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增長 3 倍,做短視頻的 4 點小體會
在數字化時代,短視頻已成為內容傳播的新寵。王戴明,一位在ToB領域深耕的專家,分享了他一年內將短視頻播放量增長三倍的實戰經驗。從定位策略到內容創作,再到細節打磨,他以親身實踐揭示了短視頻成功的秘訣。文章不僅為新手提供了起號的實用指南,也為有經驗的創作者提供了新的視角。
上周末,國內一家營收百億的軟件上市公司 CMO 來拜訪我,我和他聊了一下自己做短視頻的經驗,他聽完很興奮,表示明年也要爭取把公司的短視頻做起來。
當時是邊吃邊聊,很多內容也是我第一次對外交流,所以比較零散。
今天我決定把一部分核心內容梳理出來,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做短視頻有所啟發。
先說一下我的短視頻情況,我的主平臺是視頻號,最高的一條播放量接近 30 萬。
另一個數字也許更能說明問題:
我真正意識到短視頻很重要,并且開始執行“視頻優先”的戰略,其實是 1 年前。
在去年同期,我的短視頻播放量普遍在 5000 左右,半年前,播放量普遍達到 1萬左右,而最近的平均播放量達到了 2 萬左右,增長還算明顯。
你可能會說,平均 2 萬也不多。
確實不多,最核心的原因是我能力不夠;其次則是受制于賽道,大賽道的流量和小賽道的流量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
給大家舉個例子,那個 30 萬播放的視頻講的是有贊,但是播放量到 10 萬的時候,就開始有很多人留言問:有贊是誰?
顯然在突破 10 萬播放以后,開始觸達到了很多軟件行業之外的人。
接下來是我的4 點經驗分享,不敢說是干貨,但一定是“真貨”,供大家參考:
1、 短視頻第一法則
剛開始做短視頻的時候,我也會嘗試應用網上刷到的各種技巧,比如對標賬號、鉤子開頭、制造沖突等等,但是短視頻的效果并沒有太大起色。
后來短視頻做得多了,我慢慢領悟到,短視頻最重要的還是內容,而內容最重要的則是定位。
可以說,定位決定了短視頻80% 的成敗,而那些所謂的技巧要發揮出20% 的價值,也需要建立在“正確定位”的基礎之上。
那定位的訣竅是什么呢?
我覺得就是:熟悉內容+陌生內容。
給大家舉個例子:吳亦凡被抓了,這個是大家熟悉的內容。但是如果你只是講吳亦凡為什么被抓,由于大家已經看了很多相關新聞,所以你的內容就是 熟悉內容+熟悉內容,這種往往流量不好。
但是如果你站在專業律師的角度分析吳亦凡到底會被判幾年?吳亦凡會不會被提前釋放?那么就是 熟悉內容+陌生內容,這樣的內容只要有一定深度,就會獲得更好的流量。
除了熟悉內容+熟悉內容的陷阱,還有些朋友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那就是 陌生內容+陌生內容。
比如某創始人做短視頻,經常批評其他博主通過“吐槽行業問題”來獲取流量,認為自己不需要這樣的流量。
我看了一下他的短視頻,主要是講公司業務領域的知識,本質上是希望吸引潛在客戶,但是這些內容都是大家不感興趣的話題,說白了就是自嗨。
其實,他就是違背了 熟悉內容+陌生內容 的第一法則,除非花巨款推流,否則根本觸達不到他想要吸引的客戶。
2、 新手如何起號?
新手起號,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更新。
有人說,是不是保持更新頻率,才能保持賬號的活躍度?平臺才會持續推流?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觀點,那大概率是被平臺上那些賣短視頻課程的老師給洗腦了。
其實這些都是技巧,是那些老師能教的,但恰恰也是最不重要的。
我個人認為,保持更新頻率主要有兩個目的:
1) 培養網感
2) 積累素材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粉絲數是否重要?
如果你覺得很重要,那么請問:
如果李子柒從 0 粉起步,能不能再次成功?
如果被封號的大藍改頭換面,重新做一個新號起步,能不能再次成功?
100% 是可以的 。
換一個角度,把李子柒的賬號給你,你覺得她的賬號會不會快速掉粉?
