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和知識體系搭建–不同的見解和認識(下)

0 評論 464 瀏覽 0 收藏 42 分鐘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作品集不僅是展示個人專業技能和創意思維的平臺,更是求職者與用人單位溝通的橋梁。本文深入探討了如何打造一個既具有吸引力又富有內涵的作品集,以及如何構建個人的知識體系。

二、設計體系

作品集題外話嘮完了,現在講講設計體系的搭建吧。

其實我對設計行業是比較悲觀的,游離中下游的同學,可能也只是一個軟件操作員和“美工”而已,每天做著純執行的工作,有的幸運一些能參與項目的全過程,會有更開闊的視野。

而不幸的一些同學,做了十多年設計,還是在被指揮著到處修改。

有的公司根本沒有這么多流程,上級就一句話,說我需要宣傳下這個產品。什么要求都沒有,面向的客戶也基本接觸不到,什么資料都沒有。

公司流程規范/專業度 對設計師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沒有這樣的土壤環境,很難光靠自己業余時間自學起來,因為我深知,高強度的工作之后,整個人是沒有心思去學其他東西的,只想被激素綁架,去沉浸在快節奏的短視頻中,沉浸在美妙的游戲中,要么還有生活瑣事要處理。

這是很復雜的情況,資歷大一點管理層的人為什么沒有接觸新技術,可能他工作也累成狗了,天天不是這個項目就是那個項目的,真沒那么多時間,再加上上年紀了,腦子也沒這么靈活了。

雖然也有年輕的管理者們,可他們也許會有一些心思,坐上了管理層覺著萬事無憂了不用學習了,內心是會有優越感的,覺著一輩子就這樣了。要么或許是因為這個職位帶來的繁瑣事務,以至于沒時間去學習更多。還可能是繁忙之后的懶惰,人會自我安慰,做的夠多了夠好了,就決定多閑下來一點,這是好的,但久了之后發現,完了,我好像停在原地了。這不絕對哈,也有居安思危的人,辯證的看待。

其實看再多文章也只是紙上談兵,

有時候參考作品集模版很容易只模仿到表皮的東西,但不模仿根本就知道怎么憑空產生。

在模仿的過程中,慢慢的推導出對方為什么要這樣排版,選色,構圖,然后從中理解做這個設計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是練習,還是商業需求要這樣去做?還是這樣有什么涵義?

我看到有人說:

“我還不知道自己該從平面設計的哪一點入手,字體設計?排版?我還要學軟件ps,ai?都不熟練怎么辦?想之后主攻詳情頁,也就是電商這塊。其實品牌設計我也還好,感覺設計都是通的。但是我技術太差,練吧?!?/p>

確實,一開始根本不知道從哪里入手,跟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竄。

有的人會選擇報班,走一條別人給你固定好的路,有的人就靠各種搜集信息,從碎片化的信息中和自我練習中,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

前者呢容易陷入一種專業的固執,后者呢則太過發散。

兩者好壞都有,只不過到后面,還是靠這個人本身對于設計的理解,對于不僅限于設計范圍內的其他理解。也就是不局限于本行業的認知,可以回到普通人的角度看問題,也可以從設計的角度上看問題,可以從用戶的角度看問題,還可以從產品思維的角度推導其他信息。

你發現到最后,只不過是從多練中慢慢就有了思維的雛形;

再到然后,你學會拆解其中的元素了,發現一個設計原來是由這些組成的,再后來,你發現設計不只有元素的組成這么簡單,還是需要從一些分析推導來做設計,再后來,你發現這壓根就是想到什么做什么,引導客戶選擇,縮小范圍,選定形式和大概案例的方向,然后用你的專業術語和一些對產品,用戶,市場,經濟的理解洞察,用權威的名人名言,用大廠都在用的設計,用人性想要看到的效果和語言,去變相的說服客戶。

