過程中,信息的傳遞是個體自發(fā)的行為。
二、社交的特點
1)關系是相對密閉的
在社交活動中,我們不能隨便抓一個陌生人就噼里啪啦一通。事實上,我們總是通過自我介紹,然后彼此“認識”之后,才能開始交流。
也就是說,兩個個體要確立關系,需要得到雙方的認可。
在互聯網上,像Facebook、微信等強關系社交的產品都是采用了“添加-同意”的機制來添加好友。而像陌陌等弱關系社交的產品則是采用了“打招呼-回復”的機制來完成關系確立。
2)信息是密閉的,信息的流動是開放的
由于社交關系是相對密閉性的,信息在社交活動是相對密閉的。無論是一對一聊天,還是一對多的狀態(tài)發(fā)布,信息觸達的個體數量都是有限的。
但是,因為每個個體總是處于多個社交關系鏈中。信息通個關系鏈交接的個體,得以在多個社交關系中進行傳播。根據“六度空間”理論,信息在從一個個體傳播到任意的另一個個體,最多只需要6次左右的傳播即可。
在微信中,一件事情通過一對一聊天、朋友圈所能觸達的人始終是少數。但是,在若干次轉發(fā)之后,就能引起廣泛的關注。
三、社區(qū)
1. 社區(qū)和網絡社區(qū)
在互聯網出現以前,我們說的社區(qū)是指一群居住在一起的人。這種社區(qū)有一個特征,就是在物理空間上,是居住在一起的。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社區(qū)變成了網絡社區(qū)。這時候,社區(qū)就變成了一群具有相同興趣和共性特征的人聚集地。
這里專門提出是因為網絡上經常會將兩種概念搞混。如我們常見的社區(qū)電商的概念,有時指的是在居住小區(qū)里面的電商,有時指在網絡社區(qū)上的電商功能。
這里討論的“社區(qū)”專指“網絡社區(qū)”這一概念,下文均以“社區(qū)”來簡稱。
2. 社區(qū)是一群具有共同興趣的人的聚集地
在互聯網上,一群具有相同興趣的人聚集在一起而形成了社區(qū)。興趣可以是對一些事物、對某一產品、也可以對某一些話題等。如以電影、讀書等為興趣的豆瓣、以小米產品為興趣的小米社區(qū)、以雜談八卦等為興趣的天涯。
3. 社區(qū)的主體是內容
在社區(qū)中,內容是興趣的載體。社區(qū)的組織圍繞著內容來進行。優(yōu)質的內容是吸引用戶的重要因素。
在社區(qū)中,人和人通過內容產生了聯系,人和人基于內容進行交流。
4. 社區(qū)的關鍵因素
1)內容
在互聯網中,所有的興趣被虛擬成了某種內容。人們對某些事物的興趣轉化成了對某種內容的興趣。如影評、書評,如產品介紹、測評,如明星八卦緋聞等等。
所以,在互聯網中,社區(qū)主要以內容社區(qū)的形式存在。
2)互動
沒有互動的社區(qū)只能稱之為媒體。在社區(qū)中,人們通過閱讀、點贊、轉發(fā)、評論等來參與內容的互動。
參與者通過互動來獲得參與感、創(chuàng)作者被互動激發(fā)再次創(chuàng)作?;咏o社區(qū)帶來了良性的循環(huán),互動支撐起了社區(qū)的繁榮。
5. 社區(qū)的特點
1)內容是相對開放的
在社區(qū)中,內容發(fā)布后,大多數情況都是對所有人開放的。社區(qū)內的用戶、甚至社區(qū)外的用戶,通過主動的關注、搜索,被動的推薦閱讀感興趣的內容。
2)關系是相對松散的
在社區(qū)中,人和人之間并沒有特別強烈的關系。社區(qū)里面,人和人的關系本質上無關于“人”,而是其所發(fā)布的內容。是一種“人-內容-人”的關系。
在社區(qū)中,一個人關注了另一個人,這種行為本身只是關注了其所發(fā)布的內容。同關注某個話題、某個專欄是一樣的性質。
在知乎、豆瓣等社區(qū)都是通過“關注”這種方式來建立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單方面的、松散的關系。
四、社群
1. 社群是一群為實現共同目標的人
社群目標可以是單一的目標,也可以是一系列內在的有聯系的目標體系。共同的目標的內在呈現為價值觀的趨同,價值觀趨同又投射到某一系列相似的行為上。如一個共同的愛好、相同的興趣、一種相似的理念等。
社群是人們圍繞著特定的目標而形成共同活動的組織。社群的成立有利于社群目標更好地達成。
在互聯網上,社群多以“xx群”的方式存在。如共同的愛好(讀書群)、一個共同的理念(公益群)、某種產品的用戶(車友會群)等。
2. 社群是一種組織
社群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成立的組織。為了提高群體的活動效率,社群按一定的宗旨、關系、制度建立起組織結構。
