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強人,當不好中層
在企業管理架構中,中層管理者扮演著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他們不僅需要執行高層戰略,還需領導和激勵下屬團隊。因此,擔任中層管理者并非易事,往往需要具備出色的能力和素質。文章指出,不是強人,很難勝任中層管理職位。這是因為中層管理者需要面對各種挑戰和壓力,包括處理復雜問題、協調不同部門、以及推動團隊達成目標等。因此,要想在中層管理崗位上取得成功,必須具備堅韌不拔的意志、卓越的溝通能力和出色的領導才能,以應對各種挑戰,帶領團隊不斷前進。
筆記君說:
“上要抗壓,下要激活”,這可謂是中層管理者的真實寫照。
中層管理者的工作著實不易。他們既要做好執行,又要領導團隊,還能激勵團隊。倘若工作稍有差池,他們就會陷入 “夾心餅干” 般的尷尬境地,對上無法讓上級滿意,對下則致使下屬消極怠工。
那么,在如此艱難的情境下,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既能執行,又能有效激活團隊的卓越中層管理者呢?
我們今天就來談一下中層管理者必須經歷的三大蛻變。
今天的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學會高效執行;第二,先管人再管事;第三,做好團隊激勵。
一、中層管理,如何高效執行?
1. 中層管理者執行力不佳的六大原因
- 戰略、目標、方向不清晰
戰略、目標和方向的清晰,是對中層管理者執行力的保障,這是最底層的重點。
- 制度出臺時不夠嚴謹
出臺一個制度的時候,考慮得不嚴謹,制度和實際的運作環境脫節,在實際工作當中,這樣的制度反而會造成非常多的困擾。
中層管理者要不斷的制定新的制度,同時檢討舊的制度,不斷的優化制度。
- 業務流程過于繁瑣,形式主義
業務流程太過于繁瑣,就不是客戶導向的思維,也不是生意導向的思維,是為了控制而控制,這樣的形式主義會導致執行力下降。
- 人的因素:領導與團隊成員
團隊成員的成不成熟,從兩個角度來看。
第一個角度是他們的能力夠不夠,第二個角度是他們的工作態度好不好。
如果管理者所帶領的團隊成員,能力不足或能力參差不齊,或者是工作態度比較消極,管理者就不能夠有效地去執行。
- 缺少科學的監督考核機制
欠缺比較科學高效的一個監督機制,機制和現實脫節,也會造成執行力不好。
- 執行文化還沒有完全形成
大家可能重關系、重交情、重形式主義,而不重視怎么把事情做好,不實事求是地去做事情,沒有一個好的執行文化,也會影響執行力。
2. 高執行力團隊的七大核心特征
一個高執行力的團隊,應該有這七大核心特征。
特征一:Purpose(團隊目標明確而且有一致共識)
團隊要有一個達成共識的目標,在形成目標的過程,盡可能讓所有和目標相關的人,一起來參與討論。
大家的參與度越高,后面目標在落實的過程當中,大家的執行力自然就會高。
特征二:Empowerment(適當的授權與賦能激發成員潛能)
剛剛提到了執行力不佳,有可能是自己團隊成員有問題,所以我們必須要不斷地通過授權或者培養,讓團隊成員在工作的同時,也有一個好的工作態度。
特征三:Relationship(團隊內部具有正向良好的互動關系)
一個高執行力的團隊,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是比較正向的。
但正向而良好的互動關系,不是指大家一團和氣,不會吵架。
以和為貴說法,在生活當中是一個美德,可是如果在工作當中還以和為貴,就有可能導致大家都在粉飾太平。
因此,一個好的團隊關系,應該是各部門之間存在建設性的沖突。
也就是容許大家有意見上的不同,但是大家是斗志而不斗氣,雖然各自對事情的看法不一樣,但是不會傷害到彼此之間的情誼。
特征四:Flexibility(保持應對變化的充分彈性)
一個有執行力的團隊需要保持彈性。
也就是調整速度很快,根據環境的不一樣,能夠迅速調整戰略方向,或者戰斗形態,以應變當前的環境。
如果沒有足夠的彈性,很容易被時代所淘汰的。
特征五:Optimal Performance(對追求最高績效的使命與承諾)
大家應該都會去承諾,要追求最高的績效,所有人不會滿足于現狀,都希望能夠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特征六:Recognition(彼此互相肯定與鼓勵)
團隊成員之間,要有正向的肯定和鼓勵。
很多人就見不得別人好,落井下石或者尖酸刻薄。
懂得互相包容、互相欣賞、互相感恩,才是一個高執行力團隊應該有的狀態。
特征七:Morale(團隊具有高昂的士氣)
一個高執行力團隊的士氣一定是高的,所以任何時間他們都能夠迎難而上。
團隊要有高的士氣,從何做起?