作為乙方的人,或是作為客戶的人都有一種是上帝的感覺,浸淫職場多年的老油條善于捕捉人性所需的東西,做的業務要以客戶為主,讓對方感覺就是按照對方的指示來做的,如此的完美無瑕。實際上是你巧妙的用語言去潛移默化的引導他,讓他有一種“還有誰!”的錯覺。

你做什么都是對的,因為這讓對方以為就是按他們的意思來做的。不過這真的很難,想要獲得一個人信任難如登天,特別是陌生人。

所以我們需要構建自己的一套體系,不管是設計體系還是本身的認知體系,都是必要的。

1)認知體系

那該怎么構建呢?講述之前,先理解一個概念。本質是什么?什么是抽象?不是這種的抽象發瘋哈。

不是這種呀哈哈哈

抽象,是把一件事,一個過程,某個現象,把它們抽象化出本質。

比如說:哲學家們研究再研究,最后得出人生不過是虛無和無意義的,本質是“緣起性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中間的過程只能自己賦予意義,沒有期待,沒有意義,沒有欲望的人,很難一直走下去;

再比如:人與人之間抽象到最后,是利益的交換,是目的的交換。

如現在的小楊哥事件,拍搞笑視頻能走上今天的位置,不單單只是表面上的創作,背后有資本推動,有人從中作梗扶持他去完成自己的目的,也許有的人賺一百,背后的人可以賺他的一百倍。

現在樹倒猢猻散,不管是高層的,還是背后的,還是中下層的人,紛紛抽身走人。

再比如:談戀愛,真要抽象到最后,那么對我們來說,未談戀愛之前的過程都是前戲,最后為了上床才是目的。

不過也不能這么抽象哈,只是說,看一件事要結合多方面去思考衡量,找一下對方這么做的行為,是為了什么目的?

就像有些人,經常問你在哪工作啊,薪資怎么樣啊,如果你說自己無業游民,那么對方可能心里暗喜,要么表面吐露出優越和嫌棄等姿態。但你說自己是無業游民在網絡上做生意,那對方可能就轉變一種心態了,你懂的哈。

知道了這些概念,那么我們還需要有一個打開方式,類似一棵樹,主要的樹干是知識的載體,而樹枝和樹葉則是發散出去的各種思維。

比如,我習慣于用“武功秘籍”來作為我對于世界看法的打開方式。假設我自己的功法是“乾坤大挪移”,那么我對外接觸到其他的功法,如“九陰真經”,那么我就會用自己的功法去揣摩對方的門道。

可能這么說不太好理解。

再比如,有人是學經濟學的,他就習慣用經濟學的視角看世界,他們把這個當成“武功秘籍”,也可以是分支。他看到一個新聞,“女子因男朋友做出不合道德事,但是女子還不舍得分手”,他可能會用“沉沒成本”去解釋這個現象,說這個女子是因為在他對象身上投注了太多心血和感情,如果一分開,都白費了。已經付出的無法回收,覺得自己受到很多損失。然后再用“厭惡損失”的概念,闡述人是很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的。

再比如學心理學的人,看到一個現象是“這個人中彩票大獎,我也可以”,那么他可能會用“幸存者偏差”來解釋;看到“一個人總是不能理解另一個”,那么他會用“認知局限”和“認知偏誤”來解釋。

這么說應該能理解了吧。

說得更直白一點,是從人性作為基礎去延伸其他知識概念,各種學科是從哲學分化出來的,哲學研究到最后,也是從本體,也就是人,然后再到人的思維,因為也只能從思維來研究了。

比如“我思故我在”我是誰,我要到哪去,我從哪里來,要做什么。從人延伸出去,再從外物逆推到人身上。

然后有了這樣一個觀念作為“樹干”,還要認識一下什么是自然規律和規則。自然規律可以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情和行為,規則則是人為制定的。可以理解為人道和天道。

天道是自然的規律,比如“反者道之動”,一個事物達到極致了,就會產生逆反,最好理解的就是月亮的陰晴圓缺,人的悲歡離合。

再比如還有一個職場上,三個人競爭一個位置,有個人暫時別爭,讓對方兩個人先競爭,最后等他們兩敗俱傷,這個人再去做好分內的事,做好維穩,也許他的機會會更大。

競爭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企業文化屬性,也是整個社會的文化屬性。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百度的“蘿卜快跑”無人機,如果他不做,那么特斯拉也會做,其他人也會做,到時候讓對方占領了國內市場,話語權就該交給對方了。

那么人道是什么?