社群按職能劃分成員的角色,并賦予權利、責任和義務。通過不同體系的權力,在特定的組織結構下,社群成員間彼此整合資源、共同協作,高效達成目標。
小到一個微信群,都有人提醒你修改名稱、有人發(fā)布話題、有人積極討論。組織者、管理者、參與者,彼此形成一個有組織的群體。
3. 社群不等于群
社群是一個有交互的群體,坐在候車室里等同一輛車的人、蘋果粉絲。這些都不能稱之為社群,因為他們彼此之間并沒有交互。
但是有交互也并非一定會成為社群。
- 親朋好友聚會,面對面拉了一個群。并在每逢節(jié)假日相互問候。
- 將使用產品的用戶拉入一個群里面,有問題在群里提出并解答。
- 為了討論周末去哪里聚餐,拉了一個微信群。
嚴格來說,這些群體也不能稱之為社群。他們沒有共同的目的、缺乏制度化的組織、成員之間也并無規(guī)范約束。
微信群、QQ群只是社群連接的工具,其存在只是強化了、同時也簡化了社群的溝通而已。
現今很多“社群電商”、“社群運營”的概念,僅僅是將一群人拉成一個群,在里面發(fā)發(fā)紅包、分享分享文章、吐吐槽吹吹水,然后促成用戶交易。其實就是偷換概念,借機炒作而已。
社群也不一定非得在微信、QQ等工具上面建群。能讓人聚集起來,有利于組織、協作的工具都可以組建社群。甚至有時候微信群一窩蜂的發(fā)言、討論,過多的信息噪音,反而不利于社群的組織。
4. 社群的關鍵因素
1)目標
目標是社群的靈魂,社群圍繞著共同目標而成立。同時,社群目標也是社群開展活動的依據和動力。
2)組織
只要是人聚在一起就會有各種矛盾出現,社群也不例外。為了協調各成員、各角色的利益和沖突,就必須有一個結構化的組織存在。組織的出現既能化解各種沖突和矛盾,又能協調各成員密切合作。組織是社群成立的必要條件。
組織的具體表現常見于:微信群的管理員(維持社群秩序)、學習群里面的小組長(帶領大家學習)、活動群里面的組織者(組織活動)等等。
3)規(guī)范
要使社群能夠高效地運作,必須讓社群成員的活動有序化、統一化。普遍化的行為規(guī)范是整合群體活動的基礎。
規(guī)范的具體表現為社群規(guī)則,它輔助社群組織約束成員行為,以維護社群組織活動的統一性。
普遍化的行為規(guī)范有助于培養(yǎng)社群凝聚力和歸屬感。如獲得統一的稱號(小米粉絲的米粉)、統一的行為(每天閱讀一篇文章并打卡)。
5. 社群的特點
1)社群成員相對固定
社群成員相對比較固定,社群成員在加入社群時經常有明確的目的和動機。在加入社群后,通常有比較明確的身份意識。
在運作過程中,社群通常也有一定的準入門檻和淘汰機制,使得社群更有組織性。
2)社群內容相對碎片化
雖然社群內容并非社群的全部。但是在互聯網上,社群的共同目標和行為主要體現在內容的產生和分享、討論上。如讀書后的心得分享和討論,健身群里面的曬效果、討論健身技巧。
社群的內容碎片化是因為其內容通常由眾多用戶一起產生,存在于成員之間的討論上。雖然也有少數KOL會產生優(yōu)質的內容,但是社群更加強調的是基于某些內容的共同參與。
3)社群內容相對封閉
社群內容的碎片化使得社群內容不利于分享傳播。如果要得到傳播,必須將內容做二次整理、編輯才能讓社群外的人接受。
社群內容相對封閉的另一個原因是社群本身獨特性的。每個社群都有獨特的目的、組織、氛圍、成員。這種獨特性阻止了社群內容向外傳播。
五、小結
嚴格意義上的社交、社區(qū)、社群所指的概念千差萬別。但是為什么還會出現三種概念混用的情況?
首先,社交、社區(qū)、社群三個概念有相似的地方。都有人跟人的互動、都有發(fā)布信息、分享內容的行為。
其次,是因為互聯網喜歡炒作概念的風氣帶來的。拉個微信群賣點東西就說是社群電商,加個IM功能就說是社交產品。沒關系都要拉點關系出來,這種行為模糊了彼此概念。
再次,互聯網產品的無邊界擴張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社區(qū)做大了做社交,社交做大了做社區(qū),在社群上面疊加內容、在社區(qū)里面沉淀社交關系。嚴格意義上的社交、社區(qū)、社群產品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綜合性的產品。
最后,線上線下概念的混用也是其中一個原因。社區(qū)在互聯網之前是用于形容按一定地域組織的人群。通常我們說的“社區(qū)電商”的社區(qū)所指就是居住小區(qū)的意思。而社群則是指根據某種地域、關系組成的社會群體的統稱。網絡社區(qū)、網絡社群則是借用了這兩個概念而形成的。
本文由 @林海舟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