很簡單,如果中層管理者希望自己所帶領的隊伍有高的執行力,那首先自己就必須像太陽一樣,不斷發光發熱,自己能夠產生能源,你可以散播歡樂和愛,去影響團隊成員。
3. 高執行力領導人的七大關鍵行為
- 了解自我、以身作則
高執行力的領導人,一定要對自我有足夠的掌握。
首先要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脾氣個性,知道自己的優點在哪里,缺點在哪里,哪些是可以向團隊承諾的,哪些是不能承諾的。
其次是有比較好的情商,可以在各種不同的場合,維系好人際關系。
- 了解團隊、全面掌控
領導人對自己所帶領的隊伍里的人和事,要有足夠的掌握。
對團隊中的事的了解,包含兩方面。
第一,一定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戰略方向和目標。
第二,收集所有與發展方向有關的信息,我們偉大的領袖曾說過一句話,“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充分地掌握了信息,我們才能夠知道哪一件事情是對的,哪一件是錯的,以及這些事情的輕重緩急是怎樣的。
對團隊中的人也要足夠的了解,不只是了解他們的學歷背景,過去的經驗,更要去了解每一個人的興趣愛好,最近有遇到什么樣的問題等。
- 目標明確、先后有序
高執行力領導人一定要懂得去制定目標,而且目標一定要符合Smart法則。
目標一定要能夠量化的和具體的,目標和希望是截然不同的東西,而且目標有可能不止一個,所以要考慮目標的優先序。
在形成目標的過程當中,最好能夠廣泛地聽取相關人員的一些意見,甚至邀約他們一起來參與制定目標的過程。
- 實事求是、標準清晰
高執行力領導人做事一定是要實事求是的,而且要有非常清晰的一個標準流程,做事不能只是憑感覺,或者憑個人的興趣愛好。
- 持續追蹤、督導反饋
最好的監督方式,是讓每一個員工能夠自管理者理,讓他們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的規劃,監督自己的工作成果。
- 知人善用、論功行賞
高執行力領導人的重要工作,是把對的人招到自己的隊伍中來,同時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能夠論功行賞。
對于90后和00后的員工,我們應該多賞而少罰。
知人善用代表要對人有一定的分析能力,這方面有些人是天生的,如果你天生沒有這種能力,可以借助一些測評工具,幫助你去對團隊成員有更深度的了解。
- 傳授經驗、賦能員工
領導人要能夠用自己的一些經驗,帶著整個團隊快速地進步和成長。
在這種快速變動的過程,經驗的傳承固然重要,但是帶著整個隊伍一起去探索未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所以領導人不要被自己的經驗所局限的,因為現在變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了。
二、中層管理,如何有效控制?
PDCA當中有一個叫control,就是指控制,控制是為了不讓大家走偏,使得團隊前期的投入,能夠得到應有的一些回報。
1.控制的錯誤認知
全面控制的結果,就是當事人的積極性會受到一定的打壓。但如果是在特殊狀況下,也可以全面控制的。
要么就管得太緊,要么就不管。
如果疏于控制,有可能一下就兵敗如山倒。
還有為了控制而去控制,控制和我們要實現的戰略目標沒有關系。就是別人這么管,我也這么管,這種東施效顰不會有好的結果。
我們要控制到多緊,或者控制的面要多廣?
