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右往左思考:更有效的問題解決方式

0 評論 2033 瀏覽 1 收藏 8 分鐘

《思考,快與慢》中把人的思維方式分為快思考和慢思考,多數人都是從左往右的思考方式;但作為一名產品經理,這樣的方式可能需要調整一下。

學習是逆人性的,慢思考是逆人性的;玩是順人性的,吃是順人性的,快思考/快決策是順人性的。

正如丹爾尼·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的系統1跟系統2一樣,我們更習慣用系統1思考(即無意識且快速,不需要動腦),而不習慣用系統2(即有意識且消耗腦力思考)。

我們最擅長的思考方式,也是符合人性的思考方式,它卻不一定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比如當你跟一個在北京工作10年以上的研發聊天,聊到未來職業選擇時,可能對方會跟你說:

“現在的情況,我們選擇不多,要么繼續在北京做研發,要么就回老家送外賣、賣保險,或者去干餐飲?!?/p>

這就是典型的從問題(即職業選擇)到解決方案(如做研發或送外賣或干餐飲)的“從左往右思考”方式。

如果只是聊天或非專業人士,這種思考方式無可厚非,也無傷大雅;如果是作為一名產品經理或決策者,卻有天壤之別。

案例:一個投入近百萬的項目是怎么失敗的?

我曾經見證了一個真實案例的失敗,當時投入了近10人的研發團隊,前后歷時4個多月做的項目,最終在測試階段被放棄。即使不算機會成本,人力成本損失,預計近100萬

該項目是一家A類標桿客戶提的,主要是關于系統不支持多主體算薪,阻塞了客戶的工資計算。因為是標桿客戶,領導比較重視,故讓產品經理進行需求調研。

小貼士:多主體算薪是指員工在一個月內在兩個或更多城市/企業進行工資發放和個稅繳納的情況。

產品經理調研了這家客戶需求,并看了需求池,發現還有3-4家客戶,也提到了多主體算薪,迫于時間和領導壓力,就開始進入到了方案設計階段。

方案完成后,前后評審多次,歷時1個多月后,才進入研發階段(排期2個多月),結果在提測后1周?;贐ug數、測試周期、運維難度等原因,最終被放棄。

如果我們回顧這個過程,就是產品經理“從左到右思考”的典型案例。

即從問題/需求出發,迫于壓力等原因,完成直覺式的無意識決策(即承諾客戶),直接進入解決方案(即單一解決方案),并用需求池里的3-4家客戶需求來佐證通用性與價值。

如果讓你重新做一次,你會怎么做?

建議放棄“從左往右思考”方式,采取“從右往左思考”方式。

有何區別?

“從右往左思考”是一種從【問題->目的->目標>解決方案->決策->行動】的理性思考方式。每個環節與要素是環環相扣,不容忽視的,它強調的是“慢思考,快行動”;

“從左往右思考”是一種從【問題->解決方案->行動】的直覺式思考方式。它會忽略或跳過很多環節(比如目的與目標、方案多樣性的探索,以及無意識決策等),強調的是“快思考,慢行動”。

回到剛才的案例。

上圖藍色文字路徑代表從問題/需求出發,快速采用通用方案并推進評審的過程,是“從左往右思考”的方式。

橙紅色蚊子路徑則是從目的/目標出發,全面調研多個客戶需求,比較不同方案,明確需求的重要性和優先級,然后決策并完善方案,最后進行評審,是“從右往左思考”的方式。

以“目的”為例。

如果“目的”是只解決標桿客戶A的多主體算薪需求,則只需調研客戶A,并思考方案1、2的區別即可推進。

反之,如果“目的”是解決所有客戶的多主體算薪需求,則需調研多個客戶,評估需求差異,確認是否有必要通用化解決。

  • 從客戶需求來看,只有極少數客戶有需求(3-4家客戶,占總客戶數的0.3%左右),屬于非通用性需求;
  • 從需求場景來看,客戶A、客戶B、客戶C的需求差異明顯,屬于難以通用性解決的需求;
  • 從需求頻次與用戶數看,屬于低頻(每月1次),極少數客戶(3-4家)里的小部分用戶(10%-20%員工)的需求。

所以,無論如何,解決方案都不適合采取通用化方案。

如何更好運用“從右往左思考”方式?

第一步:遇到問題或溝通需求時,遵循“需求是1,方案是0”方法論,先梳理清楚需求,但不直接進入方案設計。建議刻意練習下意識進入方案的方式;

第二步:明確問題或需求的目的和目標。即為什么要做,以及目標是什么;

第三步:意識里讓自己先不決策,而是探索需求的本質,以及不同解決方案(至少2-3個)。建議采取可視化的方式(如案例中所示圖片);

第四步:基于目的、目標、需求(優先級)、方案(多樣性)的綜合衡量后,再做決策;

第五步:決策后,快速行動。上述四步屬于“慢思考”,最后一步才是“快行動”。

專欄作家

邢小作,微信公眾號:產品方法論集散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枚在線教育的產品,關注互聯網教育,喜歡研究用戶心理。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