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譜2024:“國產OpenAI”,全線出擊下的失焦

0 評論 306 瀏覽 0 收藏 18 分鐘

“AI 浪潮洶涌,智譜全線啟航?!?024 年,AI 行業(yè)在希望與困境中徘徊,智譜 AI 踏上全面出擊之路。但在這一征程中,它究竟面臨著怎樣的挑戰(zhàn)與機遇?其戰(zhàn)略布局又將如何影響未來發(fā)展?讓我們一同深入剖析。

2024年,眼看著就要走到年終了。這一年,對于AI行業(yè)而言,無疑是希望與痛苦交織的一年。希望的地方在于,AI又取得了一些實實在在的進展。例如以GPT 4o 為代表的實時語音AI的興起,以及o1為代表的深度推理類LLM的問世。痛苦的地方在于,在商業(yè)化方面(尤其是C端),AI仍未能真正打開局面。可以說,這一年,每個還在堅持的AI企業(yè),都在這兩種狀態(tài)間反復掙扎,OpenAI據傳2023年虧損額度將達到50億美金。而國內的大模型鼻祖智譜AI,也無疑是這種困境下的代表。起初,身為“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的智譜AI,因其創(chuàng)始人張鵬等清華出身的背景,以及在大模型上最早的探索,在國內引領了AGI的發(fā)展。經過近幾年的殘酷歷練后,存活下來的智譜AI,開始逐漸自信,采取了“全面出擊”的戰(zhàn)略,在文本、視頻、語音、代碼等多個方向上全線出擊。在產品層面,AI搜索、AI繪畫、AI視頻、AutoGLM等等也都有布局;甚至在資本層面,也完成首期15億資金的生態(tài)基金。

智譜目前的產品線

從商業(yè)層面來看,這種現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國AI創(chuàng)業(yè)公司普遍面臨的一個戰(zhàn)略困境:在資本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下,企業(yè)不得不在“深耕”和“廣拓”之間做出選擇。在算力并不充裕的情況下,整個行業(yè)是否會陷入“大而不強”的怪圈?智譜AI的轉變,恰恰是這種行業(yè)普遍現象的一個縮影。

1.全線出擊下的疲態(tài)

采取“全線出擊”策略后,智譜AI變得比之前更好了嗎?

至少從最核心的文本大模型來看,這個答案是不確定的。

要知道,在今年年初,智譜AI的 GLM-4,曾經在多項測試中直逼GPT-4,在當時被認為是最有希望追趕上后者的國產大模型之一。

可后來,情況卻發(fā)生了變化。

到了今年九月份的時候,在國內外通用大模型SuperCLUE基準榜單中,智譜AI的GML-4,已經排到了第10名開外。

到了這時,智譜AI在語言大模型方面,已經泯然眾人矣,失去了當初身為“佼佼者”的突出地位。

這樣的情況,直到今年10月,其發(fā)布了最新的旗艦大模型——GLM-4-Plus,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轉,重回優(yōu)勢地位。

除了文本模型的優(yōu)勢,在多模態(tài)方向上,智譜AI的表現,并沒有呈現領先的姿態(tài)。

以智譜AI的“清言”視頻大模型為例,就現階段而言,其生成的部分畫面模糊、粗糙,而且人物或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較為僵硬,與可靈AI等一線視頻模型相比,有著很大差距。

同樣地,在語音AI方面,雖然今年智譜AI推出了類似GPT-4o那樣,可以進行實時進行語音交流的端到端語音AI。

但在實際表現中,該語音大模型,雖然確實做到了“說話流暢”,但在智力水準上,卻與文本大模型存在著較大差距。

同樣一個問題,在詢問GML-4的文本大模型時,得到了較為詳盡的回答,而在實時語音狀態(tài)下,回答得卻很簡略、敷衍。

雖然在今年10月,智譜AI通過AutoGML,在AGent技術、端側AI這一領域打了場翻身仗,并一度引得相關概念股暴漲,比OpenAI在這一領域還快了一步。很多人聲稱AI操控電腦時代要來臨,但這一技術要更大的應用場景是AI手機,還需要時間來落地。

AutoGML能執(zhí)行的8款應用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于是,在強敵環(huán)伺,自身護城河并不十分牢固的情況下,一個明顯的危機,正在逐漸籠罩智譜AI,那就是:

企業(yè)越是想通過多元化來降低經營難度,反而可能加大了戰(zhàn)略失焦的風險。

但某種程度上說,這樣“大而全”的策略,也是當下大模型商業(yè)化困境的一種縮影。

在大模型商業(yè)化不明朗的當下,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的企業(yè),要想活下來,往往就只有依靠融資。

而要想獲得大量融資,企業(yè)就只能按照投資人的預期,不斷擴大戰(zhàn)略版圖,在短期內制造繁榮的市場表象。

目前,智譜AI的總估值在30億美元左右,而OpenAI的估值則在千億美元級別。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其著實難以做到后者那樣“廣博而強大?!辈贿^,對于核心競爭力被稀釋的危機,智譜AI也不是毫無應對之策。

2.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生態(tài)奇招

智譜AI的第一個策略,看似稀松平常,但卻經過了一定的構思。

這個策略,就是開源,而且是“分層開源”。

他們有選擇地將模型能力開源,但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商業(yè)化閉環(huán):基礎層開源獲取開發(fā)者青睞,MaaS層則通過定制化服務實現收費。

具體來說,在今年6月的開發(fā)者大會上,智譜AI發(fā)布了自己最新的開源成果 ——GLM-4-9B,性能、功能、多模態(tài)能力,還有多語言支持,樣樣都能打。幾乎全面超過了當時的開源王者Llama-3 8B。

此舉很快吸引了大批開發(fā)者的好評,在開源社區(qū)Github上收獲了5.2K的Star。

而在MaaS層面,智譜則通過開放平臺加持行業(yè)垂直生態(tài),加上階梯折扣權益和送token,吸引了一批B端的客戶。

所謂階梯折扣權益,換言之就是模型用量越多,計費折扣越大,例如B開發(fā)者在調用智譜模型的API,獲得相應的權益積分,以其最新的旗艦模型GLM-4-Plus為例,每消耗1萬 Tokens可獲得2積分。

按照積分的不同,智譜將B端用戶分成了從V0到V3四個等級,其中V3最高可享6折優(yōu)惠。

這種策略本質上是在用開源來降低獲客成本,同時通過服務差異化來實現商業(yè)變現。

更深層次來看,這種策略還暗含著一個商業(yè)邏輯:在AI領域,技術優(yōu)勢的保持周期越來越短,與其投入大量資源來維持技術壁壘,不如將精力集中在服務能力和生態(tài)構建上。

智譜AI的開源策略,實際上是在用“非技術壁壘化”來換取更快的市場擴張和生態(tài)積累。

這樣的做法,和Meta的開源策略相似,其核心在于:雖然開源了,但開多少,還是智譜自己說了算。

具體來說,在最強大的旗艦模型GLM-4-Plus方面,智譜仍然保持著閉源,但其卻通過開源GLM-4-9B這樣能力稍遜,卻在開源生態(tài)中較有競爭力的模型,獲取了開發(fā)者的青睞。

如此一來,不斷涌入的開發(fā)者,豐富和完善了智譜的技術生態(tài),但最核心的技術,仍然被智譜牢牢掌握在手中。

同時,與百川智能、零一萬物等開源玩家不同的是:由于創(chuàng)始人張鵬清華出身的背景,智譜AI背可以背靠清華這一學術高地,持續(xù)地獲得學術界的反饋和改進建議。

例如,早先智譜開源的ChatGLM3模型,就是和清華大學 KEG 實驗室聯合訓練的結果。而其他開源玩家,雖然也在構建開發(fā)者社區(qū),但缺乏這種學術資源的深度整合,其開源更多停留在技術層面的共享。

智譜也在收購清華系公司,收購AI情感公司聆心智能,投資無問芯穹、清程極智等AI Infra公司,已在大模型生態(tài)投資超13家企業(yè)。這樣的優(yōu)勢,也是智譜AI在開源方面,更敢于“放手一搏”的原因。

3.商業(yè)化落子的成與敗

在采取“全線出擊”策略后,在智譜AI各個方向的擴張版圖中,To C一直不是重點。智譜至今也沒有一款類似Kimi一樣,出圈的AI產品。

但To B生意也比較考驗定力,很多業(yè)務落地并不會順暢,其和某上市咨詢公司共建的生態(tài)公司,其內部人員表示,在2023年商業(yè)化進程中就不如人意。

