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完整的產品知識架構-下

1 評論 396 瀏覽 0 收藏 20 分鐘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分享了用戶需求的7個關鍵屬性;這篇文章,我們繼續來看一下,后續的分析具體怎么做。

我們在上一期主要講述的用戶需求的 7 個關鍵屬性,這些屬性會直接影響著產品的某些特征,比如后續的產品定位規劃、產品的策略、運營的策略、盈利模式的實體等等很多東西,甚至會影響到你這個產品能不能賺錢,未來產品的商業價值。

那么了解了這些,是不是就會做用戶需求分析了呢?

遠遠不止,這個頂多算是跨進門,接上一期把用戶需求疊加更多的屬性就都復雜了。

不過我們今天就點到為止,如果用戶需求是小眾剛需、低頻,這樣的需求通常來講比較難做,也很難做大。但是如果疊加包痛點和arpu 值,是不是就覺得好一些?雖然是小眾地貧,但是用戶的痛點強,值高,比如律師行業就符合這個模型。

雖然遇到過一次麻煩的人很少,但是一旦遇到找個律師就非常當心,雖然一輩子遇不到解釋,但是每一次痛點都很強。用戶自己又沒什么辦法去解決,只能去找律師,只要律師當打贏怪事,用戶的利益就可以得到保障,律師也會有一筆不小的收入。但是大家繼續想想這個案例,如果是第二個值,或者 用戶這里又有一定的解決方法,這個需求還好做嗎?其實真正的點子都還是從用戶出發,從他的痛點跟需求出發去設想用戶在什么場景有什么樣的需求,你怎么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你先有了這樣一個目標之后,然后添加所有的技術,哪個技術能夠為你所用,能夠解決你就用什么技術。

除了前面講到的用戶需求的幾個關鍵屬性,接下來我們講解用戶研究過程中需要研究的內容、研究的方法和追蹤產出的結果。

在很多人心目中需求就是一個點,就是用戶想要什么,但是其實用戶需求是一條線,這條線上包含著用戶特征、需求情景、需求動機、顯性、隱性、滾動因素、認領過程、行為習慣、行為心理和決策約束等等。如果你想把產品做好,需要把整個這條線都研究清楚。

第一個就是用戶特征,就是產品目標用戶的一些基本的屬性。

比如用淘寶的都是一些什么樣人的?是男性居多還是女性居多?年齡分布、職業分布、所處的地域、學歷、消費能力呢。

這里可以用tofa模型進行人群細分。

  • T代表著用戶是傳統加節點的,意味著用戶不愿意去嘗試新鮮食物,通常只會購買日常熟悉的產品,同時對價格比較敏感,追求性價比,對應的產品策略就是要低價并日常熟悉的生活用品為主;
  • O代表著用戶是傳統敢花錢的,意味著用戶不愿意去嘗試新鮮事物,只會購買日常熟悉的產品,但是購買力比較強。敢花錢對應的產品策略就是要強調商品的品質和質量,定價可以高一些。
  • F代表著用戶是時尚加節儉的,意味著用戶愿意嘗試新鮮事物,但是消費能力有限,對應的產品策略就可以給用戶推薦一些新奇特的一些產品,但是定價一定要低。
  • a 代表的用戶是時尚加敢花錢的,意味著用戶愿意嘗試稀罕食物,消費能力也比較強。對應的產品策略就是可以給用戶推薦一些新奇特的產品,同時定價可以搞一些目標用戶的人群特征,對后續的營銷推廣、產品設計、運營策略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是所有工作的底層基礎。

時間關系這里就先不多說了,后邊會一一介紹。

第二個就是需求情景,用戶在什么情景下會使用你的產品,而且在使用過程中會發生的一個情景。

比如我們在使用每臺外賣這類點餐型產品時,用戶餓了又懶得自己去做,也不想去外面去吃,才會想到點餐。這個就是需求情景,因為就餐時間比較集中,點餐人又多,就會出現一種情景,就餐時段單點很大,產品要幫助大家解決集中檢查和集中配送的問題,同時還要給商家端提供一個功能,就是當點餐量過大的時候,超出了飯店的生產能力,可以暫停接單。還會出現一種情景,就是部分用戶對配送時間非常在意,所以產品就有了準時達的功能,用戶需要額外支付幾毛錢,如果晚了,平臺可以賠付。

把握用戶需求的主線情景、分支情景、異常情景是產品設計的靈魂,也是流程設計的核心。

主線情景就是用戶篩選飯店點餐、支付等餐、就餐的過程,分支情景就是用戶如何去篩選飯店。查看評價還是看距離,還是看好評率,還是看評分?他們會用到搜索功能嗎?他們是如何選擇飯店的?異常情景就是用戶點完菜想退掉不吃怎么辦?

