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正在重塑銀行和用戶之間的關系模式
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以及互聯網的深度滲透,銀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用戶的金融行為也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傳統銀行與用戶的關系模式正悄然發生著變革,那么這種變革究竟是怎樣的?又將如何影響銀行的發展以及用戶的體驗呢?
新時代,銀行的發展面臨著兩大挑戰:市場競爭加劇和互聯網深度沉浸。
截至2023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為4490家,其中傳統意義上的銀行4002家。每家銀行都在重新定位自己的發展方向。
在移動互聯網的深度沉浸下,用戶的金融行為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早晨起來,首先看看理財收益;
地鐵上,查看一下股票行情;
網上,完成各種轉賬和支付任務;
……
不可否認,銀行躺著賺錢的日子已成為過去,用戶體驗至上的時代已經全面到來。用戶體驗正在重塑銀行與用戶之間的關系模式。
談到銀行和用戶的關系,首先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
“作為一個用戶,為什么和銀行發生關聯?”
每個用戶都有自己的目標和任務。比如,送孩子出國留學。達成這一目標要花錢,用戶需要完成匯款任務。完成任務就要付出行動,那么用戶需要通過銀行網點或者網上轉賬來完成匯款。
但實際上,銀行傳統的服務模式和用戶的目標會出現偏差。銀行通常會向用戶推介各種各樣的業務,但卻很少關心用戶需要什么樣的業務,或者用戶希望使用銀行的業務達到一種什么目的。
舊的銀行與用戶的關系模式
在舊的關系模式圖中,大多數銀行完全是從技術和經營目的出發,進行實體網點及電子渠道的擴張,從技術上滿足用戶的某一個行為需求。
銀行推出各種各樣的業務,這些業務的內容通過各個觸點界面呈現給用戶。但用戶是誰?他們需要的是什么?銀行都不清楚。
新的銀行與用戶的關系模式
銀行和用戶的關系模式需要轉變。從客戶金融場景出發,基于為客戶服務的理念,提供一定的金融能力和效益,技術和渠道僅僅是服務手段。
用戶和銀行的新關系模式圖中,銀行處于中間的位置,用戶在前。用戶對于銀行無非兩種訴求:賺錢和花錢。
作為銀行,首先要確定用戶的需求,之后根據需求確定要推出的業務,然后根據業務來確定通過什么觸點和界面傳達給用戶。這種模式完全顛覆了銀行的業務和流程認知。銀行的業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效越好。針對哪類目標人群,通過什么樣的業務,達成了什么目標。
互聯網時代,用戶體驗對于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以及品牌的滿意度,包括用戶的粘性和口碑都是非常重要的。競爭的加劇使企業不斷地加大營銷推廣。但是失去客戶或者留住客戶,起真正作用的并不是內容,而在于如何簡單有效地完成目標任務。
定期的用戶體驗研究,持續跟蹤用戶需求,可以為產品/服務的研發提供基礎數據和研究方向。
很多大型企業內部設立有獨立用戶體驗部門,像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伊颯爾有幸參與其中。用戶體驗部門主要有兩個工作,一個搜集一些基礎數據,比如對所有的用戶進行研究,作為以后產品迭代和開發的基礎;第二個產品研發階段導入用戶體驗流程,一步步地進行跟蹤和測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建立用戶體驗設計流程,從制度層面保證推進“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
來源公眾號:用戶體驗大學堂(ID:isaruxd),專注用戶研究和用戶體驗設計。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用戶體驗大學堂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