就是人制定的規則。打個比方,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沒有占到利益,那么會認為對方是惡的;如果他占到了利益,會說對方是善的;主觀上有善惡之分,客觀到每個人的主體,那就是立場不同,利益需求不同。

再比如,一個小說作品里面,代入你的主觀看法,和被社會,被教育規訓的主觀意識來看,會認為那個反派是壞人,但實際上換成里面反派的視角,他只不過是想要恢復家族繁榮,或是因為童年創傷和悲慘經歷才導致成這樣的反派的,也許你換作是他,可能比他做的更狠。

張愛玲有一句話是這樣的“你不了解我的以前,那么你肯定不了解我的現在?!?/p>

最通俗的來講人道,就是“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理性的認識抵不過感性的情緒?!?/p>

好,那么有了看本質的“樹干”,也有了作為“樹干”養分的自然規律和人的規則。

接下來就是 “樹干”延伸部分,“樹枝”。

“樹枝”包含各種范疇、事實和關系。比如說,這個“樹枝”有心理學范疇、經濟學范疇、腦科學范疇、社會學范疇、品牌學和設計學范疇、以及其他認識的范疇。

我們光知道了本質還不夠,我們還得用外在的理論去指導我們實踐,然后再用實踐去抽象出方法,循環反復,不斷迭代。

人都是需要經過前面的認識活動,才能從感性認識變到理性認識。

通俗來說就是,你無意間發現火可以烤熟食物,變得更好吃,這是感性認識。然后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實踐,你又發現了蔥姜蒜,結合到肉上面會更香,更爽口,你通過這些推理和判斷,得知這些東西加在一起會使得食物更美味,這就是理性認識了。

回到設計,不也是如此嗎?我們一開始認為這個設計就是最好的,但是經過一段時間打怪升級之后,發現還有更厲害的,再然后發現還有高手。

一開始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接著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后是知道自己知道,最后是不知道自己知道。

總的來說,我們需要不斷的檢驗,驗證,結合不同的理論指導,反饋在實踐中。雖然不能立刻理解它,但有了一定了解的東西,才能更深刻的感知它。

理論和實踐是分不開的??捎植荒芙虠l主義的相信一個理論能夠解決任何實際問題。知識是能夠觸類旁通的,所以有了作為“樹干”的基層,還是需要延伸出多種“樹枝”和“樹葉”

好,那么我的“樹干”是看本質的“武功秘籍”和“理解規律和規則”,“樹枝”是各種認識的范疇。范疇中包含各種事實和關系,概念等。

a)心理學

心理學作為一個樹枝,可以分化出許多“樹葉”,比方說,馬斯洛需求理論,里面包含五大板塊:自我實現需求、尊重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然后這五大板塊里面又可以細分為,比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含蓋有:衣食住行、錢,性、情緒滿足、欲望滿足等,可以說是最基礎的需求。

知道這些能干嘛用呢?

