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職的高產,初次評審竟就被開發拿捏了!
“新產初評審,問題現原形?!?新入職的高產人員,在初次評審中就陷入困境。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么?是經驗不足還是另有隱情?讓我們一同揭開評審背后的真相,探尋產品設計與管理的關鍵所在。
系統方法論,遠比經驗沉淀更重要。
昨天下午,我受邀參加一個剛入職高產的首次評審,之所以說受邀是因為該同學是新業務團隊的,并不是我招聘的。
雖然現在帶兩個團隊,畢竟還掛著這個產品負責人的title,也被要求精力強制分布,也算是分內之事。
說心里話,基于對設計的天然熱愛和癡迷,我還是非常樂于投身產品活動,于是也用心聽完了該同學的評審會——雖然長達2個小時、雖然我覺得半小時就該結束戰斗的。
遺憾的是,這次評審會聽下來,又讓我發現了作為高產本不應該犯的幾個典型錯誤。
比如,會議通知時既沒有提前發送相關的資料內容(TAPD鏈接、原型設計、需求文檔等),也沒有組織好會議——沒有提前到會準備,以至會議室被占用,所有與會人員白白浪費了15分鐘。
當然,這些還只是事務管理層面的失策,他在產品層面也是犯了不少錯誤,有些還很典型。
他這次評審的設計是運營需求,旨在通過某個產品推廣來實現業務增長,核心就是“分銷設計”,當然,包括落地頁、傭金管理、分銷配置等諸多模塊。
舉幾個例子:
首先,我沒有干涉該同學的設計評審,只是靜悄悄地坐在后排聽,但他的評審卻和很多初級同學一樣,上來就講原型設計,并沒有先把業務背景、需求范圍、預期價值等整體講一遍。
你看,這個誤區極其常見——我見過太多太多同學有類似的習慣;同時,這個誤區也非常容易改變——你只要講過一次,絕大多數都會改變。
僅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所謂的產品經驗沉淀,如果不是有效的方法論,那就像失去磁性的指南針,只會慣性向前地累計解決問題的成本。
其實,整體看下來,他的設計邏輯并沒有大問題,原型設計和業務流程也符合需求場景,但依然存在以下三個典型問題。
1、接到需求就設計,沒有深度調研場景
事實上,這類問題咱們也反復提過很多次。
該同學也是一樣,我全程聽下來后認為他對業務的調研明顯不足,事后我單獨交流,發現他果然只是被動地接受業務的需求,完全按領導的吩咐去做設計翻譯,并沒有著重進行業務調研。
比如,我們這個需求主要是產品推廣,顯然,轉化率肯定是北極星指標,而核心的設計要素之一則在產品的介紹內容上,即,要能快速呈現價值點,進而引導用戶進行產品推廣。
但從他設計的產品介紹內容來看,他并沒有把握住該業務產品的核心價值點,追問下得知,該同學竟然都沒有和業務同學交流,因為他也是剛入職,他甚至都不知道該產品的業務場景。
你看,只是被動地在做業務的邏輯堆疊,卻忽略了設計價值的內核——業務的表達載體,這對高產來講,屬實不應該。
我在知識星球經常會分享設計常識,幾乎每周都在強調設計的重點在于業務調研,產品同學的價值在于業務價值。
所以,咱們務必要牢記,產品設計要服務于業務場景,千萬不要成為原型設計師。
事實上,你說調研很難嗎?并不是!
很多時候我們缺的只是意識而已,而對于高產來講,所謂設計認知(不僅是業務調研的設計認知)的方法論遠遠比慣性經驗的沉淀要有價值的多得多。
2、宏觀框架很飽滿、微觀細節不完善
很多高產同學都深諳宏觀之道,但卻不屑微觀之學,于是,“不落地”逐漸成為一些高產同學的特有標簽。
該同學的評審同樣如此,又一次地體現了設計細節的不完善,以至于被開發追著問業務邏輯,輪番質詢下完全被拿捏,專家效應蕩然無存。
開頭沒處理好,節奏就亂了。
客觀上,他的設計框架的確很系統,包括與不同業務系統、不同功能模塊的交互聯動、數據處理,等等,都考慮的很全面、很飽滿。
但是,對于某個業務的設計規則、頁面元素,卻存在諸多盲區,這為設計評審帶來了不確定性,也是開發反復詢問的關鍵點。
當然,這也是評審被拖堂的主要原因。
就拿“訂單分傭”模塊為例,因為有不同的訂單狀態,如,待推廣、待分傭、待收款、已完結等,而且,狀態的流轉邏輯不同,可能涉及多個業務系統。
比如,被推廣用戶未訂閱系統時為“待分傭”,當訂閱后則為“待收款”狀態。
以往,我們遇到涉及訂單等多狀態時,都會出具“狀態機”表格,把業務流轉規則、訂單狀態、輸入輸出等都描述清晰,這樣開發同學就很容易理解。
但該同學卻沒有對這些業務規則做詳細描述,雖然這只是設計細節,但畢竟設計不容半點湊合,你不寫清楚,開發效率就會低很多。
而高產的差異競爭力之一,就是能更好地提升開發效率,不是嗎?
3、設計評審要嚴肅,不能隨意做需求變更
需求評審時,當開發說工作量太多做不完時,你會怎么辦?
我相信很多同學都遇到過這類場景,鏡同學在以往面試時也作為面試題詢問過不少產品同學,也收到了各類回答,可謂百花齊放、見仁見智。
該同學在評審時同樣也遇到了此類問題,當時有前端同學反饋頁面太多、工作量太大,詢問能否先做一部分。
讓我驚訝地是,該同學竟然不假思索地說可以,而這之后便“一發不可收拾”,后面好幾個開發同學都提出時間緊、任務重,得砍需求,該君都笑著一一答應。
咱倒不是說不能減需求,而是需求不能這么砍啊,咱應該得知道需求優先級、業務價值緊迫性吧,退一步講,至少也得了解開發具體的工作量吧?
可該同學還沒等開發說完,他就急著滿口答應,這讓我很是意外,我甚至覺得他是不是擔心轉正受影響,把砍需求當做換取好感的兌換券了?
退一萬步講,咱們是產品設計師,需要對上線功能和業務價值負責,要基于市場來做迭代范圍的決策,而不是憑個人意志來隨意定論。
換句話說,我們要對上線成果負責,當然,盡可能多的上線更有利于業務轉化。
更何況作為高產,更應該首先考慮的應該是對業務的支撐,而不是“辦差思維”來決定上線內容,再退一步說,有業務需求范圍在,怎么也不能主動、隨意砍需求呀。
事實上,這位高產下來就被業務總監懟了一頓,因為在他瘋狂修剪之下,原業務需求已經完全失真,本次上線的內容根本解決不了客戶問題。
你看,這絕對不算是好心辦壞事,而是妥妥地設計評審事故,流程意識不強、業務認識不足。
事后我也對他做了指導,他也意識到評審不嚴謹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當然,我相信該同學絕非個例。
最后,鏡同學想說的是,產品設計評審絕非是設計的重點,恰恰是需求轉化的交接點,是新的起點,不能因此松懈,更要慎重對待。
希望對你有參考。
撰寫:東瓶西鏡同學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產品大峽谷】,微信公眾號:【產品大峽谷】,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大框架重要,但細節也很重要啊,要細心地看每一處小地方,才能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