沒有標準答案,每一個團隊不一樣,創業初期的控制與快速發展期的控制,也是不同的。
還有朝令夕改,命令總是改來改去的,以及交情大于法,這些都不是好做法。
2.控制的意義
控制是指為了達到目標,通過某一個基準線或者績效區間的比較與檢討后,所采取的措施。
為了讓整個隊伍的發展更均勻,怎么去找到控制的基準線就變得非常重要。
當我們在控制的時候,要做現狀的觀察,接著要把它和我們所設定的基準線做一個對比,最后對有偏差的部分,做一些修正指導,讓它能夠回歸到常規狀態。
3.控制過當VS控制不足
如果控制過當,花了很多的成本,但是沒太多實際效果。
那控制如果不足,有可能等到你發現的時候,問題就變得非常的嚴重了。
所以控制的分寸怎么拿捏?這并沒有標準答案,每一個團隊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去找到相對合適的控制的標準或者區間,控制應該是動態調整的。
當隊伍越成熟的時候,控制就要少一點,隊伍不成熟,控制就要多一點。
4.控制的對象
控制的對象,包含人和事。
- 與人有關的控制
為了對人有更好的輔助或控制,我們要把人和任務之間,做一個有機的結合。
所以在分派任務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要既能夠讓當事人完成工作,同時還能夠促進他的個人發展。
與人有關的控制方法有很多,比如工作任務分配、授權、績效考核、工作成果的反饋、一對一的輔導等。
- 與事有關的控制
我們要對事也有一些控制,事與標準、制度、流程、慣例有關。
事的控制更容易,在相對可控的時間之內,事的脈絡是不會變的,而人心是善變的。
所以應該盡可能快速地帶著大家,去把事情的流程或者標準制定好,一個好的管理者,應該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與員工的互動上,也就是對人的控制這一方面。
5.工作改善的三個對象
如果是大規模的調整,就叫創新,如果是小規模的調整,就叫改善。
改善是漸進式的創新,創新是突破式的改善。
工作改善的對象包含了三個:組織架構、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
- 組織架構的調整
其中組織架構的調整雖然是必要的,但不要為了調而調。
調的時候一定是經過審慎的思考,調完之后希望創造什么樣的價值,打造什么樣的文化,否則頻繁地調動會使得大家喪失安全感,或降低工作的積極性。
在組織架構的調整中,比較重要的讓組織敏捷化,敏捷化就是要快速響應環境變化,讓團隊能用有限的能力,做無限的事。
在實施敏捷化的過程當中,有三個核心要素。
第一,敏捷化的組織,要采用去中心化的領導方式,管理者們不要什么事情都親自做。
很多的管理者都說,我也希望能夠授權,不用什么事情都管,可是授權之后,那萬一失控怎么辦?
你不授權,組織該失控還得失控,別覺得好像非你不行,去中心化的領導方式,就是充分的授權,讓每一個人可以做自己工作的主人。
第二,敏捷化要做到信息是可以共享的,不能有些人手上掌握的信息比別人多。
第三,團隊之間的溝通方式是可以多元的,而且是互相尊重的,全面推敏捷是不現實的,團隊的人比較年輕,可以做敏捷化,新的項目也可以敏捷化,簡而言之就是先試點,成功之后,再推廣到其他的地方去。
- 工作內容的改善
哪些職務的內容可以刪除或者增加,或者調整前后秩序,我們要不斷地去優化每一個人的工作內容。
第一,我們可以提早發現某些不合時宜的工作內容。
第二,能夠增加員工的危機感,讓他知道工作是隨時有可能被調整的。
第三,也會讓員工覺得工作內容是新鮮的,從而不覺得無聊。
工作內容的調整,要么就是讓一個人可以多做某一類工作內容,要么讓一個人直接做完某一件事情。
比如PDCA的四個執行的過程都由一個人來做,同一類事情多做幾件,這就叫做職務的擴大。
某一件事情從規劃、執行、檢查、修正等,一條龍式的做完,這叫做職務的充實。
這兩個概念是不同,可以根據員工頭腦的靈活程度去做調整。
- 工作方法的調整
存在就是合理,這真的合理嗎?