比方說用來分析做生意的,有些商人會用“價格歧視”的方法,夸大價值,附加價值,類似某電商活動,實則價格并沒有下降多少,而是提前漲價,然后到節日后再降價,讓人有一種占便宜了的感覺,不需要真的占便宜,而是給你一種感覺,這里面存在信息差。

而很多人并沒有接觸過生產商,不知道原料和制作成本,這之間存在一個壁壘,定價權再商家和生產商。

然后心理學里面還有認知心理學,行為心理學,消費心理學,設計心理學,游戲心理學等。其中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有的人會從較為著名的三大心理學家的著作入手。比如阿德勒心理學,弗洛伊德心理學,和榮格心理學。

哲學家卡爾·波蘭尼說“理解自己所受的限制就是自由的開端”。

還有反面的一層,理解自己的本性、欲望,才能理解他者,也能利用他者。

其實挺多分科的心理學都是通用的。如阿德勒的目的論,個體心理學,他的觀點過于強大,以至于我們看到他理論后會顛覆常識的感覺。

比如他說:

“人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我們只是在對過往進行描述,在對未來進行幻想?!?/p>

“一個因為某些原因自閉的人,不想出門,只想在家。他利用自閉這件事去達到自己的目的?!?/p>

阿德勒不否過去的創傷,而是他認為人不是像弗洛伊德的原因論那樣,歸結一切于過往的傷痛,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會有動機,產生一定的目的。

舉個例子,一個男的在餐廳吃飯,被一個女的服務員不小心撒了一身的咖啡,男的憤怒的大罵她。但如果這個女的很漂亮,是他的心中喜歡的類型,那這個男的可能不會罵他,而是說沒關系。情緒是可以控制的,可以察覺的,就是這個意思。

然后弗洛伊德的還有一些理論,比如自我,超我,本我,潛意識,前意識,夢的解析,精神分析等。這些在某些意義上也和榮格的母性,父性,自性,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后比如消費心理學,

他會有一些概念和理論,如:

物質激勵,制造概率性,營造稀缺感,激發競爭意識,賦予用戶某種炫耀、獵奇的可能性,營造強烈情緒和認同感,賦予高尚感和重視感,以及通過對比營造超值感。

還有價格錨點,前景理論,確定性效應等概念。前景理論前面有說過,確定性效應則是類似七天無理由退換貨和承諾保證更新,會讓他們有一種以后能賺的感覺。

還有游戲的制作,其中參與的不乏有各領域的心理學專家,游戲的內容也是認為制造給我們爽的,而我們自己的創造是在別人創造下的環境去創造的,少了一種自我的成就感。

這也可以聯系到馬斯洛的自我實現需求上。

如果我們有自己的設計公司,或是自己設計的游戲,那么你會有別樣的感覺,和玩游戲是有區分的。

因為篇幅有限,每個“樹枝”的更細致的解釋就不列舉太多了。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這些知識和概念。

b)然后是經濟學,

經濟學可以了解《資本論》,先認識經濟學的基礎,然后再去深入。

比如說先從資本論中了解什么是社會權力,什么是政治權力,什么是異化,什么是商品、工資、勞動力、資本等概念。還有剩余價值、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以及什么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什么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實則是社會權力影響生產力,才能決定生產關系,也就是說從手工業、農業,到工業,再到現在的科技,實則生產關系一直沒變,還是擁有資源的人去支配其他沒有資源的人的勞動時間,然后付給對方不對等價值的工資,不然資本沒有利潤,就不能增值,不能增值的資本就滅亡了。

還有更深入的,一篇文章不可能講述得完全,只是列舉一個框架,更好的解釋“知識樹”的搭建。

然后呢還可以去看看 瑞·達利歐的《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這個視頻。

這是一個了解經濟學基礎的視頻。更深入的,如炒股,金融,期權什么的,這就需要專業的人了,非專業的只能汲取些皮毛,但能用到生活中也很不錯了。

例如其他范疇的認識,包括一些思維和模型,

類似的有迭代思維、反思思維、逆向思維、條件思維、亮點思維和發散思維、否定思維、以及第一性思維。工具思維如利用star法則,smart法則,和黃金圈理論,5w1h等思維工具,或是ai工具,模型庫工具,還有設計師常用的一些能夠完成任務的七七八八的工具,都算是工具思維。