只要你發視頻,就100%會掉粉。而且要不了多久,就只剩下僵尸粉了。
這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對,那就是內容。而做出好內容的關鍵是什么?其實就是網感。
網感就是當你選擇內容、拍攝視頻的時候,能不能提前預判視頻能不能火。
具備了這樣的預判能力,那么你的內容選擇、編輯、拍攝、剪輯都會很精準,火的概率就會很大。
那如何才能具備網感呢?
首先就是要多做短視頻,保持一定的更新頻率,這樣就可以有節奏的去感受什么樣的內容可以火,逐步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論。
除了培養網感,積累素材也很重要。
特別是我們這種專業賽道,只有熱門話題還不夠,還需要有“深入的洞見”,這樣粉絲才愿意幫忙分享內容,甚至點擊關注。
那如何在熱點出現的時候,“快速”制作出有洞見的內容呢?核心就是要平時多積累素材,這樣后面就是更多的“組合”工作。
而保持短視頻的更新頻率,本質就是保持內容創造的頻率,可以讓我們在平時就積累到足夠多的素材。
3、 細節是否重要?
接著再講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細節是否重要?
你可能會說:當然重要,因為細節決定成敗。
那么我問你:什么樣的細節會決定成敗,什么樣的細節又無關緊要呢?
舉個例子,上周末吃飯的時候,CMO 朋友問我拍攝器械和拍攝背景是怎么選擇的?
我說,其實我非常隨意了。
我的拍攝器械一個是 20 元的手機塑料支架,一個是40 元的小麥克風,合計 60元。
我的拍攝地其實就是我的臥室,背景是我的小床(家庭地位低啊~??),甚至我拍攝穿的衣服,都是穿了十幾年都舍不得扔的破爛貨。
但是粉絲很少吐槽這些細節,畢竟我不是場景表演類視頻,而是口播干貨類視頻,大家更關注的,還是我的內容。
所以到底什么細節是真正重要的呢?
我覺得有一點,那就是 3 秒的小循環。
這個細節背后的邏輯是:閱讀文章和看短視頻,交互場景差異非常大。
閱讀文章,看到一段啰嗦的話,可以低成本的跳過去,所以文章內容的細致度要求其實不高。
看短視頻,看到一段無用的話,用戶大概率就劃走了。大家感受一下是不是這么回事?
所以,做短視頻內容,一定要把每 3 秒視為一個小循環,然后確保每個小循環都有讓用戶感興趣的內容,讓他刷完一個小循環,又接著刷下一個小循環,最后你的視頻里完播率變得很高,流量也會很好。
這就是我認為的“決定成敗的細節”。
4、做長視頻還是短視頻?
很多新手朋友糾結做長視頻還是短視頻,其實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長短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什么意思呢?
前面我說到,用戶的注意力是以 3 秒為一個小循環,一旦出現“無聊的 3 秒”,用戶就會快速劃走。
所以,好的短視頻,一定是N 個 3 秒小循環的連續集合。
而對于短視頻來說,“完播率”和“播放時長”都是非常重要的數字,這就意味著:你能做出多少個3 秒小循環,就能做出多長的視頻。
聽明白了嗎?能力越強,做得越長。
強行做長視頻,數據肯定是超級難看。
這里順便說一下,一年前我的能力極限是 60 秒以內的短視頻,現在我已經能做 120 秒以內的短視頻了,這也算是一個小小的進步。
說了這么多,我突然有點自嘲。
因為我顯然也是一個短視頻新手,還洋洋灑灑的分享了一大篇所謂“心得”。
所以,如果你已經完成了短視頻從 0 到 1,那么謝謝你耐心看到了這里,確實很不容易,因為顯然這些內容對你來說都不是“有用的內容”。
如果你還是一個短視頻新手,以上內容也許對你有啟發——雖然只是我個人的一點心得,雖然很可能是錯的。
最后,考慮到自己也是一個短視頻新手,更不可能去賣什么 IP 課程,所以就煩請大家不要找我來聊“短視頻怎么做”。
一個是我確實誠惶誠恐,二個則是自己確實沒有多余時間。
畢竟,我可是兼職了前臺、行政、運營、編輯、售前、交付、售后和 CEO 的全能型廢材。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ToB老人家】,微信公眾號:【ToB老人家】,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