過去的某一個時間點,那個存在是合理,現在的時間點可能就不合理了。
存在就是合理這一句話基本前提沒有錯,但是它必須與時俱進。
還有習以為常的流程或者做法,也要去改善,在過去是最好的做法,放在現在可能是最糟糕的做法。
當我們在做工作方法的改善的時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定要不斷地精益求精。
而且工作方法的改善不需要員工有很高的學歷,或者很多工作經驗,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自己工作改善的專家。
而且管理者要有容錯精神,能夠容忍部屬犯一些錯誤,如果不愿意部屬犯錯誤,那他們沒有創意,不愿意改善,就變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
6.改善檢討的兩大工具
改善檢討有兩個工具。
一個工具叫做5W1H,包含六個方面:原因、什么事、什么地方、什么時間、什么人、怎么做,羅列完了之后,看看這當中有沒有改善的空間。
另一個工具叫做ECRS,包含四個方面:刪除、結合、變更次序、簡單化。
7.工作改善的五大步驟
當我們真的要運作改善的時候,應該有五個步驟。
第一:選擇
選擇想要改善的流程或事件是什么。
第二:分析
針對現狀做一些分析,看看現有的方法當中,哪些方法可以保留,哪些方法不再用。
第三:檢討
去檢討這些方法,哪些是必須要改的。
第四:擬定
檢討完會有一個初步的可執行的新方法,把它擬定出來。
第五:實施
擬定好了新方法,就去試著實施。
企業界有些人改善做得不好,因為太追求完美,就做不好事。
當你有30%的把握,就先做看看再說,大不了邊做邊修訂,等到你想做,或者你終于想好怎么做的時候,別人已經做完了,所以速度還是很重要的。
三、中層管理,如何做好團隊激勵?
每次講到激勵的時候,就有人和我說,其實激勵很簡單,不就是給鈔票,給了鈔票還怕買不到人心嗎?
錢是激勵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錢不一定能夠真正的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
1.需求不滿的研究與應對
當人有需求時,會產生行為,行為會導致某種結果。
所以想要改變員工的行為,那就一定要去想想他們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如果被激勵的人最近比較缺錢,那你和他說,你好好做,我可以給你再加點獎金或者薪水,對他來講是有誘惑力的。
如果最近并不缺錢,可能希望的是得到別的刺激物,那你給錢就不一定能夠產生想要的效果。
所以在對激勵進行思考的時候,一定要對需激勵的人的需求足夠了解。
需求有很多,每一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的,需求不同,行為也會不同。
所以當我們在談需求的時候,一定是要和需求的那個當事人交流。
比如現在的年輕人不愿加班,他們希望的是工作和生活能夠平衡,相對于80后,顯然年輕人的基本需求形態已經發生了變化。
不同的時代的人有不同的需求,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所以當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工作時就可能比較怠惰,工作做不好,心里不開心,失去了動力,甚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
當然有些人是更極端的,因為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所以會去搞破壞,比如拉幫結派,或者搞小團體,和公司對著干等等。
也有另外一種狀況,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重心就不在工作當中了,可能去發展個人興趣愛好了。
2.三大激勵理論
- 弗盧姆:期望理論
弗盧姆認為,人們的期望如果得到了滿足,動力就會變強,所以研究每一個人的期望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每一個人的期望不是常態不變的,所以基于弗盧姆的期望理論,我們就必須要常常去了解,不同的員工有些什么樣的期望,然后去幫助他們滿足這些期望。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里面,越往低端的需求是屬于偏物質層面的,越往高端的是比較偏精神層面的。
管理者得先了解你員工的需求狀況,現在是停留在哪一個地方,就可以針對性地去引導。
有人說的,剛出社會的人,他們就是比較缺錢,其實不一定,有些剛出社會的人,不覺得物質條件需要多么好,日子過得去就好了,他可能更需要的是被尊重,或者有機會能夠實現他的抱負,所以不能太概念化或者簡單化地去思考這個問題。
- 赫茲博格:雙因子理論
通常我們會把雙因子理論和需求層級理論一起來看。
赫茲伯格的雙因子論中有兩大要素,一個叫做保健因子,比如薪資、政策、工作環境、管理者的帶領方式,只與員工不滿意有關系。
另一個叫做激勵因子,比如成長的空間、成就感、認同感,只與員工滿意有關系。
保健因子剛好對應的是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的中低端需求,激勵因子對應的是中高端需求。
保健因子的增加,員工是不會達到滿意狀態的,但是不滿程度會下降。
比如員工本來很不滿意,加了薪水之后,他的稍微沒那么不滿意,但還是不滿意。
為什么?因為誰都不會覺得自己的薪水夠多了,都想要更多,那想要讓員工在滿意當中受到一些刺激,或者提高他們的滿意程度,就要給他們更多的肯定和參與感。
這兩個理論放在一起看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充分地理解,為什么有一些激勵措施不起作用,以及應該怎么正確的用激勵手段。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筆記俠】,微信公眾號:【筆記俠】,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