一個人很有限,還要學會合作,取長補短,前面要會“等靠要”,等一定程度了學會獨立,先汲取知識,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后才能“獨立”。

其實在一些方面里面,我也是個“半吊子”,并沒有多深入,而是利用其中的核心知識點,帶我了解一些基礎的觀念,而這些基礎能夠讓我在其他知識領域觸類旁通,我認為這樣也蠻不錯的,視野很開闊,也有理論去執行,

執行后抽象出方法,再次檢驗,不斷驗證,更新迭代。

其實你會發現,那些知識是能用到設計上面的,例如用戶思維、產品思維,不也是業內人一直在說的嗎?研究心理,也就是人性,也是用戶思維。做品牌全案,也是需要足夠多的思考方向才能獨立去完成一套全案,沒有大框架的支撐,沒人能憑空產生一個全案出來。

還有什么前期調研,分析趨勢,分析市場,研究趨勢,用戶心理畫像,痛點癢點之類的,都是從這些框架里面展開的。

了解“樹干”和“樹枝”之后,其實“樹葉”就是剛才所說的那些延伸,用一個抽象出來的詞,去描述外在的事物,然后再抽象出來,循環往復。

類似以下的圖。

還有例如設計師的核心能力,

基礎:版式構圖、圖形插畫手繪、視覺感知、三維動效、圖片合成、品牌(vi、mi、bi);

進階:執行力、溝通表達力、思維能力、自己的工作流程、洞察力、協作能力、項目驅動力等。

認知體系先到這啦,還有一些沒列舉出來的,感興趣可以去搜索學習,一般來說知識只能是自己主動的去獲取才是記憶最深刻的。

2)設計體系搭建

然后是設計體系搭建。

因為篇幅太長了,我盡量用圖來表示。

前面有說到,拆解設計的元素,把它們歸納分類,找靈感的時候,可以從這些詞中找盡量符合意思的,然后拼貼,延伸演化,

這些是術的層面,我看到有的人發的作品,探索更多的解法,這個在自由的時候是可以探索,工作中很難有機會,很少人是國內外前沿的設計師,很少在這種工作環境下。

我不太建議報班,

至少對于設計行業來說是這樣,如果真要報,比如去學ai訓練師,去學認知基礎的知識,鞏固完善對人和社會的認識。

學那些知識不是單單找一份工作那么簡單,而是從中能夠了解不同圈層的人和事,交換信息差等。

我認為這比設計審美、設計思路等更有用。因為審美和思路也是需要慢慢迭代的,迭代起來就需要有足夠的正反饋,沒有好的反饋,也許就不做設計了。

你有自己的東西了,要讓別人知道你是誰,你的能力是什么,在各大媒體上發聲,你的價值點應該被用在這里。

當然,也不是說設計方面的不重要,當然也重要,但不推薦只局限于設計方面的。

而是要用自己的知識去發聲,去傳播,你知道音樂、文學、電影、書籍等方面是怎么賺錢的嗎?就是給人以啟迪,給以心靈的震撼,鏈接你的受眾,把你的作品到處分發,再下沉的市場都有相應的受眾,會給你付錢。

好了,廢話過多了。咱先說說設計體系的搭建主要有什么。

有設計模型庫搭建,以及一個設計思路發散模型。

a)設計模型庫搭建

什么是模型庫,舉例品牌設計的,里面有個叫vi的,也就是視覺識別。

我們把它拆解一下,vi有logo、還有基礎的如:包括企業名稱、標準文字、標準顏色、象征圖案等;

以及應用物料延展:涉及到如名片、海報、產品包裝、辦公用品、網站界面等。除了以上的之外,還包括其他圖形元素和形象的應用規范,如輔助圖形、裝飾圖案等。以及口號、和吉祥物。