張鵬曾在一年前預言,針對開發(fā)者這類有技術需求,但不是定制化服務的大C小b客戶,付費服務應該好做。

這個戰(zhàn)略巧妙地利用了開發(fā)者群體的“路徑依賴”特性。一旦開發(fā)者在日常工作中深度依賴了某個編程助手工具,就會形成極強的使用慣性,這種慣性所形成的壁壘,某種程度上比技術壁壘更難突破。

以業(yè)界當紅的AI代碼應用Cursor為例,雖然其沒有達到那種高級 / 首席工程師所能達到的水平,但就用戶體驗來說,Cursor確實讓開發(fā)者產生了某種“粘性”。

當 Cursor 推出月費模式時,硅谷的開發(fā)者們并沒有猶豫,反而是興奮地掏出信用卡。

外媒最新消息,Cursor宣布獲得 A 輪 6000 萬的融資,其母公司Anysphere 估值達到 25 億美元,而 Cursor 的訂閱收入顯著增長,ARR(年化收入) 已接近 5000 萬美元。

為什么開發(fā)者愿意為Cursor付費?因為在他們的世界里,效率就是生產力。一個能讓編碼過程更順暢、更智能的工具,哪怕只能帶來10%的效率提升,對他們來說都是值得投資的。

Cursor 從一開始就精準地抓住了這個商業(yè)邏輯。他們不是在賣一個軟件,而是在賣一種效率的可能性。

而智譜AI推出的免費AI編程助手CodeGeeX,實際上也沿用了類似的邏輯。

通過代碼的生成和補全、注釋生成、代碼翻譯等功能,CodeGeeX實現了能夠根據自然語言注釋生成代碼,以及實現多種編程語言之間的互譯,包括Python、Go、Java、JavaScript等。

由于這樣的便捷性,加之其對個人用戶完全免費,目前CodeGeeX的個人用戶數量已經超過100萬。

這樣的積累,實際上幫助智譜AI在市場建立了一個獨特的切入點:當開發(fā)者在個人工作中習慣使用智譜AI的工具后,自然而然會在企業(yè)采購決策中,傾向于選擇智譜AI的解決方案。

這是一種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市場滲透策略,比傳統(tǒng)的“自上而下”的企業(yè)級銷售更具可持續(xù)性。

這樣的戰(zhàn)略,與之前提到的開源戰(zhàn)略相結合,揭示了智譜的“技術圈養(yǎng)”邏輯。所以這也是智譜在純粹C端產品上并沒有太重視的原因,這些產品的用戶、數據、能力等反饋回大模型的路徑較長,有些也存在隔斷。

CodeGeeX后續(xù)實施收費后,市場情況會怎樣,能不能成為智譜一個新的營收支點,還不得而知。確定的是,大模型能力輸出與產品化營收,智譜都在在努力探索中,盡管由于資源限制,其在很多方向上覆蓋的火力并不是最強。結語

回望2024年的AI產業(yè),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景象:技術進步與商業(yè)化困境并存,創(chuàng)新激情與現實壓力交織。

在這樣的背景下,智譜AI選擇了一條看似冒險實則明智的道路:當技術創(chuàng)新的半衰期越來越短,建立護城河的方式或許需要從“技術壁壘”轉向“生態(tài)壁壘”。

截至本篇文章完稿時,智譜AI又推出了升級版的視頻生成大模型——“新清影”,為其多元化的產品版圖再添一磚。

展望未來,AI企業(yè)的成功也許不在于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獨角獸”,而在于能否構建起一個有機的技術生態(tài)系統(tǒng)。

與互聯網時代一個個互為孤島,甚至彼此間互相爭搶用戶的APP不同,AI技術的發(fā)展,現在已經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網絡效應”:不同技術方向的突破,會產生意外的協同。在這個系統(tǒng)中,每一個技術突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能夠通過技術遷移和交叉應用,產生倍增效應。

但這并不意味著“全面布局”就一定優(yōu)于“垂直深耕”。關鍵在于企業(yè)如何在這兩種策略間找到平衡點。

從OpenAI的強敵Anthropic最新的實踐來看,這種“平衡”可能的形式是:以核心能力為錨,進行有節(jié)奏的能力擴展。

從商業(yè)角度看,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不在技術層面,而在于企業(yè)對自身資源和市場定位的準確認知。

作者:林書 編輯:楊曉鶴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AI鯨選社】,微信公眾號:【AI鯨選社】,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