這里又可以細分出很多種情景,比如用戶支付完了,飯店還沒有接待,怎么退?如果飯店已經接待了,但是菜呢?還沒有開始做,怎么退?如果已經開始做菜了怎么辦?如果呢騎手已經在送菜的路上了,還能退嗎?如果用戶在吃飯的時候吃出一只毛毛蟲怎么辦?退費的流程是什么樣的?如果用戶等了兩個小時,菜還沒有收到怎么辦?

分支情景和異常情景還有很多,前面只是舉了一些例子而已,這里面會涉及到很多產品功能設計的細節,用細思極恐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好好去研究一下點餐內的產品,每一個產品功能設計的背后對應的都是一種需求情景。

產品經理的工作沒有那么簡單,只不過你把它想簡單了而已。

第三個就是需求的動機,用戶的核心需求到底是什么?想達到一個什么樣的一個結果?

以陌陌的為例,是為了認識陌生人嗎?找個人聊聊天?還是想找個人結婚?還是想啥???這個會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定位,產品功能的設計,包括營銷推廣的思路,比如QQ、微信都屬于熟人社交,需要添加好友之后才能聊天,但是陌陌就屬于陌生人社交,兩個產品的定位完全不同,所以說陌陌無需添加好友,軟件打開就可以看到全部的用戶不需要添加好友就可以聊天。

那么第四點就是顯性和隱性,前面已經講過了,這里就不多啰嗦了,不要忘了隱性需要有的時候比顯性需更重要,更接近用戶的真實需求。

第五點就是關注約束,就是用戶在使用產品或服務過程中比較關心什么,在意哪些點?我們呢繼續以點餐類產品為例,是菜品的口味嗎?還是配送速度?還是價格?還是是否干凈衛生?

你可以想想你自己的關注約束,有一句話叫做千人千面,每個人的關注約束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在產品里通常會設計各種的篩選條件,滿足不同人的需求,同時系統會給出一套適合大多數人的推薦排序規則,就是綜合排序。

綜合排序的背后又是一套復雜的推薦算法,算法的背后又是你對于用戶關注因素、用戶需求的把握的精準程度。

第六點就是認知過程,就是用戶從不知道到熟悉的過程,尤其是一些比較細,用戶不熟悉的一些產品,這個過程就需要格外的去關注。

比如我們以學習產品經理為例,回想一下你最開始是如何知道產品經理這個職業的?又是如何一步步慢慢了解這個職業的,進而能產生興趣,想去學習,想去轉化做產品經理,這個就屬于早期的認知過程,等你真正學的產品經理,你會發現好難。

對產品經理才有了一些真正的一些了解,等你入職中的產品經理,你會發現跟之前的認知又不同了,等你做了 3 年、 5 年、 10 年的產品經理,你對這個職業的理解又不一樣了。

第七點就是行為習慣,就是用戶通常會怎么做,既包含現實生活中的,也包含使用我們產品的過程中。

比如很多同學想轉行做產品經理業務線會考慮能不能自學,如果經過一番課堂發現這條路根本走不通的時候,才會想到要不要去找一個培訓機構。那么在選擇培訓機構的時候,通常會去百度、知乎小紅書、微博等等全網進行搜索,了解和對比多家培訓機構,然后產生咨詢、體驗、試聽,最后決策要不要學,去哪邊要學。如果有相對滿意或者是信任的機構,就會產生消費,進而學習上面的課程。學完了轉化成功了嗎?學習的過程體驗好還是不好???如果滿意,就會皆大歡喜;如果結果不好,面試四處碰壁,轉化失敗,就會去網上到處去罵,這個基本上是標準的動作了,這個就是用戶的行為習慣,而用戶的行為習慣的背后是由每個人的認知決定的。

SICAS 全景消費行為模型就可以很好地描述整個過程。第一個就是全網感知你是不是曾經到處去搜索過產品經理相關的課程?第二個就是產生興趣,第三個是互動溝通,第四個才會產生購買。最后是分享,完全符合我們上面講到的案例。

從一個產品小白到產品經理的整個過程,還有一個用戶消費行為系列模型,叫FOGG模型,把用戶的消費行為拆分為三個點,第一個就是動機,或者是叫動力,第二個叫成本或者是能力,第三個叫觸發機制。

覺得產品經理發展空間大是大多數人的行為動機,亦或者叫動力,在轉化過程中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如果找培訓機構還要支付一筆不小的學費,這個就是你的成本或者是你的能力。有的同學手頭結局交不起學費,就是沒有了這個能力。現在工作無聊,新之地沒什么發展,這個就是觸發機制,通過自學發現四處碰壁,進而選擇培訓機構也是觸發機制。

第八點就是行為心理,就是用戶為什么要這么做?

