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AI應用的盡頭,是MBTI?

0 評論 2218 瀏覽 3 收藏 11 分鐘

在人工智能應用日益普及的今天,MBTI性格類型理論意外地成為了連接人與AI的新橋梁。本文將探討MBTI如何在AI應用中被廣泛采用,以及這種現象背后的科學性與市場策略。

你或許聽過卡學歷、卡年齡甚至卡顏值,但你聽過AI應用卡MBTI嗎?

MBTI,當代年輕人的星座(科學版),以測試的方式將性格劃分成了4種維度、16種類型,成為了近兩年時興的“社交貨幣”,也滲入了AI應用圈。你幾乎可以在所有的大模型產品中找到MBTI測試的智能體。

作為指導人與自我、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理論,MBTI也指導起了人與AI的交互。

“ENTP?對不起,你可能不是我們的用戶?!痹谝粓龉栊侨伺cAI日記產品“心光”APP的對話中,創始人王禹效半開玩笑地說道,“我們的用戶大多是IN人(內向型直覺型),INFJ最多。”

看似是調侃,但卻是有數據支撐的。心光團隊在用戶調研中發現,在全球人群中占比不到5%的INFJ,在APP用戶中卻占比高達30%,超級加倍。

2023年5月心光用戶MBTI調研(Oran制)

不止心光,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從MBTI下手做起了應用,“我的APP是給F人做的,只有F人懂這種和AI聊天的感覺?!庇虚_發者說道。根據MBTI的劃分,J人(判斷型)喜歡計劃和整理類AI產品,F人(情感型)更喜歡細膩的產品,E人(外傾型)一定要有社交功能……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MBTI理論的科學性之上,但實際上作為一個上世紀40年的非學術型理論,人們對MBTI的質疑,遠比AGI能否實現要多得多。

那么,把MBTI當作AI應用的理論指導,這事兒靠譜嗎?

一、AI應用快把MBTI盤包漿了

你可能很難想象,MBTI在AI界的利用率有多高。

比如,隨機打開一個大模型產品,你總能在智能體界面看到一個使用人數超高的MBTI類Agent。

左為智譜清言APP;右為豆包APP

再比如,在字節扣子和騰訊元器、百度飛漿上,你大概能搜到1000個MBTI相關智能體。

圖為扣子

這些智能體可以說是全方位無死角地爆改了MBTI。

基于生成式AI,有的改變了測試方式,從原先固定的選擇題,改成讓AI和用戶進行多輪不限主題的對話,由AI自行分辨;或者更進一步,直接讓AI分析用戶社交主頁、聊天記錄甚至是照片;

還有的改變了測試對象,例如寵物版MBTI,測測你的貓咪是好貓還是壞貓;測測名人,歷史上的ta是什么性格;

還可以做延展的場景,例如MBTI社交,測測情侶的性格匹配度,測測星座和MBTI結合。

反正,不會測MBTI的大模型都不是好AI,甚至AI也得有自己的MBTI。

一篇來自字節跳動的論文測試了六個大語言模型(arxiv.org),發現他們都有各自的MBTI,且很難通過提示詞的方式進行調整。ChatGPT是ENTJ,而Baichuan居然是情感類而非思考類的F型性格。

我們詢問Kimi發現,它認為自己可能是ESTJ;豆包認為自己更像是ENTP。

既然AI和人一樣都有MBTI,那人與AI的交流也可以遵循MBTI大法。于是,有人開始研究不同人格對于AI的接受程度(Loving the Robots: Personality Types in the Age of AI | 16Personalities),以及不同人格與AI之間如何更好的協作https://arxiv.org/pdf/2409.15293。

火到這種程度之后,學術界也開始整活。有網友發現,一些AI論文玩起了MBTI的諧音梗,把標題湊成了各種人格的縮寫。別管內容咋樣,但這樣的標題確實很有熱度。

以上種種AI對MBTI的分析還是太過粗略,隨著研究深入,一大批針對特定人格類型的AI應用也出現了。

例如,T人語氣轉換器,其實就是AI情商助手套了個MBTI的名字。T型(思考)與F型(情感)相對應,T人也往往被認為是說話直、共情差的代表,而通過AI轉換,能夠把T人原先冷冰冰的話語,轉化成更適配F人的有情感的話語。

還有針對J人(判斷型)的旅行計劃表、收藏型APP,例如有胃之書的美食收藏型,就滿足了J型人格的偏好。

而I(內向型)人的社恐型AI社交產品,則是要么讓AI加入群聊、當捧哏,要么直接砍去聊天功能。

MBTI的火,算是讓AI狠狠蹭上了。

二、跟著MBTI做應用,靠譜嗎?

不過,MBTI這個理論本身就飽受質疑。學術界普遍認為,這種將人格簡單劃分為16種類型的方法過于教條,將個性固化,甚至帶有某種”巴納姆效應”(即通用性描述容易讓人產生認同感的現象),屬于游走在科學與玄學之間的灰色地帶。

相信MBTI的AI應用們,也因此頗有幾分賽博玄學的味道。

不過,仔細看這些AI應用會發現,MBTI的功能更像是為了給新技術找到了一個明確的場景、一個有趣的營銷抓手。畢竟,在大語言模型剛剛興起之時,應用層最缺乏的恰恰是具有病毒式傳播能力的場景。MBTI作為一個廣受歡迎的通用標簽,在用戶獲取成本居高企的當下,成為了一個低成本卻高效的營銷切入點。

在營銷的需求基礎之上,這些AI應用對MBTI的熱衷,也代表著開發者對用戶理解的高度重視。

當下,AI應用落地面臨的是如何組合新技術、新產品、新的需求滿足方式……未知太多。最終,用戶能否接受、用戶到底需要什么,都還沒有足夠的共識,因此用戶理解極為重要。

學過心理專業的王禹效提到,對于心光而言,MBTI其實是一個后驗的指標,在研發設計的過程中并沒有采用到,反而會更多受到其他系統的心理學知識的影響。但在用戶規模形成之后,出于個人的好奇,他和團隊進行了MBTI調研,才發現了受眾中INFJ的濃度如此之高。

“盡管我們并不是以MBTI為指導、為某一類人而設計的產品,但在得知用戶類型之后,確實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更深入地理解我們的用戶、注意如何讓大家用更順手。舉個例子,我們大概率就不會做社交功能。”

更有趣的是,這個產品的場景初衷是另一位聯合創始人Oran為自己設計的,而她恰恰也是一名INFJ。

如今,在社交平臺上,有大量的開發者都在基于自身需求設計產品。完成商業化閉環的產品,例如心光、胃之書也恰恰是極具個人特色的產品,并由此找到了個性化的同類型受眾。

或許,一款大眾通用的超級AI產品還沒有出現,但這些“具有性格”的AI應用給我們的啟示是:先深入理解目標用戶、挖掘個性化需求,培育相似的忠實用戶群體,再謀求人群擴張。

比起糾結MBTI本身的科學性,不如著眼于它背后折射出的用戶洞察,這才是讓產品走得長遠的關鍵。

作者|summer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硅星人】,微信公眾號:【硅星人Pro】,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