這些元素我們可以集合起來,搭建一套從頭到尾的vi模板,下次接到設計的時候,就不會慌亂了。一般是先從logo做起的,要么就是接到一些需要從原有的視覺中延展,或是單獨做其他的。

如果接到單獨做的,那么我們就需要一套包含了設計基礎的靈感庫。上述vi 的元素,可以從中繼續細分。

比如下面的圖,包含了字體、文案、顏色、版式構圖、圖片風格、手繪插畫、圖形、設計形式風格、整體調性。

里面的元素實際上還可以再劃分,比如字體,然后字體的子目錄下面是襯線體、非襯線體。然后再細分,英文體、哥特體、逆反差等等。

這樣也可以,但是太具體了。

一般工作中沒有這么具體的,而是從對方給的一句話,要么是一張圖,給你之后你就需要引導他走下去,盡量具體的風格和感覺,最好是給到他可視化的圖文參考。

不建議是草圖(草圖最好是合作之后,制作之前給對方看),費時間;建議是截一些圖,你認為好的,市場上選擇的,大廠出品的,設計前沿趨勢的,或是用戶選擇的,市場上流行的等。盡量從這里切入,能為你省不少時間。

再引導客戶選擇其中的顏色,風格,具體到是否喜歡這個ip,喜歡這個感覺等。如果可以的話,你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

說:這是市場上選擇的風格,也是流行的,用這種形式去做呢,降低你客戶的認知成本,也增添熟悉感;

要么這么說:這是大廠都在用的設計,傳達到信息的同時也能美化表達,您看這個ip的表達,是否覺得很親切呢?如果你的形式走這個方向,恰好你的客戶也是年輕人,那么會錦上添花,也能讓人產生親切感。有數據參考,這種確實可以降本增效,畢竟市場驗證過,你看這個數據,留存,點擊,轉化率。(給對方看想要看到的)

其實這些話術是基于客戶的角度和客戶的客戶的角度來闡述的,人都會從自己的利益、立場思考,而你要做的,則是翻譯,連接和打通他們想要的是什么,因為有的客戶真的不知道想要什么。

這時候就需要你闡述其中的好處、利益點、權威性代表、以及你的專業性。

好,回到剛才說的,元素可以再劃分,可以分為三重,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太建議把字體、顏色、圖片等劃分得太具體了,而是從感覺上去劃分,什么意思?比如說,高級感,文化感,歷史感,拼貼潮流感、力量感、對比感、纖細感、留白感、親切感、現代感等等感覺,然后從這個大的框架,細分為版式構圖,再細分為設計形式。

版式構圖可以分為:對比、重復、秩序、包圍、上下、左右、看著亂的(哈哈)、居中、夸張對比、s形構圖、三角構圖、以及其他構圖等。設計形式可以分為:復古、拼貼、簡約、高飽和、蒙德里安、孟菲斯、瑞士極簡、中式等。在版式構圖的后面。

如圖所示:

為什么要這樣粗略的劃分呢?應該是粗中有細的劃分,因為你搜集的海報、長圖、banner、以及其他畫面,里面就包含了字體、顏色、版式、調性、形式、圖文、手繪插畫圖形等元素。

而分為感覺和版式構圖、設計形式,3層關系,

就是為了方便從里面挑選,集成一個情緒版。

前面引導好客戶之后呢,后面你就可以從中選擇客戶所要的感覺的參考,進行延伸設計,他要力量感,你可以從對比和重復這個夾層里面找,你也嘗試這樣做,借鑒構圖方式,注意里面的顏色、字體和形式風格的選擇,做出一個有類似感覺的設計。

當然了,這個和審美是有關系的,但是你都不會照著抄,不會拿這邊的元素到這邊來用,不會把它們統一成一個風格,那可能不適合設計,或者剛剛起步,得多看多練,還得讓腦子靈活一點。