我們繼續以學習產品經理為例,為什么要多家機構進行對比???因為擔心上當受騙,如果上當受騙了,可不單單是幾千塊錢學費的問題,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一輩子。

同時貨比三家,有些同學會選擇品質最好的,有些同學會選擇性價比是最高的,有些同學會選擇比較便宜的,這個選擇的過程又是由每個人的認知決定的。

如果上當受騙了,為什么要到處去罵啊?因為覺得心里憋屈,要發泄怨氣,這個其實也是用戶需求。

第九點就是使用過程,就是用戶如何使用你的產品或者是服務的過程,比如想想你憑什么用的淘寶,用的微信,用戶的使用過程跟你的產品的流程設計和功能設計息息相關,也非??简災惝a品的易用性。

如果你的產品符合用戶的思維邏輯理解能力和行為習慣,用戶用著就順手,否則就會覺得很難用,很多產品經理只會閉門撂車,按照自己的思維邏輯、行為習慣去設計產品,導致的問題就是自己用的特別順手,但是用戶不會用,或者是用的不習慣。

那么如何發現產品設計過程中的問題?可以應用測試,是一種很好的方法,用它來檢驗產品易用性方面的問題。同時用戶的行為習慣也可以通過產品的數據埋點和數據后臺來收集大量的用戶行為數據,通過數據分析的手段來分析診斷過程。我們在后面會講到關鍵行為路徑模型,整站行為路徑模型都是來分析用戶的使用過程的呃。

第十點就是決策因素,通常是指一些重大行為的決策過程,屬于行為心理的范圍,又是我們產品付費轉化策略的關鍵點,我們在前面講到的復刻模型也同樣適用于這里頭。

如果你連用戶的決策因素都不知道,還談什么付費轉化策略,那么什么又是決策因素呢?

比如在陌陌上有個男孩想找你喝酒,你敢去嗎?不擔心是酒桌飯桌嗎?不擔心是騙子嗎?不擔心是仙人跳嗎?這個就是決策因素,如果你還沒有太懂,再舉個例子,我們在選擇培訓機構的時候,機構靠不靠譜?口碑怎么樣?匹配率怎么樣?學費貴不貴?老師好不好?課程內容好不好?這個就是大多數同學的決策因素。

除了前面講到的 十點,可能還有很多,比如用戶使用了你的產品,用戶體驗怎么樣了?滿意度高不高啊?他的需求被完全滿足了嗎?還是只是滿足了一部分?也有一些用戶研究方法來研究和分析每個產品的溝通,研究的內容和方法也會有一些差異, c 端產品和 b 端產品還是有很多差異的,但是思路基本相似,需要活學活用。

你需要把用戶需求順著一條線,把用戶需求從頭到尾的研究清楚,因為每一個點都會關聯到你的產品的業務流程設計、產品功能的設計、運營的策略、付費轉化策略、營銷推廣的策略和 n 個細節。

產品的每一個細節都跟用戶需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到產品的定位規劃、商業模式、競爭策略,小到每一句營銷文案的編寫,UI 示例圖,哪個字需要加大加粗某個位置是不是需要一個小圖標?細節決定成敗,而每一個細節都取決于你對用戶需求的了解。

以上這些僅僅是需要研究的內容,研究的方法和結果,內容太多了,大家可以自行百度,網上有很多文章都比較好理解。

如果我在這里都講完,把所有的用戶研究動作都做一遍,你就可以非常清晰、準確地把握用戶需求了嗎?我可以非??隙ǖ母嬖V你,哪有那么簡單,只能說相對有了一個了解,頂多叫加深的認知,離真正的用戶需求差的遠呢。

從早期的用戶需求分析,到產品上線之后到優化迭代的過程,用戶研究的工作會貫穿著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從最開始比較粗獷,慢慢到細膩的過程,路慢慢其修遠兮。

整個用戶需求研究的過程跟現實生活中兩個人談戀愛的過程很相似。如果你的產品還沒有上線,早期的用戶研究最多算是加了微信,互相聊了幾句,只到了一些基本信息而已。隨著產品上線了,兩個人算是第一次見面了,這才算是有了一點智能的了解,然后見光死了,哈哈哈哈哈,他再也不理你了,用戶流失了。為什么會流失???因為你不是他想要的,你沒有成為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選。你不符合他的心理模型,他去找更好的。如果用戶覺得你的產品很OK,同意繼續交往,通過不斷的接觸,慢慢才有了更多的了解用戶的喜好、脾氣、性格、關注、約束、行為習慣等等。慢慢的到了談婚論嫁,等結婚以后,你會發現跟結婚之前又不同了。再一次加深了你的認知和了解,你再一次真正了解用戶,等你兩個頭發都白了,你就覺得真正了解它了嗎?也未必。

最后提醒用戶,想要的永遠是最了解,你要成為最了解用戶的那個人,你對用戶需求理解的深度就決定了你的產品的深度。

本文由 @禾曰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用戶研究:如何通過用戶研究來收集和分析用戶需求。 ? 市場分析:市場趨勢、競爭對手分析以及市場定位。 ? 技術能力:產品所需的技術支持和創新點。 ? 業務目標:產品的商業目標和預期成果。 4. 架構的構建步驟

    來自遼寧 回復