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同學應該如何面對“跨界”競爭?
商業環境變化多端,跨界競爭常使企業落敗,如諾基亞、柯達等。產品經理應警惕,可通過打破慣性思維、整合資源、交叉創新等應對,不斷提升自我以適應變化。
在商業的世界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最近公司經營壓力挺大,也有一些小伙伴被迫畢業,講真的,作為管理者看到熟悉的小伙伴三三兩兩的離開,自己心里也很難受,何況很多小伙伴能力其實不錯,純粹是業務線被砍。
于是,最近聽到最多的兩個字就是“變化”——業務要變化、認知要變化,靜止是相對的,變化才是永恒的。
變化的根源或許就是不確定性,也是當前持續下行趨勢的客觀寫照。
當然,在我看來,這句話對于產品經理同樣適用,我們不僅要自我革新,還要操刀產品迭代更新,否則就會落后,就要挨打。
上周的產品培訓會上,大家討論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即,盤點產品失敗的原因都有哪些。
當然,大家各抒己見、見仁見智,不過在討論過程中,大家對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感慨頗多。
尤其是提到被跨界競爭打敗的知名企業,復盤這些知名企業、成功產品的沒落遭遇的確能給我們產品經理帶來設計啟發。
比如,諾基亞曾經在手機市場可謂是霸主般的存在,但隨著智能手機時代的來臨,蘋果等科技公司以跨界之姿強勢崛起。
但蘋果其實并非傳統的手機制造商,卻憑借著創新的設計、強大的操作系統和豐富的生態體驗,迅速占領了市場。
不少同學都知道,鏡同學最近多次推薦大家閱讀《體驗之道:從需求到實踐的用戶體驗實戰》一書,書中曾提到:“用戶體驗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其實蘋果也正是抓住了用戶對更好體驗的需求,實現了跨界逆襲。
再比如,柯達,這個曾經的影像巨頭,也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黯然倒下,當數碼相機和智能手機的拍照功能逐漸普及,柯達卻未能及時轉型,被跨界打敗。
事實上,柯達并非沒有技術實力,而是被傳統的思維模式所束縛,鏡同學也多次分享過,產品經理一定要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不能被現有的業務模式所局限。
再如出租車行業,被互聯網基因的網約車平臺沖擊得七零八落,提起蘿卜快跑,相信大家都略有耳聞。
其實,這些也都在提醒咱們產品同學,要時刻關注行業外的創新動態,說不定哪天就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從意想不到的領域殺出來。
所以,上周經營會上老板反復說,打敗我們的不一定是現在業內的友商,可能是跨領域的異業。
鏡同學想說的是,跨界競爭無處不在,而咱們作為產品經理,我們不能只盯著同行,還要放眼整個商業世界,警惕那些潛在的跨界 “奇襲”。
換句話說,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保持創新思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因此,鏡同學就結合在近期工作時遇到一些產品案例,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工作經歷和產品思考,也希望對大家有幫啟發和幫助。
圖-↑ 來自 Ramon Vullings 的《Not invented here》
1、慣性效應:本行業創新阻礙的主要原因
鏡同學有時候常常在想,為什么有些企業在面對市場變化時,顯得那么遲鈍呢?
后來隨著工作的積累,我發現,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本行業的慣性思維所致,而且很受制于組織基因。
事實上,在很多企業中,老板往往自認為是領域專家——他們憑借過去的經驗來決策未來,卻總是忽視市場已有的變化。
這種現象在各個行業都很常見。
比如,我在產品群里曾分享過,我們早些年做物流調研設計時,每次申請業務調研時老板都“不屑一顧”,他總是說,沒有人比我更熟悉物流行業了,調研過我就行了。
再比如,最近我們某個新業務線的產品設計時,起初我們也是提出要基于市場現狀和客戶需求進行系統調研,總經理同樣認為調研比不上他自己對行業的理解,沒有必要瞎折騰。
然而,事實是時代在變、用戶的需求也在變,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過去的思維模式中,產品迭代和企業發展必然會被市場淘汰。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行業沉淀的另一面或許是創新的一大阻礙——長期以來形成的行業規范和流程,讓人們習慣于按部就班地工作,缺乏創新的動力。
事實上,這對產品設計同樣很有參考。
我記得《習慣的力量》一書中曾提到的:“習慣是創新的敵人”—— 當我們習慣于一種方式時,就很難去突破它,去尋找新的可能性。
舉個例子:
我們現在搭建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其中主要的客戶之一是安全領域的服務機構,但是我們在業務推進中發現該客戶群習慣了傳統的業務方式,掙慣了政策的快錢,不愿意掙市場的慢錢。