這不是教你偷雞摸狗哈,是較為現實的一種做法,即使再厲害的設計師都有自己的素材庫,也會建立情緒版等東西,只要你不是原原本本的照搬抄襲,那就沒得事兒。

b)設計思路發散模型

設計模型庫搭建講完了,其實并沒有多難,你要想更喜歡的話,你可以具體到如:顏色:互補色、鄰近色、對比色等細分,但其實沒多大必要。

然后就講一下設計思路發散模型吧。通俗來說就是一個流程,從溝通到設計的流程。

由于篇幅原因,這里不過多闡述了,我直接放圖。

可以看到,從溝通引導,到設計思路發散,我們用到了幾種思維工具,比如常用的smart法則,scamper法則,以及5w1h,5why等法則,如果更簡化一點的,則就用黃金圈法則,why、what、how。

我建議是大家要有自己的理解,

把這些復雜的東西內化自己的一套思路,一套體系。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簡單的東西標準化、標準的東西流程化、流程化的則自動化或者交給別人來按照你的流程做。

三、寫到這,全文就結束了。剩下的是閑聊。

封面真的沒那么重要,做到不減印象分就行(通用模板和基礎審美差就會減分)初篩是hr負責,他們只看簡歷。他們篩完到設計部才開始看設計,設計部還是更關心整個作品,提示:不要為了湊數放丑作品??!他們一般是看下限而不是上限,下限太低也會懷疑其它好作品不是自己做的。寧缺毋濫,別放減分的東西進去。

還有一點話要說的,作品集固然重要,但是有些人就只是作品集好,真正上手啥也不是,試用期就被試出來了。

但這其實是需要一段時間上手和熟悉的,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要先了解該公司的產品,特點,優勢,以及合作客戶所需要的風格和需求等。會吹可以,起碼要有一點基礎能力是吧,進去公司了,也要防止公司開你,防患于未然嘛。

現實往往就是絕大部分公司都是草臺班子出身、一個不怎么懂行的老板和一個不怎么專業的運營或ae去指導專業或非專業的設計師,該怎么畫就怎么畫、完全沒有這么詳細推導論證可言。

另外還有一點、蠻重要的一點、就是很多設計師做的作品集可能分析推導一大推、結果到界面呈現結果發現,無法直視。我并不鼓勵硬編設計過程,而是要實事求是的根據實際的項目情況做一定分析,你可以是模仿一個案例去做分析,但不能瞎編上去。

有些是要裝的,有些要真材實料,達成目的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兩者相輔相成。

雖然大部分公司確實不專業,對設計師的要求也不高,但分析推導該做還是要做的,這不是為了簡單的找一份工作,而是從中提升你的能力和經驗,同時也能提升閱歷,幫助思維得到擴越。

有這些個人的體系搭建和思維躍遷,是可以準備好往更專業的公司發展的。

但怕只怕你在不專業的環境里待久了,會呈現為“溫水煮青蛙”的情況,這就麻煩了。

公司雖然沒有這么多流程,可能客戶就一句話,“我需要宣傳下這個產品”,什么要求都沒有,什么資料都沒有。這時候就需要自己有這樣一套自己的流程體系了,知道該怎么問,該怎么推導,該怎么引導客戶找到需要的設計等。起碼能夠讓你省下不少時間,也能讓你盡量不處于

“改稿改到發顛的程度”。

想知道什么才是學到東西,提升認知,那就是以往不相干的知識突然連接互通了起來,那就是提升認知了。

多數人的生命支點很單一,生命指點就是精神支柱,如果你生活上的夢破碎了,那么你還可以活在興趣愛好里;如果你的引以為傲的謀生技能不管用了,那么你還有另外的技能供你謀生;

我們需要不同的支點,需要期待,需要希望,需要熱愛和興趣,這樣才能支撐于生活的荒誕和虛無中。

說著說著講起了雞湯,不過不重要,就到這吧。

(抽象)我們大家的苦難都大多相同,所以我們是難同。

哈哈哈拜拜。

本文由 @王富貴兒本人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