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產品設計日記|怎么判斷是不是真需求?

0 評論 1227 瀏覽 0 收藏 7 分鐘

在產品經理工作中,需求分析占據了大部分的工作時間。不同公司的方法和經驗都有所不同,這篇文章,作者分析了在外企做需求分析的流程和經驗,供大家參考。

共情了用戶之后,我們來看看怎么判斷你的需求,到底是不是真需求。

?(共情下篇將在整個系列結束更新,因為屬于是產品發布后)

外企也是有一系列的方法論,我結合下我的經驗分享分享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幾點。首先,我希望大家就從拿到需求的那一刻就開始 Judge。

一、哪來的需求?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經歷過,老板突然提了一個需求讓你做,或者有用戶反饋想要什么功能,但是做上去卻沒什么收益。因為其實有時候你拿到的“需求”,往往只是對方的一個 idea。

比如我的老板之前突然想讓我(我是做 sleep app的)加一個什么 AI meditation 功能,其實只是對方的一個 idea,他想要的是實現 meditation + AI 的噱頭,達到好去推廣的“目的”。

再比如,有用戶說想要競品也有的周報月報,這其實也是他的 idea,他想要的是可視化自己的睡眠,達到來更了解自己睡眠的“目的”。

所以,必須是什么“AI meditation”么?必須是什么“周報月報”么?

很多時候他們想要的功能,只是他們的一個小小 idea,你想通了這點,你往背后去找他們的“目標”、他們的“問題”,你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需求,這時候你的解決思路才可以更加開闊。

做產品的時候千萬別習慣來什么活接什么活,后期會給自己埋很多坑,朋友,填坑真的很辛苦,別問,問就是我真做了 AI Meditation(并且做的不好。。)

二、用戶是誰?

我共情篇有講到 Persona(用戶畫像),提這個需求的是我們的用戶畫像上的一類人么?又或者,這個人是我們的目標用戶么?需求始終要以你產品的用戶作為導向,你要考慮的是“這個需求能不能服務你的用戶”,不要為“不是用戶”的用戶付出太多把產品帶歪。老板可能不是產品的用戶,我想大家非常容易判斷,但是還有一類用戶,我這里也額外提醒一下。

我在做 sleep app 也遇到了一些有慢性疾病的用戶,比如夜起,比如三高,比如打鼾等。這些當然是我們的目標用戶,我們也在為他們考慮一些記錄“夜起”等的功能。但是根據澳洲律法,app 內不得提供醫療的建議。所以這個用戶是我的“用戶”,他們也非常迫切的希望從我的產品中獲得一些更深的建議,但是我能為他們做的就只能“點到為止”。

三、有沒有 Value?

啊,這熟悉的“value”,這個詞真是外企里面的高頻詞,你要經常面對同事問你做這個有什么 value。我這邊的經驗 Value 有兩點:

  • 除幫助用戶達成目標或者解決問題外,區別于其他 app 的地方。比如,你也做冥想,我也做冥想。你的冥想多,我的冥想就更好找。京東、淘寶、拼多多,他們都是電商平臺,但是他們提供的品類和定位有很大區別。
  • 心理(情緒)價值。好像大家慢慢在男女關系上意識現到了情緒價值,其實做產品呢,也是非常需要情緒價值的。就像學英語的 app 很多,但是多鄰國就一直貫穿游戲化給了你一種學習的成就感(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同類型的 app 非常多,情緒價值也是你產品的 value。這塊也是目前我在深入研究的一塊,等我攢的 case 多一點,一定給大家出一篇“如何心理按摩”的產品文。

四、你團隊和產品的邊界

請你記得考慮這個需求的時候,就優先考慮如果這個需求上線,有沒有可以衡量的指標。如果連衡量指標都沒有,很可能就是偽需求。我剛做產品的時候總是瞻前不顧后,其實做產品一個體系的思考非常重要。我們從需求的來源(頭)考慮了,也別忘記需求的衡量(尾)。有頭有尾,才能做真正的需求。

其次就是自己所在團隊的資源。我發現非常離譜的需求反而比較好判斷“今天做一個抖音出來”,你會理所當然拒絕,因為這資源完全無法比。但是不那么離譜的需求,就往往會接受了。一定要學會評估自己的團隊資源,別給自己留坑。

最后就是產品本身的邊界。我看到太多 app,越做越復雜。其實就和我上面提到過的,有慢性問題的用戶是我們的目標用戶之一,但是我們也許只能為他們“點到為止”。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做真正的需求,讓產品變得越來越好。

本文由 @CoopyWorks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