反而我們在平臺推廣時發現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更有平臺意識和創新認知,掙錢意識更強,更適合做原本屬于安全機構的業務。
于是,我們也迅速調整思路,著手通過培養人力機構來解決安全機構的問題。
你看,這就是典型的慣性誤區。
后來業務推廣效果還不錯,事后復盤,大家都覺得在這個細分領域的業務線上,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可能是妥妥的跨界競爭勝利者——因為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出發,能夠發現一些被本行業忽視的問題。
鏡同學覺得,高效增長的企業一定要打破慣性思維的束縛,需要鼓勵員工敢于質疑傳統、勇于嘗試新的方法、積極與其他行業交流合作,從不同的領域汲取靈感、推動創新。
2、學會整合:行業弱邊界下的新機遇
在如今的產品世界里,融合已然成為了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
這對于平臺設計來說尤為如此,所以我們老板總是向我們強調產業平臺最需要的就是資源整合,正是圍繞價值主線的跨領域融合弱化了行業邊界,也為產品帶來了全新的機遇。
上周剛買了塊智能手表,就拿智能手表領域來說吧,它完美地融合了健康監測、通訊等多個領域的功能。
以前,我們可能需要佩戴專門的運動手環來監測健康數據,還得攜帶手機進行通訊,但現在,一塊智能手表就能搞定這一切。
你看,一塊小屏幕上融合了好幾個行業的價值沉淀。
再比如,時下大火的新能源車企,尤其是上市24小時、大定超過8萬臺的小米su7,更是把跨行業整合的價值體現的淋漓盡致。
當然,整合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好的產品設還計應該是滿足用戶多方面需求的。
對于企業來說,通過整合不同行業的需求,可以拓展市場份額,提高產品的競爭力,使得不同領域的企業共同參與到一個產品的開發中時,他們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打造出更具創新性的產品。
前兩周我去合肥參加某活動,其中有個專家分享的觀點就是AI融合對新生態帶來的新場景價值,一句話,跨行業往往能帶來新場景。
舉個例子:
自打8月1號《公平競爭條例》實施后,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行業發展大受影響,合規性成為必修課,而與新業態、新用工場景的產業平臺經濟相融合成為了破局的關鍵。
于是,我們作為垂直領域的產業互聯網平臺,類似于外賣平臺,我們也是靠訂單驅動業務,即,平臺有垂類場景的訂單,需要大量社會化人員作業,恰好提供的就是新業態的用工場景。
一經推廣,在人力行業就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你看,我們并不是人力資源行業,但提供的場景卻解決了他們行業的某些痛點。
所以說,產品融合帶來了行業邊界的模糊,為企業和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增長。
3、交叉創新:跨行業的價值碰撞
《開放式創新的未來》(奧利弗·加斯曼、艾倫·恩克爾、亨利·切斯伯勒)一書中提到:在跨行業創新中,其他行業已經存在的解決方案被創造性地模仿或重新翻譯,以滿足公司當前產品市場的需求。
鏡同學認為,在產品落地的道路上,跨行業創新碰撞產生的價值不容小覷。
鏡同學最近也在研究品牌和聯名,我發現瑞幸尤其擅長聯名,據統計,瑞幸已經進行超過100次的聯名活動,僅2024年前三季度就進行了18次聯名活動,包括不限于黑神話悟空等聯名大作。
在我看來,聯名本質上就是交叉創新的具象體現——你要努力把另一個行業的價值與你們所在行業的價值做疊加。
圖-↑ 來源于瑞幸&黑神話宣推,侵刪
事實上,這周我們也在尋求聯名的品牌價值輸出,當然,我們畢竟是垂直領域,就不展開說了,但內核本質上也是跨行業的價值融合。
除此之外,交叉創新還體現在對行業經驗的演變。
還拿蘋果公司為例,大家都知道,蘋果公司原本是一家專注于電腦領域的企業,后來卻成功地跨足到了智能手機領域。
因為他們將電腦領域的設計理念和技術,如簡潔的界面設計、強大的處理能力等,運用到了 iPhone 的設計中,從而開創了智能手機的新時代。
你看,這就是跨行業設計的成功案例,這或許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不要局限于自己所在的行業,要敢于從其他行業中汲取靈感。
我記得在《跨界》一書中有句話說的很好:跨界,才能真正打破設計邊界。
所以呢,咱們產品同學在進行設計時,要多元化積累產品知識,圍繞市場需求展開多行業的借鑒與分析,畢竟市場需求是不斷變化的,單一行業的知識往往難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跨界競爭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它悄無聲息地改變著商業格局。
而咱們只有不斷突破行業邊界,積極擁抱跨界競爭,才能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中乘風破浪,應對之策或許就是要擁抱變化——打破行業邊界,克服慣性思維,積極進行跨行業設計。
正如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產品大峽谷】,微信公眾號:【產品大峽谷】,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