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AI產品的條件

0 評論 292 瀏覽 2 收藏 9 分鐘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企業自研AI產品的條件和挑戰。作者指出,自研AI產品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涉及硬件支持、數據質量、市場需求、人才團隊和戰略規劃等多個方面。文章通過分析AI的核心要素和實際案例,強調了企業在自研AI產品時需要具備的綜合能力和審慎態度。

最近,AI 這個話題越來越火,大家也都知道,人工智能正在改變各行各業。有人問我,企業到底該不該自研 AI 產品?這個問題,不是單純靠“是否具備技術”就能回答的,很多因素都需要考慮。畢竟,AI 不是個簡單普通的技術,它的影響力和潛力遠遠超過我們想象的范圍。

說白了,AI 的核心就是算法和數據。想要自己做 AI,技術必須足夠硬。就拿 Google DeepMind 作為例子,他們從一開始就深耕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你想自研 AI,不僅得有技術儲備,還得有創新的能力。

但問題是,現在很多公司都在炒 AI,大家都覺得做 AI 就是走在科技前沿。事實上,這樣的認知很可能會出問題。AI 自研不是隨便做做就能搞定的。你得有足夠的技術深度,像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甚至是更高端的多模態模型,這些都是 AI 的基礎。像我們公司只會一些簡單的機器學習,最多能做個小型的智能助手,真正要做得深,做得廣,才有可能有突破。

而且,從技術層面來看,要實現 AGI(通用人工智能),目前的技術距離目標還有差距。你以為你有了大數據,訓練好了模型,AI 就能“聰明”了嗎?不行。它還需要通過復雜的算法去模擬人的思維與決策過程,這才是 AI 能從“聰明”走向“智慧”的關鍵。

說完技術,再說硬件。你看,AI 對計算資源的需求非常大,尤其是在深度學習的階段。以前,GPU 的快速發展幫助了 DeepMind 這樣的公司,今天同樣也是企業能不能做出 AI 產品的關鍵因素。

自研 AI,首先得保證你有強大的計算硬件支持。你以為訓練個神經網絡就能讓 AI 跑起來?那是不現實的。需要 GPU 甚至 TPU,這些都是高性能計算的基礎,能加速算法的訓練與優化。沒有足夠的硬件支持,想做大規模的 AI 系統,基本上是徒勞。

再來說說數據。AI 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要依賴海量的數據進行訓練,這些數據必須有質量,有數量。如果沒有數據,你的 AI 基本上就無法成形,甚至可能被技術壁壘卡住。數據采集、清洗、標注等環節,每一步都很關鍵。而且在數據存儲和處理上,企業也需要有強大的能力。

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AI 技術這么強,但做出來的產品一定能賣得動嗎?很多公司在研發過程中,最大的誤區就是忽略了市場需求。他們技術堆積得很高,卻沒有真正明確產品的市場定位,最終導致推出的產品沒人買。

企業在自研 AI 產品之前,必須要明白的一點就是,AI 不能是“為了做而做”,它必須解決某個痛點,創造實際的商業價值。你可以看看 DeepMind,他們最初的 AlphaGo 和 AlphaStar,目標明確——圍棋和星際爭霸 II,這些領域的突破不僅證明了技術的可能性,也為后來的應用場景打開了大門。

如果你要做 AI,最好是先找準一個具體的場景,比如醫療影像、金融風控、智能客服、自動駕駛等等。你得明白,AI 的市場潛力并不是無窮無盡的,而是有限的,早早定位好,才能在競爭中占得先機。

自研AI產品,最重要的還是人才。

我常說,AI 是個跨學科的事,光靠一個技術團隊是遠遠不夠的。企業要做 AI,必須有計算機科學、數學、數據分析等多個學科的人才支持,同時,你還需要行業專家,懂市場、懂客戶需求,能夠為 AI 產品的落地提供深度的行業理解。

并且,研發團隊不僅要能夠創新,還需要有足夠的協作機制。別看 DeepMind 做得風生水起,其實他們是把研究與應用團隊分開,分別專注于前沿技術和產品化應用,而兩者之間又保持密切的合作。企業自研 AI 時,如果能夠借鑒這樣的方式,能夠大大提高技術研發與市場落地的效率。

最后,聊聊我們團隊的一些心路歷程。最開始,我們并不完全認同要自研AI產品的想法,畢竟當時我們看到了市場上已有的各種成熟工具和解決方案。我們也嘗試過各種不同的產品,感受到了它們的強大,也深刻體驗到它們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價值。

在這過程中,我們不斷地用這些工具解決設計問題、場景推演問題、文書工作問題,漸漸發現,AI的確是解決生產力問題的一大利器。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開始意識到,工具的選擇和使用不應只是技術上的滿足,更要注重如何通過這些工具去真正解決我們的業務問題。

最終,我們團隊決定了一個比較謹慎的方向就是尊重AI,尊重它的本質。于是我們選擇了開源的產品框架,著手研發一套基層醫療檔案數據自動化整理工具,專門為基層醫療提供支持。雖然目前工具已經在20多家基層醫療機構落地,問題還是不斷地涌現。

做 AI 產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團隊要有清晰的戰略規劃。你需要知道,在什么時間做什么事,如何在不同的階段推出合適的產品、拓展市場。AI 的研發周期長、投入大,你必須為長期投入做好準備,保持耐心。

同時,AI 產品開發中伴隨著巨大的風險。技術風險、倫理風險、市場風險,無一不需要企業提前布局。企業必須建立起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預見到可能的失敗,并做好準備,以降低不確定性對企業造成的影響。

企業是否自研 AI 產品,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事。技術要過硬,硬件要足,市場要找準,團隊要專業,戰略要清晰。

AI 不僅僅是個技術,它是一個全新的商業機遇,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如果你把握得當,未來的利潤和市場份額是值得期待的。

當然,這些道理大家比我都懂。

我認為,先使用大廠的AI工具解決生產力的問題,再根據我們自身的需求,思考如何用工具思維來打破業務瓶頸。這個思路是一直貫穿在我們整個開發過程。

這就是我們對AI的態度,用它來提升效率,解決問題,但也保持對它的尊重和審慎,始終不忘去思考如何把它用得更好,才能真正為業務帶來價值。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羅福如】,微信公眾號:【羅福如】,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